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落实“一课一得”
作者: 郦文娟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小学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爱国精神。然而由于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改革,针对“红色经典”,除了要在学生心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的培养。文章将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为例,具体阐述在“红色经典”课文的阅读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爱国主义教育;语文要素;学习支架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统编版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编排的形式,所以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还要落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的目标,这二者缺一不可。而爱国主义是人文主题的核心内容,小学语文课程选编了诸多优秀的民族英雄的爱国事迹,如雨来、狼牙山五壮士、周恩来等,这些人物身上具有浓浓的爱国情怀,他们的事迹和思想能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分析人物性格,从中受到爱国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积极奋进的情怀。红色题材的课文一直是语文中小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更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在新课改以后,针对红色题材的课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的培养、革命精神的熏陶,更要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将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篇课文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把握文本特点,基于学情,落实“一课一得”,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需充分发挥其立德树人的价值。纵观教材,在题材的选取、主旨的把握和内容的编排上都涵盖了许多爱国主义教育元素的优秀素材。例如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自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课后题,笔者将本篇文章语文要素的落实安排在第一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是在民国时期,叙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奉天读书时的事情,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因本篇文章篇幅较长,而且所写的内容离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课前可让学生运用前一个单元学会的做批注的方法,针对阅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然后去搜集相关的资料来尝试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学生批注这一阅读能力的检测和巩固,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本篇文章内容的理解,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课文内容丰富、写法巧妙,采用倒叙的写法先讲述周恩来在课堂上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再分述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华不振”的两件事。因课文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而且篇幅较长,内容包含多个事件,“倒叙”的写法学生也较为陌生,因此让学生初步阅读之后直接概括文章内容肯定是有难度的。如何给予学生学习的支架,落实“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支架引领,落实语文要素
由于红色经典文本所反映的内容与思想与学生所处时代背景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质疑和自主解决问题,带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学习的支架,从而掌握概括长篇幅文章内容的方法。因此,在导入环节,为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进行提问,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学生说:“崛起是什么意思?”也有学生说:“是谁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更有学生提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的问题一个比一个犀利,笔者赶紧趁热打铁,让他们去文章里面找寻答案。学生很快就在文章中找到了答案,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他有感于中华不振而立下的志向。紧接着,笔者继续追问:“课文围绕‘中华不振’讲了哪几件事?”这个问题,对于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说不难,而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则有较大的难度。因此,笔者在提出问题之后出示了学习提示:可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来概括事件内容。于是学生在笔者一步步的引导下,能够初步了解文章大致内容,概括出文章内的多个事件。到达这一步之后,笔者并没有急着帮学生把这几件事串在一起,概括出全文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己试着想办法把这几件事串在一起。见学生被难住,笔者适时地引导:“同学们,仔细想想,这几件事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吗?”听了笔者的提示,有些学生立刻茅塞顿开,找到了这几件事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笔者出示表示因果关系的两个关联词:“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将事件串联起来,从而完成文章内容的概括。学生在掌握方法之后,轻而易举地将课文中相关联的几个事件串在一起,概括出整篇文章的内容。
三、小结
在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过程当中,笔者采用化繁为简的方法,将一个大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给予学生完成任务的支架,一步步引导他们通过串联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课堂任务明确,主线清晰。学生在达成一个个小目标的过程中,自主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自信心也在不断增强,最终他们通过这种阶梯式的学习,掌握了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从而实现了“一课一得”。
参考文献:
[1]丁建平.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径[J].吉林教育,2024(19).
[2]李俊芳.爱国有声 育人无痕——小学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的渗透[A].广东教育学会2023年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六)[C].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