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
作者: 余宝丝摘 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既是学生文化知识方面的启蒙,也是使其心理健康逐渐健全的重要阶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地提出跨学科学习,所以我们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注重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鉴于此,文章重点介绍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提高语文教育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策略
“双减”教育指的是减轻学习压力和校外培训负担。这一教育政策旨在通过调整青少年在学习和家庭生活中的心态,减少心理负担和焦虑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在“双减”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符合语文课程中立德树人的要求。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小学语文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教育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以及健康的心理,使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理念,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语文学科有着人文性的特点,针对现实生活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认知缺陷,厌学、缺乏自信心、学习焦虑等心理问题,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如果我们想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好,学生保持学习的激情,就必须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让学生长期保持正常、良好的心理状态,实现师生良好的关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最后,小学阶段的人生价值导向往往对学生一生的价值观念影响巨大。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利于培养正面且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探索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促进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钻研教材,发掘心理健康教育元素
语文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与根本依据,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内容,如“科学”“人文”“自然”“社会”,教材的内容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十分吻合。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无穷的内涵,为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贡献力量。
那么,小学阶段的教材里,我们可以重点挑选哪些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呢?语文课本中入选的众多文章是人类文化的缩影,我们拿到教材后要吃透教材,归纳出本册语文书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一课《草原》,在熟读课文后,在草原自然之美与人情之美的熏陶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在第二课《丁香结》中,体会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以及感悟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豁达胸怀。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中,《宿建德江》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体会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和笑对人生坎坷,不计较得失的豁达情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让学生感悟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我们发现了课文学习同心理健康的内容有机结合,既能实现课程目标,又能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二)创设情境,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可见,新课标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而心理健康教育共情的能力正好在情境教育中培养出来。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时,因为本文是文言文,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所以我们可以创设一个学校要开展科技节,而辩论赛就是这一次科技节中的一项活动,所以我们用书中两小儿的论点及论据开展辩论练习活动,这样在通读课文的情况下,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生动地展示辩日的过程,从而把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直观化和形象化,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这样的情境中教学,学生在辩日过程中体会两小儿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以及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所以,情境教学适合学生共情能力的提高,每个人在认识一个事物或是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能站在他人立场感受他人处境和想法,能促进学生对个人的感受和经验达到更深入的认识。
(三)语文活动,扩大心理健康教育范围
语文的教学手段应体现多样化,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并非一定要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进行合理地渗透。所以,在教材讲授的过程中开展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的各式活动,如朗诵展评、小组合作、课本剧演出、辩论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确地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都有锻炼。如开展小组合作时,学生会各抒己见,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就会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观点,长期这样,学生不但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合作关系,学会和谐相处。又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我们可以组织一次最佳课本剧的评选活动,学生参与表演课本剧。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现自己的才能。学生参与过程中能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者体验挫折,经历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随着参与的过程呈发展变化,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赏识教育,扎实心理健康教育根基
在赏识教育中针对学生的优点、长处、特长等进行肯定、赞美和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力,从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评价是与学生直接地交流和对话,这时运用赏识评价语言是很好的途径,能对学生的心理造成重要的影响。在平时,我们不妨收集一些语文课上能用的评价语言,如评价学生朗读的:从你的朗读中仿佛看到了画面;文字有温度,词语知冷暖,你的朗读读出个人感受;你真善于学习,感情朗读就是其中一种好方法。如评价学生写字:从你的一笔一划中,老师感受到你认真的态度;你的横折写得很到位,相信你也能写好横撇这个笔画。赏识的评价语言会让学生感到快乐,也更乐意跟着教师的指引方向去努力,但我们要注意赏识的语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客观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真实情况后,再采用不同的赏识语言,所以教师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这样才能发现每次学生表现出来的闪光点。
(五)以生为本,爱让心理健康教育无痕
以生为本,教师要热爱学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教师要理解学生,从课堂上各个细节关心学生,抛弃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敢说。同时,教师要开展分层次教学,布置分层次作业,这样处于各个层次的学生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要求,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不断被激发出来,这样的施教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无痕落根。如教学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时,要结合相关资料谈谈,假如你是皇帝、官员、士兵、老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的行径,你会怎么做,怎么说?很多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如果打断学生的积极发言,能体现以生为本吗?但只有40分钟课堂时间,怎么办呢?这时我们可以开展同桌互说或写下来的形式。这是课堂上一个细节,但学生积极主动性、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教师一个个行动筑造。
(六)拓展阅读,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如果仅仅教学教材中的文章,是难以满足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阅读量的要求,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阅读作品,脍炙人口,文采和内容兼美,给人美的享受,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心理上给人感染。阅读后,能悟出人生道理,这样的拓展阅读就能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教师应积极拓展课外阅读材料,为学生多推荐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课外阅读材料,并且具有积极人生意义的书籍。比如一些学生意志比较薄弱,我们可以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因为这本书告诉我们保尔为了革命事业坚持到底,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多大的挫折都不肯屈服。如果一些学生的好奇心强,我们可以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因为这本书能够激发儿童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引领学生渴望、求知。读书交流会是沟通的好方式。学生交流近期阅读的内容,评价书中人物的行为,这时教师要做好科学指导,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语文为载体,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运用新思路,更新旧观念,从多个方向、多个层面进行探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独锐锋.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教书育人,2023(13).
[2]李芳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应用探析[J].新课程,2022(01).
[3]任明敏.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究探析[J].读与写,2022(12).
[4]冉丽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J].新课程,20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