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家校沟通的有效策略

作者: 李凤贤

摘 要: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是学校达成教育目标,实践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要巧用沟通策略,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产生心与心的共鸣,推开心与心的房门,才能促进心与心的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关键词:家校沟通;沟通误区;沟通策略

一、家校沟通误区

家庭与学校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家长与教师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关键人。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是学校达成教育目标,实践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当前教师与家长沟通仍存在一些误区。

(一)沟通双方不是平等尊重,缺少理性的探讨

尽管很大一部分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家长有能力参加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但教师认为自己是受过高等教育、有着教师资格证的专业人员,在互动中往往习惯扮演“权威者”角色;对于家长来说,在长久的文化浸润下,总会以尊重教师为基本前提,则是“接受者”的角色,没能保持平等关系,因此不能保证交流渠道的畅通。以家长被“请”到学校为例,无论怎样的家长,大概都要准备好接受教师“教育”,而无论教师资历如何,也都有着“教育”家长的底气,真诚的情感交流、互相间的理性探讨、有理有据的辩论,不常出现。

(二)沟通不是双向的互动,只是单向的过程

大部分教师都以为当下家校沟通的渠道与方式很丰富,如家长开放日、各类学生活动中的家长观摩、家访约谈、组织家长聆听相关专家的家庭教育报告、家长团建活动等,但其实这些活动大多存在着单向传递而非双向互动的状态。如家长会组织家长听专家报告,实际教师和家长之间没有直接的沟通,缺乏高质量的互动与生成。当教师向家长单向地传递信息,而没有获得家长的反馈时,这不是沟通,也不是合作,只是“通报”“告知”。当家长对于学校、教师的认识、理解、感受、期待没有清晰地表达出来,则离有效沟通依旧遥远。

(三)沟通内容不是全面多维度,停留在单一领域

学校教育是综合的,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介入,应该也是全面的;家庭生活的内容也是具体综合的,教师应综合性地影响学生的家庭生活,所以彼此的沟通应涉及学业成绩、生活习惯、起居饮食、待人接物等完整的生活。可是,绝大部分家长关注的是孩子在校情况,特别学业成绩;教师跟家长交流最多也是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大多停留在一个具体领域或维度上。

二、家校沟通有效策略

针对这些误区可以运用哪些策略来化解,实现教育合力的最大化呢?教师必须从家长的“心”着眼,沟通从“心”开始。

(一)用心听,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教师和家长,从工作关系上讲,地位是平等的,目标是一致的。21世纪,很多家长都拥有高学历,拥有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能很好地引导和教育孩子,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提供有力的帮助,也完全可能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乃至全部生活中,成为有意义的帮助者,所以教师与家长在某种意义上是互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而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相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被阻断或处于混乱无序的时候,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就会陷入困境,教育的危机也会随之出现。倾听是平等沟通的艺术。成功的教师通常都是最佳的倾听者。当家长有意见反馈时,教师一定要让对方先讲,始终保持一种认真专注的状态,辅以关切的询问,慢加评价,充分共情,这样的过程不仅是重要的获取信息的过程,而且可以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每年接手一个新班,笔者都会采取以下措施亲近家长,创设平台让家长吐真言。

1. 介绍信

开学第一天,笔者便抓住建设家校关系信任感的第一契机,向每一位家长发一封介绍信,认真梳理自己的个人简介,不吝啬笔墨介绍自己,同时也指导学生写好日记,内容是向老师介绍自己。回家后让家长给笔者回信,介绍家长自己,内容包括姓名、年龄、职业、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寄望等。通过这一活动,了解学生的过去,掌握一些第一手资料;了解学生的家庭,特别是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了解学生和家长的美好愿望,为今后开展工作提供积极因素。

2. 让家长给教师提意见

让家长给教师提意见,可以引导教师从中寻找自己努力的方向。故开学一个月后,笔者便诚邀家长给笔者教学方法、管理班级的水平提意见,以不记名的方式让学生塞进意见箱。由于这开明的提意见方法,家长也毫不保留地公开自己的意见。在家长的意见中,笔者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也获得家长对笔者工作的肯定,也让我们的心紧紧地系在一起。如小彬的家长说: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他的孩子是完美主义者,每天完成作业的时间很长,有时甚至11点也完成不了作业,严重影响睡眠。得到这信息,笔者马上与科任教师商量,协调三科作业。考虑小彬平时做事速度比较慢,笔者在课堂上总提醒他,不让他开小差。不久,小彬家长高兴地回复孩子做作业的速度快了,睡眠时间充足了。经过这次沟通,学生、家长、教师都得到磨炼与发展。

(二)用心谈,产生心与心的共鸣

平常在办公室我们听到最多的是:“哪个孩子不听话了,打个电话给家长说一下。”可很少听到说:“哪个孩子有进步了,打个电话给家长说一下。”长此以往,家长只要一听到是教师的电话,直接反应就是我的孩子在校不听话了,老师来电话投诉了,心理抗拒显而易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自尊、自我表现的需要。可作为教师不可避免会遇到因学生在校犯了错误要请家长配合教育的时候。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注意语言的形式和方式,把握好沟通的时序,先认可再给建议,努力让“认可量>建议量”,始终保持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使家长“心情愉悦”地接受孩子犯了错误的事实,然后心甘情愿地配合教师共同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心与心是同频的。

笔者班级的小铭同学,非常调皮。可每次背书任务总是第一个完成,作业从来没有缺交过一次。有一次他下课在走廊跳跃跑,把一个小女生撞哭了,手臂碰到墙壁青了一块。放学了,笔者远远见到他爸爸来接他,很少见,因为他的爸爸在广西做生意。笔者牵着小铭的手来到小铭爸爸跟前,小铭吓得低着头,以为笔者一定会在他爸爸面前戳他糗事。笔者笑着对小铭爸爸说:“出差回来第一时间就来接孩子,真是个好爸爸!今天小铭学习可认真了,听写全对,进步很大!”小铭爸爸听后面露笑容,说:“这小孩调皮,在学校犯了错误你该罚就罚,不用客气,这段时间有没有给你添麻烦啊?”笔者看了一眼端立在一旁的小铭说:“孩子营养足,精力比较旺盛,常爱蹦高跳跃,我想他肯定是打篮球的好苗子,如果能给他报个篮球班他一定会发挥所长,小铭,你喜欢吗?”“好的,老师,我们回家商量一下!”离开时,笔者摸着小铭的头说:“那以后课间就要注意纪律哦!”小铭感激地对我点点头。后来小铭妈妈打电话感谢笔者,因为这次放学后看似随意的沟通让他们亲子多了互动,两父子居然会一起打篮球。接下来的日子,小铭的课间纪律奇迹般地好起来,成绩也稳步上升。

(三)用心访,推开心与心的房门

教育是情感和思想的碰撞,需要面对面、心对心地密切相连。家访,面对面的沟通,走进学生家庭,教师了解学生在学校中不太会流露出的思想状态与行为习惯,家长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重要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与家长不仅仅能够实现信息的分享,而且能够策划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预期、方式、方法,从而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

初夏四月,伴着些许微风,开始了笔者今天的第一个也是最不容易的一个家访任务——陈小亮(特殊孩子)。寒暄之后,小亮妈妈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小亮在校的表现情况,笔者翻看手机相片与她一起分享小亮在校的种种进步,三十多张相片和两个视频,记录着点点滴滴。小亮妈妈看着看着,有点哽咽地说:“老师,我知道老师跟同学都很照顾他,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笔者看着小亮妈妈比实际年龄苍老的脸庞,眼里写满的疲倦与失意,动容感慨地说:“你更不容易,孩子爸爸常年在外工作,你一个人带着他,事事要你操心,辛苦了!”突然,小亮猛跑过来紧抱着笔者说:“老师,你们不要说我坏话,对不起,我以后会听话的,你们不要走,你们一走妈妈就会打我的,爸爸不在家妈妈经常打我,你看她咬我了!”小亮妈妈有点窘迫,说:“我也不想打他,五年级了,15除以3都不会,我气呀,你说我能怎么办,将来他怎么生活呢,我也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唉!”小亮妈妈转身回房间拿出一份智力检测报告放在我们面前……这次家访,推开一扇家门,打开一扇心门,找准学生存在的问题症结,达成共识:接纳,不抛弃,不放弃!

(四)用心拨,促进心与心的成长

教师与家长之间必然存在着教育教学认识上的差异,作为交流沟通的主要倡导者,我们不是关闭家长评论和提出要求的大门,而是在推动对话中,巧妙点拨,促进家长认识的转变与理解的深化。在这过程中,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都是一种历练,一种成长!

小轩同学考试得了一百分,全班第一名,回家的时候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妈说:“我好厉害了,我太厉害了,居然得了满分。”谁知小轩妈妈听了马上提醒他:“不要骄傲,成绩代表过去,你上次练习都是刚上九十,这次居然满分,你是不是抄同学的?”然后打电话给笔者求证,还问这次练习题目是不是难度很低。小轩听了马上哭了。笔者说:“我们也当过小孩,自己拿到好成绩,多么希望得到父母师长的肯定啊!小轩这段时间做事挺认真细致的,当孩子觉得自己很好的时候,我们应该鼓励,而不是打压或以成年人的视觉告诉他不要太高调,这样孩子才会有与自己年龄相符的张扬与活力。”接着笔者继续给小轩妈妈推荐《正面管教》这本书,建议家长多学习,培养孩子高度的配得感和强大的稳定内核。好长一段时间,小轩妈妈都与笔者探讨正面管教的方法,分享小轩的进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教师、家长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家成,王培颖.家校合作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余烨.善用共情,做有温度的教育[J].中小学班主任,2023(1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