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表现性评价方案的设计策略

作者: 潘启儿

例谈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表现性评价方案的设计策略0

摘 要:表现性评价是通过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完成语文任务,引发学生内在真实建构,在此基础上搜集有关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表现信息,运用评分规则开展专业判断,形成高质量的评价证据、解释证据和提供反馈,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并改进教学。文章通过分析对比国内外关于表现性评价的文献资料,并结合日常教研和教学实践,针对存在问题,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为例,从设计可视化的评价目标、建构真实性的评价任务、设置递次性的评价标准三方面,阐释在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表现性评价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设计策略;小学语文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基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要求,需要建构一个更平衡、更综合的评价体系。因此,我们要跨越只注重“双基”的客观纸笔测试,丰富“能评价学生认知思维和推理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去解决真实的问题的能力”的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通过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完成语文任务,引发学生内在真实建构,在此基础上搜集有关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表现信息,运用评分规则开展专业判断,形成高质量的评价证据、解释证据和提供反馈,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并改进教学。采用多元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让评价更全面,更可视化。同时,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善教学方式,有效实施“后教”策略。

笔者翻阅众多国内外关于表现性评价的文献资料,通过分析对比,发现表现性评价在国外的研究较为成熟,并被广泛运用。与国外相比,表现性评价在我国还处于实验和探索阶段。特别是对评价目的、评价作用的认识,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客观性和科学性方面,与世界教育思想、教育评价的改革趋势有一定差距。如何通过表现性评价来实现其诊断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仍需作做入研究。下面,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为例,谈谈在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表现性评价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一、设计可视化的评价目标

在表现性评价方案的设计上,目标制定是否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然而,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制定的评价目标过大、过空,“搬家”情况多,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导致评价无方向、缺重点。评价标准的设计需让学生真正能“够得着”“看得见”“用得上”。

(一)对标课程标准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是习作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单元内每一项内容安排的目的都指向习作能力的培养。结合单元内容和语文要素,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理解的大概念是:文章以立意为宗,材料选择为表达意图服务。《盼》是一篇记叙文,其主要功能是从阅读中习得写作方法。通过任务驱动,深入探究,具体感受围绕一个中心意思选材,并将重点部分写具体、写详细,领悟“以立意为宗”的核心意涵,为创意表达做铺垫。

(二)依托教材意图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其人文主题是“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该单元语文的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习作要求是“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本单元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和《盼》,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家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在阅读中习得方法。“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怎样把中心意思表达得更全面更充分。“初试身手”是在习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尝试围绕中心选择合适的材料。“习作例文”则从不同角度为学生进行习作提供范例。习作以“感受最深的汉字”为主题,指导学生进行习作练笔。

(三)紧扣学生学情

六年级学生大多能够多角度、细致观察生活,广泛阅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习作素材,对事物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具有一定的摄取信息的能力。本单元在学生原有的写作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中心意思以及中心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在众多事例中挑选重要部分,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写人记事等方法做具体叙述,写出中心明确、材料具体且恰当的习作,培养学生选材构思的能力。

通过多维度分析,本单元的评价目标为:

1. 读准字音,正确书写本单元22个生字词,正确率达90%以上。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苞蕾、窸窸窣窣”等词语的意思。

2. 通过学习《夏天里的成长》和《盼》,学习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选取事例。在阅读中,能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文章如何把材料写具体、写生动。

3. 通过在生活中观察和感受,能围绕一个意思选择合适的写作材料,从不同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4. 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并尝试运用“围绕中心意思写”的表达方法将重点部分写详细、写具体。

可视化评价目标就是研学的航标,目标制定得具体明确了,才能评价教师的教学效益,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制定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测量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做到潜心会文,反复钻研,遵循学情,依据评价目标选取并重组教学内容。

二、设置真实性的评价任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以任务驱动学习,需设计具有真实性的情境任务。学生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完成语文任务,引发学生内在真实建构。然而,部分教师在设计情境任务时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过分注重任务的趣味性或人文性,忽略了语文学科的真正味道。对应评价目标与单元要素,建构真实性的评价任务,以任务驱动激发核心素养的提升,是设计表现性评价方案的核心。

仍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为例,笔者以组织学生参加广州市“花地新苗”作文征集活动为契机,创设生活情境,以“破解立意密码”为单元主题,设置如下情境任务。

生活情境:参加广州市“花地新苗”征文活动

活动主题:破解“立意”密码(见下页表1)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具有实践性的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设计任务要紧扣语文要素这根弦,把学习任务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上,应以任务驱动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设计递次性的评价标准

大单元教学最终指向的是学生能自主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学生是否能达到该能力或水平,教师后阶段该如何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呢?递次性的评价标准不但起到了学习诊断功能,也起到反馈调节的功能。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为例,结合评价主题和评价目标,从“围绕中心选择”和“围绕中心表达”两重点,从“学习”与“运用”两方面设计如下评价标准。

揭示“立意”密码(学习阶段)

活用“立意”技巧(运用阶段)见表2

以上案例,分别用“登楼梯”和“表格式”的形式呈现评价。评价内容紧扣评价标准,从“选材”“表达”“写作品质”三方面评价。评价标准采用递次设计,将不同维度的评价标准按易到难呈三级排列。如“活用立意技巧”的评价,从“围绕中心选材”“围绕中心表达”“写作品质”三方面评价。如何评价学生“选材”和“表达”能力的达成度,又设置三级评价指标。设计递次性评价标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发展阶段和现状,并进行对比和分类,以便更好地制定发展策略和改进措施。

基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寻求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方式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表现性评价通过设计可视化的评价目标、真实性的评价任务、递次性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素养。同时,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需求,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改善教学方式,有效实施“后教”策略。构建基于语文素养的表现性评价体系,为调整教与学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启发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进一步实现更高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周文叶,陈铭洲.指向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17(09).

[3]曹文兵.“学习任务群”背景下的小学群文阅读实践[J].人民教育,2018(23).

[*本文系番禺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核心素养下小学中年段语文表现性评价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2022-PYKY103)的阶段性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