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别化教育理念下特殊儿童自主游戏的实施策略

作者: 蔡顺洁

摘 要:特殊儿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游戏活动。针对每个特殊儿童个体需求,文章以个别化教育与自主游戏相融合,根据主题教学内容及个别化教育目标,在班级区角材料的投放、时间的安排、环境的规则及指导的策略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以促进特殊儿童全面发展。

关键词:个别化教育;特殊儿童;自主游戏

游戏是儿童早期干预的核心,而特殊儿童,由于在行为适应等方面存在缺陷,自主游戏不仅是他们的娱乐方式,更是他们感知世界、学习生活的桥梁。特殊儿童,他们也是遵循一般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学习特点,通过身体的活动和感官的刺激,逐渐改善和补偿在运动、感知、动作、认知等方面的缺陷,从而促进身心和谐发展。而特殊儿童的自主游戏,重点是在教师引导下,让他们有主动参与游戏活动的意愿,体验到自主游戏活动过程中的乐趣,提升适应能力及塑造良好品德。个别化教育强调根据特殊儿童的不同特点制定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计划,而自主游戏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游戏作为幼儿园基本活动,自主游戏活动在幼儿园得到大力推行。无论是普通儿童还是特殊儿童,都应参与自主游戏。

一、材料投放

教育部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应当因地制宜创设游戏条件,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开展多种游戏。在自主游戏应用中,班级区角的材料投放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需根据主题教学、班级个别教育统整目标及增强物调整表,挑选适合的区角材料,确保它们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兴趣,以全面发展幼儿的能力。为了满足不同特殊儿童的需求,需考虑材料的多样性、适应性以及教育性。通过选择质感丰富、色彩鲜艳的游戏材料,能够促进感官发展较弱的特殊儿童的感知能力;提供能够锻炼肢体协调能力的玩具或器材,则有助于改善肢体协调能力较差的特殊儿童的生理状况。

1. 个人置物区:幼儿每天到校,笔者会引导幼儿先到个人置物区放置衣物、书包等。

2. 益智区:以规则游戏玩具为主,如拼图、乐高套杯、珠子和绳子等。也可以投放一些假扮游戏的玩具,如交通工具、植物、人物等。

3. 扮演区:此区角是幼儿练习社会互动的主要区域,可自主进行扮演游戏。该区域扮演的物品与生活相关,如厨房、客厅、医院等。

4. 美术区:幼儿通过尝试不同的媒介物,并乐于使用美劳器材来表达他们的想法。水彩笔、蜡笔、铅笔、剪刀、胶水和废纸都用小篮子清晰地陈列,幼儿随意取用后,仍会依相似的物品摆放。

5. 阅读区:进入此区域需要保持安静,每本书目上都有小标示,便于幼儿摆放。基本的材料有每月根据主题需要投放的相应书籍或书写器。

6. 个人操作区:为了让幼儿更了解在此地方进行不同的活动,情境上的变化相当重要。在进行个别教育时,笔者会将该区域的桌子靠一边墙,个人工作时幼儿面对墙壁,材料根据活动的需要提供。

7. 建构区:基本的材料需要丰富,如不同材质、形状、大小的积木;不同的游戏道具,如不同的交通工具、植物、人物、动物、小房子等。

8. 音乐区:是幼儿以声音试验并创造他们自己音乐的一个环境。基本的器材有各种各样的乐器、舞蹈的道具。

9. 安静区:基本的器材有地毯、帐篷、沙发、耳机等,也可投放一些装饰的器材,如抱枕、洋娃娃等,以及投放一些感统器材。

二、时间安排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自主游戏时间的安排及时长的安排,在班级自主游戏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需充分考虑特殊儿童的学习特点、注意力集中程度等,严谨地规划特殊儿童的自主游戏时间及教师介入的时间。合理的时间安排,有助于确保他们在游戏中获得充分的锻炼和发展。同时,根据不同的游戏内容和儿童的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每天的游戏时间和次数,以满足不同特殊儿童的发展需求。

1. 每周一至周五,11:30—11:50,特殊儿童在班级生活区自主选择喜欢的玩具进行游戏,教师在旁边指导。

2. 每周一、三、五15:15—15:45,特殊儿童在班级进行区角活动。本时间段为总—分—总的教学形式:首先,教师在集体中提出本活动的任务;接着,特殊儿童自己选择区角并进行游戏活动,教师根据特殊儿童的表现进行指导;最后,教师集合特殊儿童,通过视、音频或特殊儿童的作品进行分享,教师、特殊儿童及同伴进行评价。

三、环境规划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应该合理利用室内外环境,创设开放的、多样的区域活动空间环境结构化的设计,在特殊儿童自主游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为了满足儿童的游戏需求和发展目标,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施布局和空间规划,如使用不同颜色的地垫、固定柜子作为区角的间隔及标示,让儿童清楚认识环境、知道区角的划分及功能,让特殊儿童能遵守活动要求及正确使用。另外,需定期对环境进行评估和调整,以确保环境始终符合儿童的发展需要。通过精心规划的环境设计,为特殊儿童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有趣的游戏空间。

1. 动态和静态区应分开。动态区包括音乐、积木、装扮游戏、建构和大肌肉活动;静态区包括美劳、发现、图书、益智游戏、沟通和数学。

2. 相容的学习区应毗邻设置。美劳和建构的设置皆需要靠近水源。积木和装扮游戏应结合以丰富游戏内容。

3. 不相容的学习区应分离。建构区和积木区应分开设置,以免幼儿将积木用在木工活动,而美劳器材应与图书区的书本分开。

4. 学习区应足够大,使附加的空间能在幼儿工作时发生效用,并让幼儿依其所需自由地变换学习区。

5. 交通流动方式应考虑。门、盥洗室和饮水器四周易拥挤,应有便于进入之通道。幼儿应能环绕教室,而不会穿过其他的学习区和打扰活动中的幼儿。

6. 低的小柜子和隔间物,供作区隔并减少视觉的扰乱。

7. 教室应以协调的方式平衡空间的运用。教室应有开放的外观,但不用的大区域空间应避免。

8. 使用不同颜色的地毯、固定柜子作为区域的间隔、区域的标示,让幼儿清楚认识环境、知道区域的划分及功能,能遵守活动要求、正确使用。

9. 每个区域都有图卡/图示或字卡清楚显示该区域的名称与功能,此图卡/图示或字卡与幼儿的作息卡是一模一样的。

四、指导策略

为了促进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可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和游戏进展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指导策略。

(一)针对自闭症儿童

“结构化”教学是利用自闭症学生的视觉优势来学习,使教育与康复训练相结合。首先,自闭症儿童通过视觉提示来完成教学内容,把环境、材料和程序做出适当的安排,让他们一看就能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什么时候做。其次,让自闭症儿童形成“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常规,让他们知道如何开始有组织的活动,重新建立适当的模式、程序、规则、习惯,学习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最后,自闭症儿童运用视觉提示接收和处理信息,理解环境,建立概念,建立适当的规则和流程,明白活动的程序,体会日常生活的模式,从而应对环境的要求和转变,最终达到掌握技能、独立生活的目的。

(二)针对智力落后儿童

智力落后儿童的自主游戏必然需要教师的介入,因为特殊儿童的游戏,无论是游戏的准备、游戏进程的把握,还是游戏安全方面,都比普通儿童的游戏难度大。因此,教师介入的时机很重要。首先,可根据游戏目标,进行有的放矢观察,关注他们的活动情况,温馨介入,解决游戏中的实际问题。其次,可通过角色扮演、问题引导等方式介入游戏。

(三)多感官刺激输入

在设计游戏时,我们将充分利用多感官刺激。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通道的结合,为特殊儿童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游戏世界。这种多感官刺激不仅能够满足特殊儿童的感官需求,还能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和参与游戏,从而提升游戏的效果。如运用会发光的移动玩具(如闪烁的火车模型或流光溢彩的球体),不仅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还能在游戏中提升他们的视觉跟踪能力;选择具有不同纹理和形状的光纤地毯,让儿童在触摸的过程中感受不同的材质和形状,这样的游戏既能满足儿童的探索欲望,又能刺激他们的触觉发展。

基于个别化教育的理念,特殊儿童自主游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主游戏不仅有助于特殊儿童在身体、社会、认知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还能够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特殊儿童的自主游戏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游戏环境和材料,让他们在游戏中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亮,窦爱兵.自主融合:特殊儿童游戏中教师有效介入研探[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22(03).

[2]董睿,孙晓颖.“结构化”:针对自闭症学生的有效教学策略[J].辽宁教育,2021(2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