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户外环境谈自然教育的开展

作者: 黄金灵

摘 要:户外环境是幼儿学习知识、获取生活经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教师开展自然教育的最好场所。幼儿园的户外环境需要兼具教育性、探索性、安全性,能够促进幼儿认知力、想象力、记忆力等多重能力的发展。文章以桥头幼儿园为例,试从户外环境设计的要旨、教育开展的方式等方面,结合相关理论,讨论自然教育如何进行,及自然教育将对幼儿产生怎样的影响。

关键词:幼儿园;户外环境;自然教育;建构主义

一、户外环境的概念与重要性

卢梭的自然教育观、杜威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都强调环境对儿童成长的作用。幼儿园是幼儿进入“社会集体”,并开展学习生活的第一步,其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在讨论如何设计幼儿园的环境之前,我们需进一步明确幼儿园环境的概念。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包括幼儿园内部的小环境以及园外(家庭、文化、自然、社会等)的大环境。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要素的总和,而户外环境是此类要素总和中重要的一部分。

与幼儿园内部环境相比,户外环境具有一定的延展性与不确定性,它是幼儿与自然、社会环境过渡的重要地带,通过户外环境,幼儿能够观察“外部世界”的种种情况,主动学习知识,获取生活经验。因此,对于幼儿园来说,如何设计户外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户外环境能够承载的诸多功能之中,开展以“帮助幼儿认知、融入并热爱自然环境”为核心的自然教育是最重要的。随着城市化与现代化的推进,如何唤起幼儿对自然的向往与热爱,是每一个幼儿园都必须面对的难题。而户外环境这片“过渡区”,潜藏着解决这个难题的绝佳答案。

我国对幼儿园户外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因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而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性差异。东南沿海地区绝大多数城市幼儿园户外环境教育功能已从单纯性的游戏场地慢慢开发出了更多的元素和功能,这些功能基本涵盖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基于自然生态园所户外环境的打造也融入了更多的元素。但在户外环境教育功能的摸索和建设中,仍有些幼儿园过度重视环境的美观性,忽视了环境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又或者在使用过程中不知道该如何更高效地使用这些户外特色区。有些幼儿园开展的多是有组织的、成人主导的集体活动,比如教师带幼儿做游戏、利用器械展开简单的活动等,没有多少是基于环境打造的,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的课程。基于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态势,我们应当更自觉、更积极地摸索幼儿园户外环境打造的“新模式”,并将成功经验推而广之。深圳市重视学前教育发展,鼓励幼儿园开展生命自然教育,是实践并推广自然教育的沃土。以户外环境为基点,开展以幼儿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自然教育,结合《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优化策略研究——以桥头幼儿园为例》课题研究,开展我们的探索学习。

二、户外环境设计要旨

在充分认识到户外环境对自然教育的重要性后,如何基于自然教育的需求设计户外环境,并在其中完成自然教育的开展?笔者认为,有两个要点:一是因“域”制宜,合理规划,尽可能最大化地实现各区域的功能;二是安全性与探索性并重,实现户外环境对自然教育的最大推力。本文将以桥头幼儿园为例,分别对这两个要点做出阐述。

(一)因“域”制宜,合理规划,最大化地实现各区域的功能

深圳市宝安区福海桥头幼儿园在改造过程中,保留了许多粗壮高大的树木及多片泥地、沙地,还种植了大片草地。多样的原生态环境为自然教育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幼儿园对各类户外场地进行规划时,将幼儿园打造成集多种自然生态功能为一体的、适合全园幼儿运动、游戏的乐园。在种植园、中草药园等场地中,幼儿可以感受四季更替,与各种自然生命“同呼吸”;在饲养基地,幼儿可以喂养小动物,与它们“共成长”;在野炊区,幼儿可以亲身体验食物的制作过程,感知劳动、分享、品尝、陪伴等的快乐。

桥头幼儿园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因“域”制宜的优越性,在户外环境全面“升级”的基础上,幼儿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他们能够完成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并在这些自发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自然教育,而这种教育的裨益可能成为幼儿认识“生命”的最重要的启蒙。

在细节布局上,桥头幼儿园也谨遵户外自然生态环境布局的原则与策略。干湿与动静区域的区分;固定与临时分区空间的搭配;幼儿之间交流独立与整合分区的设计……园所设计以“自然”和“幼儿”为双重中心,通过动植物的生活属性及它们在各种季节中的发展变化规律,合理布局、搭配、采光,使幼儿能够真正贴近自然、感受自然。

除了纯粹的“户外”部分,桥头幼儿园还积极探索,将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联系在一起。幼儿上课的教室与户外场地互相衔接,课程中介绍、讲述的抽象概念,幼儿在出门后就能触碰到它们的实体;而在自然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回到课堂上也能迅速获得答案。这种打通室内环境与户外环境的设计使得两个空间都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它们的功能与作用。这种室内外的“联动”对于自然教育而言大有裨益,它打破了书本等媒介传播的“间接”的知识与实在的认识之间的隔膜,更有益于幼儿形成对自然生命的较为系统、全面的认知。

(二)安全性与探索性并重,实现户外环境对自然教育的最大推力

在户外环境的设计与自然教育的开展层面,安全性是基础与前提,探索性则是必要保障。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实现户外环境对自然教育的最大推力。

无论怎样打造环境,安全都是最关键的,特别是幼儿园的户外环境。3—6岁是幼儿好奇性与探索欲最强的年龄段,因此,如何保障幼儿的安全,是户外环境设计的重中之重。桥头幼儿园注重对各类设施的检修、维护,定期消毒,及时接收幼儿、家长教师的反馈和建议,首先确保“人工”设计的部分不会对幼儿造成任何损害。在树种繁多的植物园,专家及教师会在上课或允许幼儿游玩前对植物的生长状况做出评估,一旦有落果、落枝或其他危险,教师会迅速做出反应,以远距离观察、介绍代替直接接触,以此保护幼儿的安全。除了物质层面,教师也高度重视幼儿精神层面的安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保护幼儿纯真、阳光的内心世界。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安全不等于将幼儿视作温室里的花朵,需要时时刻刻确保他们不受到任何伤害。无论是设计成“微缩的自然”的园区本身,还是真正的大自然,总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对于正在快速成长的幼儿来说,受一点磕碰的小伤并无大碍,只要迅速跟进处理,教会他们正确面对伤害的态度和方法,这一类在户外受的伤反而有助于他们主动避免遭受更大的伤害。这也是自然教育中非常重要又极其容易被忽略的一点——认识自然(及社会)中潜藏的危险,并学习最基本的处理和规避的方法。

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探索性,是户外环境助力自然教育的一大步。在对幼儿园的户外环境进行设计时,保留神秘性很重要。而对于神秘性的发现与探索,则需要依赖教室内外“联动”的设计。教师结合环境及实际情况,在观察中设置问题,鼓励幼儿进行思考、追问,在有限的园区内激发幼儿无穷的好奇心。通过这一途径,幼儿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掌握了基础的观察、思考、学习的方法,“格物而致知”。

三、自然教育的开展:从理论到实践

上文在论述户外环境的设计时兼有谈及自然教育开展的一些方式(如启发式教育等),此处专论自然教育的开展,意在以理论统领具体的方法,更系统地就自然教育问题展开论述与阐释。笔者认为,自然教育开展的基础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及园所需在其指导下积极实践,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促进幼儿实现全面发展。

认知发展领域的著名专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了著名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同化”与“顺应”这两个基本过程,儿童通过这两种形式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在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中;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儿童会通过修改或创造新图式来寻找新的平衡。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地丰富、提高和发展。

因此,对于儿童而言,主动学习是最有益的学习方式。学习不是单向传递,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而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的理想途径应该是个体能从自己身边的生活出发,在深刻感知、理解事物的基础上,将所学内化至自己的行动与思考中,从而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建构主义教学提倡通过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同时重视“自然”与“人”的双重教育,即对我们的环境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户外环境必须遵循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发展需要一致原则。而在精心打造的户外环境之中,师生之间、学习伙伴之间如何进行充分的沟通、互动、探索、协作,如何从最基础的及时解决问题到最大化地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和潜质,进而实现幼儿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则是园所及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必须不断反思的问题。

桥头幼儿园在实践建构主义教学之路上不断摸索前进。幼儿园遵循“同化”“顺应”两个过程,通过创设一个与教育教学相适应的物质环境,提供与教育教学目标相适应的物质材料,或是把教育教学目标物化在客体的物质材料中,使幼儿能够自主地操作、摆弄这些材料,并与这些材料充分发生交互作用,让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发展,从而获得相关的、有益的经验,推动幼儿朝着既定目标发展。

除了如前文所具体论述的对户外环境的大力建设,幼儿园在教育理念方面也走在了前面。在“立德为先、儿童为本、科学规律”的理念引领下,全园上下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将其纳入教育范畴中。在这一理念的驱动下,园所不断给幼儿创造探索、实验、操作、创造和了解自然界的机会,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让自然教育真正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同时,在教育方式上,园所注重构建“鼓励式”教育环境,以美育滋养幼儿,不苛求对错、正误,而是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幼儿感受到自己富有能力,且受到尊重。因而,在幼儿自主接受自然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逐渐培养了他们健全的人格与心理。

四、总结

幼儿园户外环境是幼儿一日学习、生活、活动的重要场所,寓教于“境”,润物细无声,是幼儿园教育的追求与目标。桥头幼儿园以自然教育为锚点,通过精心设计、改造园所户外环境,使其成为一个丰富多样的“大自然的缩影”。在这片净土之中,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与悉心呵护之下,幼儿得以走进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从自然中获得无穷无尽的知识和经验,得到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认知发展水平、社交能力等全方面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泽洲.自然教育背景下的儿童户外集体游戏场所评价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8.

[2]徐洁薇.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启示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3]龚志明.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中的生命教育渗透[J].家教世界,2021(24).

[4]贺晶.告别幼儿“自然缺失症”——幼儿园“亲自然”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