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单元教学,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

作者: 龚志松

摘 要:跨学科学习的研究和探索已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趋势,需要广大教师潜心研究、实践尝试、反思总结、协同合作,形成科学有效的研究途径和实施策略。文章通过多个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案例,阐述了基于大单元教学的理念,聚焦学科单元核心知识,遵循学科知识探索逻辑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对照课标要求,充分挖掘与开发学科资源,有效开展与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但是,如果教师只是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综合与实践”来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达不到要求的。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既要开展课程标准中的“综合与实践”主题学习,也要基于大单元设计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扎根单元教学内容,挖掘与开发资源,通过真实的问题情境,自主设计主题学习,以满足各年段学生跨学科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一、以大单元设计理念引领,设计真实情景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在设计与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时,要基于大单元教学的设计理念,研读数学教材,对照课标要求,明确需要整合的单元知识,确定跨学科单元学习主题。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综合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认识人民币”。教师通过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以“人民币的秘密”为主题开展单元学习,把认识人民币、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利用人民币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这三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教师带领学生在直观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聚焦人民币上的元素提出问题。例如,“为什么人民币上都有国徽?”“为什么人民币下方有一串数字?”“人民币上的黑点有什么作用?”“人民币背面的图画好漂亮,是哪个画家画的?”“在其他国家可以用人民币吗?”“我在爸爸的抽屉见过不是红色的100元,那是真的人民币吗?”师生一起把问题进行整理与归类,然后一起探索其中的秘密,开展“人民币的秘密”单元主题学习。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小组讨论分享、设计数学节游园币等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把语文、美术、思政等学科素养融合在数学综合活动学习中,并在活动中了解人民币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二、聚焦学科单元核心知识,构建跨学科主题学习知识体系

在设计跨学科学习的主题时,教师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一是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二是通过研读数学的教材目录,对照课标要求,确定需要整合的学科、知识、方法,自主挖掘与开发学科资源,以大单元教学开展设计,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是“表内乘法(一)”,第六单元是“表内乘法(二)”,而第五单元安排的是知识相对独立的“观察物体(一)”的学习。在教学中,考虑“观察物体(一)”这一单元的独立性,把“表内乘法(一)”与“表内乘法(二)”两个单元整合,通过大单元设计,以“乘法口诀本领大”的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教师设计了四个任务,分别为:任务一,我与乘法交朋友;任务二,探秘乘法口诀;任务三,加减法与乘法的聚会;任务四,小口诀,大本领。在任务四的主题学习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任务的驱动,对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教师在设计复习任务时,把语文知识有机融合起来,既复习了复习的相关知识,又巩固了本学期的语文知识。以下是一些教学片断。

片断一:根据《西游记》的故事,填上合适的乘法口诀。

孙悟空住在花果山上,学会了一身本领,能够产生八九(   )种变化,他自以为本领强大,大闹天宫,被关进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四十九天,还被压在五指山下,后来被唐僧救下后,跟随唐僧去西天取经,路上见到妖怪,他总是不管三七(   ),挥起金箍棒就打,师徒四人经历了(   )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

通过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孙悟空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让学生感受到“小口诀,大本领”。

片断二:同学们,我们学了乘法口诀,就要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你知道我们的语文知识中也藏着乘法口诀吗?

活动一:学生看图说出诗歌的名字,并把诗歌背诵出来。

图片展示的都是本学期语文课本中所学过的诗歌。但与学过的口诀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看看活动二,就明白乘法口诀的用处原来有这么大。

活动二:这些古诗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点?你联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个乘法口诀?

课件显示《夜宿山寺》《梅花》《江雪》《登鹳雀楼》四首古诗的诗句。看着对仗工整的诗句,学生一下子就想到了可以用“4×5”的乘法算式来计算每首诗歌中的四句诗句,一共有20个字。接着,当屏幕中出现《小儿垂钓》《望庐山瀑布》两首诗歌时,大家马上就知道可以用“4×7”来计算四句诗句,一共有28个字。当屏幕《敕勒歌》出现的歌词“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学生的讨论尤其激烈。但通过引导与之前的方法进行对比,学生逐渐明确了结合乘法口诀来计算这首民歌字数的简便方法:3×4=12,4×2=8,12+8+7=27。学生在现实的学习背景下,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综合学科素养。

三、遵循学科知识探索逻辑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统筹安排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实施跨学科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自由人格、跨学科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信息、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以真实问题为核心的主题学习引领下,架起各学科知识的沟通桥梁。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富有驱动力、完整可行的活动方案,是实施跨学科学习的有效保障。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开展了“我的午餐我做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第一课时,教师先展示学校“设计一份成本15元左右的营养午餐食谱”的征集活动,让学生明确这次主题学习的背景及要求。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按要求设计食谱,设计食谱时要兼顾“营养均衡、荤素搭配、种类丰富、成本合理”等关键要素。小组讨论过程各抒己见,有学生把科学课上学过的“膳食宝塔”的相关知识提出来作为设计依据,也有学生把少年儿童的营养标准作为小组的设计方案参考之一……收集与整理各小组的建议后,确定了以下探究活动:活动一,各小组调查收集信息,初步设计食谱;活动二,组内讨论分析食谱的合理性;活动三,各小组交流,调整与修改食谱,绘制营养食谱图;活动四,全班分享食谱,评出“最棒食谱”;活动五,分享收获,反思不足,组织评价。通过系列的活动,实现知识的跨学科整合,提升学生学科综合素养,让每个学生做到为理解而学、为学科而学、为运用而学。

四、提炼跨学科学习成果,渗透数学学科文化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师充分关注与提炼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小组汇报、成果分享等多途径的学习形式,让学生感受数学等学科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价值,推动数学学科文化进课堂。

例如,在“质量探秘”主题学习中,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斤”“两”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特有质量单位,也知道了1889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将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定义为1千克。通过“年月日的秘密”的主题学习,学生明白了我们时刻相伴的时间单位,其实都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天文现象的一些规律,更是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在学习中,通过查找地球自转、公转与年月日产生的联系,促进数学与科学等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让数学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人民币的秘密”的主题学习,让学生知道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相当于我国的一张名片,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央行已经发行了五套人民币,形成了纸币、金属币、纪念币等货币体系。通过学习,学生从小懂得爱护人民币是热爱祖国的表现,是每个中国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教师在开展数学学科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中,通过聚焦大单元教学,结合学科素养,挖掘与开发学科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赋能,从学生知识积累、已有经验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设计完整可行的教学活动方案,提出相应的系列学习任务或学习活动,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让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跨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秀萍.聚焦核心素养 指向学生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10).

[2]田蕾,胡炳仙.如何评价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发生的变化?[J].上海教育,2020(32).

[3]郭华.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什么?怎么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