夯实党史教育,助推立德树人
作者: 黎健儿摘 要:党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版教材的历史主题内容之一。开展党史教育能够让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育他们奋发图强、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并激发爱国爱党情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生开展党史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身心发展规律,探寻党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策略,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党史教育;教学方法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生开展党史教育的主要阵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注重启迪道德情感,在学生心里埋下真善美种子,引领他们培养公正科学、健康和谐的公民素养,以实现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学生的思想活动往往与自身经验直接关联,而且他们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主动性、独立性和自律性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强。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党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步形成爱国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
一、情境创设,活动求趣
“一堂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当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内驱力启动,学习动机必然易于确立。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宏大的“教科书”,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合理利用党史资源,让它不仅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又把准逻辑思维,凸显教育规律呢?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党史教育,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采用筛选、分析、比较等方法,选出符合课程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党史教学资源,让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化媒体和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利用微电影、动漫、音乐、短视频等介绍党史事件,还可结合情景展示、诗文诵读、角色扮演、课堂辩论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史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时,教师首先借助《开国大典》视频,利用激昂音乐营造意境,以情激情,让学生“穿越”到1949年10月1日体验举国欢腾的氛围。然后,引出研学问题:为什么开国大典会盛况空前?为什么人民会一片欢腾?接着,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一起探究新中国建立的奋斗过程,并体会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最后,让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奋斗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课堂上,教师合理使用党史资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情境,消除他们对党史教育内容的排斥感和疏离感,在激趣中让学生源源不断地在课堂中获取知识与能力。
二、情感体验,活动求实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因为党史题材远离学生生活,党史事件繁多而复杂,给一向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对接日常生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新挑战,学生往往在短暂的40分钟内难以感知并激发情感。道德与法治教师可借助“故事化”引路,拉近历史距离。如教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教师通过课前组织学生搜集红军长征故事,了解红军长征背景、过程、困难和最后获得胜利,激发学生探究长征历史的积极性。课堂中,教师邀请学生当“小导游”。学生讲述故事时,教师可以适时展示相关的图文资料、照片和视频等。学生在叙述和聆听故事的过程中会情不自禁地把故事内容和自身联系起来,把思想、情感、体验和行动等都融入故事之中。这样不但极大增强了学生对“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情感体验,也增强了他们对长征精神的理性认识,进一步培养他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让他们更加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交互”和融合,不仅能给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充足的养分,而且让党史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对学生成长的浸润。
三、交流分享,活动求真
“众人拾柴火焰高。”交流分享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多方面了解课程内容和问题,让学生深入学习,深度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程内容挖掘学生身边可以利用的党史教学素材,合理组织课堂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分享党史文化以及有关的英雄或名人故事,讨论心得体会,进一步感悟革命精神。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及时追问点拨,促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探究互动,形成人人参与的课堂学习活动情境。如教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时,教师引领学生围绕“志愿军为什么胜利”的问题开展“英雄礼赞故事会”。当一张张英雄的图片出现时,学生深情地讲述《青山处处埋忠骨》故事:王成高喊“向我开炮”、邱少云任凭火烧一动不动、冰雕连战士不畏严寒俯卧雪地……在深情的述说中,学生深切感悟英雄所体现的红色精神,明白了志愿军战士以弱胜强的原因。接着,教师展示一组数据:“这场战争持续33个月,战斗伤亡人数达到36万左右,牺牲的志愿军战士共197653人,平均每分钟就超过4人牺牲……”此时此刻,学生看到不仅是简单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战士奋不顾身的背影、一个个战士顽强不屈的灵魂、一个个战士坚定不移的信念。教师让学生再读这些数字,刹那间数字仿佛有了生机、有了情感,还有了温度。教师指导学生化简为繁,聚焦研学问题,将看似没有温度的统计数据作为认知框架和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解读、探究、感受、领悟其中的精神力量。在这课堂上所激发出的是学生的探究欲望,是充满正能量的道德情感,是解构到重建的反思过程。
“石本无火,相击而成灵光。”教师在党史题材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还可适当开发党史专题教育资源库,用心寻找文本、数据、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类型的数字化资源作为素材储备,努力为学生营造学习的平台,拓宽学习途径。如可以借助智慧学伴、希沃软件、电子书包、党史网站等多媒体技术,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党史学习交流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小组研学,自主参与、交流分享、表达情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快乐,激发学生对党史知识的兴趣,增强党史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引导力,拓展学生的党史知识面。
四、外化提升,活动求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党史教育离不开学生的活动体验和参与感受,学生在实地考察、亲身参与等自觉行动中,不断丰富认识,加深情感,促进爱国热情的内化,让红色文化资源薪火世代相传。家乡本土红色资源是活的党史、是有温度的党史,浸润着本土共产党员的历史文化灵魂,流动着本土共产党员的历史红色灵魂,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红色历史文化“共鸣场”,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教师可以合理向课外拓展党史教育内容,让学生进入社会大课堂,并通过“访”“做”“游”等综合实践调查活动,把党史革命精神和社会现实使命有机地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感悟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如教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寻访广州市番禺区植地庄红色足迹调查活动。活动中,学生通过聆听老战士、老模范、老党员亲身经历的革命故事,看到他们获得的证书和勋章,感受他们不畏重重困难,不怕流血牺牲,奋发向上的革命精神,在心灵深处埋下爱国爱党的种子,真正把爱国爱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平时,教师还可充分利用节日开展党史教育,如清明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和博物馆等,开展党史知识竞赛,通过唱响红色歌谣、阅读党史书刊、观看党史影片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全面领悟革命精神。
总而言之,历史是一面镜子,鉴过往而知未来。党史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应当讲求方式的科学性,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组织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教育的重大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知,2021(04).
[2]任莉.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有效途径[J].家长,2021(11).
[3]黄玉琳.习近平关于党史、国史的重要论述研究[J].决策探索(下),2021(03).
[4]钱淑云.巧用“数据图表”变“告诉”为“发现”——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党史内容教学方法初探[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