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核心素养在“生长课堂”中落地生根

作者: 李蔚媛

摘 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提出: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国教育的价值追求,要培养我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要求聚焦课堂实践,聚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我们提炼了“生长课堂”的意义内涵和教学模式,总结了“生长课堂”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核心素养;“生长课堂”

一、缘由,“生长课堂”的提出与思索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最新修订版,明确指出“核心素养培育”是新课标改革的首要任务,落实“核心素养培育”也就成为每一位学科教师每一节课的育人目标。

核心素养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工程,而是需要学生经历长期的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其关键在于促进解决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与课堂之间的转化与迁移,这种迁移不仅是迁移课堂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还在于迁移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习得的灵活的心智习惯。而在传统的常态课堂中有三个突出的问题,阻碍了核心素养的生成:一是教师“重教轻学”,导致学生“学习被动”;二是教师“重灌输轻探究”,导致学生“思维浅表”;三是教师“重答题轻运用”,导致学生“行动失灵”。教师在课堂中常常忽视学生的经验和思考,把自己的设想努力地教给学生。于是学生没有空间来呈现他们的想法,也没有机会来完成自我实现。但事实上,学生绝非一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他带有能量,随时都在准备生长。因此,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就必须从工业化的“生产”走向农业式的“生长”。

二、构造,“生长课堂”的内涵与特征

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长”,强调教育的本质是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自然生长。“生长课堂”的提出正是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生命个体健康成长的沃土。“生长课堂”是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让每一个学生获得生长的课堂。通过激活学生生长点,注入学生生长素,培育学生生长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真实的生活情境、借助已有的经验联系、形成良好的心智习惯,是兴趣浓、思维深、运用活的课堂。

“生长课堂”的内涵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一种高级心智能力,是人在一定的情境中表现出的知识、能力、品质的综合,(就是以前常说的综合素质),是可以满足复杂情境需要、有效解决问题的身心资源。第二个关键词“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意味教育的公平,在课堂上所有学生都被接纳被重视,没有差别对待。第三个是“生长”。“生长”意味着学习真正发生,不同的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知识、能力、品质等方面都可以得到不同的发展。

“生长课堂”有三大特征:兴趣浓(提升内驱力)、思维深(提升思考力)、运用活(提升再生力)。

三、实施,“生长课堂”的模式与策略

为了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生长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了三步曲“设疑乐学、探究乐思、实践乐行”。这三步曲“学、思、行”都要求在同一个条件下启动,这个条件就是“乐”。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学不如乐之者。”把“乐”贯穿于生长课堂“学、思、行”的全过程,让学生由始至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主动投入、主动改变、主动创造,才能发生真正的学习,发展核心素养。下面以数学五年级下册“通分”一课为例,具体阐述“生长课堂”的实施策略。

第一步曲:设疑乐学。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生长课堂”第一个突破点是打开学生的自我系统,激活学生生长点。自我系统的打开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要打开学生的自我系统,就必须找到核心素养生长发育的“根”。那么,核心素养生长发育的“根”在哪里?答案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可以让抽象、琐碎的知识对学生更有意义,从而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好奇或疑惑。因此,“生长课堂”第一步曲“设疑乐学”就是锁定学习目标,设计基于真实情境下的问题或任务,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突显生长课堂的第一大特征兴趣浓(提升内驱力)。

在“通分”一课中,教材呈现的例题是:豆类食品的蛋白质含量较高,经常食用有益于人体健康。黄豆的蛋白质含量大约占[2/5],蚕豆的蛋白质含量大约占[1/4]。黄豆和蚕豆哪个蛋白质含量比较高?学生对此类信息比较陌生,难以激起求知欲。于是,“生长课堂”只用教材而不教教材,一开课就重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在学校运动会上,三名同学参加跑步比赛,这是他们15秒时的完成情况:A跑了全程的[1/5]、B跑了全程的[1/4]、C跑了全程的[2/5],最后谁有可能获胜?”把分数比较大小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联结,借助杜威的表述是:“教材心理学化”,即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儿童的现实经验或日常生活,学生就能在抽象与具体、知识与生活之间自由转化,从而促进知识向核心素养的生成。

第二步曲:探究乐思。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生长课堂”第二个突破点是打开学生的元认知系统,注入学生生长素。元认知系统决定学习行为的目标、方式和策略,并进行过程监控。在课堂中只有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元认知系统,以更多地使用深层的学习策略,形成关注知识间的联系,探寻知识的意义的习惯,核心素养才能得以生成和发展。因此“生长课堂”第二步曲“探究乐思”就是通过个人凝思(自学)、小组深思(互学)、集体共思(展学),给学生搭建自由舒展思维的平台,让学生时刻参与学习,突显“生长课堂”第二大特征思维深(提升思考力)。

在“通分”一课中,“生长课堂”引导学生从预测“三名同学参加跑步比赛,谁有可能获胜?”推理出要比较[1/5]、[1/4]、[2/5]三个分数谁大?谁小?其中比较[1/5]和[1/4]、[1/5]和[2/5]这两组分数的大小是旧知识“同分母、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寻找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时,可以借助已有的经验联系,进行独立思考。在形成个人的想法后进行小组交流,再面向全体同学展示学习成果。学生的想法不只限于课本“通分”的方法,有直观的画图、有转化成同分子分数,还有转化成小数等等。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从知识上了解和掌握多种比较方法,还在能力上发散学生的思维,生成更灵活、更广泛的迁移力。接着,锁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提出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什么是通分?为什么要通分?怎样通分?”,促使学生主动探究“通分”的意义、方法以及原理。然后结合问题情境中两个具体的分数[1/4]和[2/5]进行合作学习:1. 什么是通分?2. 为什么要把分数[1/4]和[2/5]转化为分数[5/20]和[8/20]?3. [1/4]和[2/5]怎么转化成[5/20]和[8/20]?这些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支撑学生互学、展学有效开展并走向深度思维,使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达到真正“学懂”的境界。所谓的互学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而展学是展评式学习(即台上展学和台下评学),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以群体共同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学习的社会性互动,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投入学习中,并且让弱势的学生也有多次机会进入积极思考的学习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思维习惯和与同伴互动交流的言语习惯,这样有思考力的课堂,只要长期坚守、日积月累,核心素养的培育便水到渠成。

第三步曲:实践乐行。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生长课堂”的终极目标是从“着眼当前习得”转变为“着眼长远发展”,培育学生生长力。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习得,而是要获得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核心素养,均需要学生通过实践参与,在与环境及其他个体互动的过程中生成与发展。因此,“生长课堂”的第三步曲“实践乐行”就是应用知识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把知识和道理外化于行,践行“知行合一”,突显“生长课堂”第三大特征运用活(提升再生力)。

在“通分”一课中,“生长课堂”设计的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学校运动会上三位同学参加跑步比赛,谁有可能获胜?”从学生根据第一次在15秒时的比赛实况,学会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大小,得出C处于领先位置,预测最终获胜可能是C;到学生根据第二次25秒时的比赛实况,要求学生既会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大小,还要学会根据数据的特征灵活运用巧妙的方法比较大小。当学生发现B后来居上赶超过C,再一次进行预测时,他们意识到了结果充满变数,促使学生除了运用显性的成绩数据外,还要与参赛者的比赛战术、意志耐力等隐性因素结合,进行多角度、辩证地分析,从而做出科学的判断,培养学生面对复杂情境、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上“生长课堂”三步曲的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对学生的多元评价,特别是表现性评价,通过不断表扬和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耐心倾听、合作分享等,把优秀的学习品质转化为学生具体的行为表现上,让课堂成为学生发表意见和交流思想的平台,成为学生表现才华和展示成功的殿堂。这样,当知识、能力、品质等汇聚为一个强有力的有机整体时,核心素养就得以“炼制”出来了。

总而言之,“生长课堂”就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让每一个学生获得生长的课堂,就是为学生自然生长提供优质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在生长课堂里,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方式;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我们随时都能听到生命拔节的声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