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读人·读我: 文史结合类阅读教学的三重境界

作者: 廖桂清

摘 要:“读文·读人·读我”是阅读教学中的三重境界,包括对文本的解读、对作者(人物)的洞察以及对自我理解的反思。做好“三读”,深入挖掘文章历史内涵,能够实现语文与历史学科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文史结合;阅读教学;语文教学

在文史结合类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是在阅读文本,更是在阅读历史、阅读人物,最终在阅读中认识自我。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三重境界:读文、读人、读我。

一、第一重境界:读文——理解文本,把握史实

这是文史结合类阅读教学的基础境界。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把握其中的历史事实、人物事件和时代背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文本所描述的历史事件、人物关系以及时代背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读文不仅仅是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是要透过文字看到背后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例如,在阅读一篇关于古代战争的文本时,学生不仅要了解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还要深入理解这场战争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意义。

(一)结合历史背景,了解课文大意

语文课本里有很多史学类文章,如写历史人物的传记文章等。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有很多文章被列入初中课本,如《周亚夫军细柳》《陈涉世家》等,每一篇史学类文章都是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在教学《陈涉世家》时,笔者先简介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时代背景:秦始皇执政阶段,大规模修建阿房宫和万里长城,消耗了大批量的人工和资金,加深了人民的赋税。此外还制定严酷刑法。秦二世称帝后,赋敛益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秦二世年间(前209)七月,一队被征发到渔阳(今北京通州)镇守的贫困农户,行驶到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碰到连日暴雨,路面堵塞,没法按时抵达到达站。依照秦法要求,误期当斩。然后给学生讲述大泽乡起义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对历史故事有了大体的了解,有了历史故事的铺垫,学起篇幅较长的文言文《陈涉世家》就容易多了。在学习课文时穿插真实的历史故事,让课文形象生动起来,更易于学生理解。这可以说是一节忠于史实的历史课,更是一节形象生动的语文课,因为在讲述真实的历史故事的同时,笔者更注重写作手法的探究,此时语文课已经和历史课生动地融合。

(二)借助历史典故,读透文本内涵

借助历史典故,读透每一篇文章,同样是相当必要的。如教学《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时,下阙写道:“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笔者通过任务群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任务一:“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了什么修辞?学生回答“用典”;任务二:这个历史典故究竟是讲什么故事呢?参考课文脚下的注释,明白典故的缘由,《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汉文帝时,云中郡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冯唐为之向文帝辩白此事,文帝即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复为云中郡守。任务三:作者引用这个历史典故又有什么用意呢?这里联系作者的经历知道,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自求外任,朝廷先后派他到杭州、密州做地方官。虽然还没有到后来的被贬黄州、惠州、儋州,但此时任密州太守的苏轼已经是政治上失意了,虽有自知之明自请外任,实则不自请外任也同样会遭到贬谪,词人内心的忧郁愤懑是可想而知的。这里作者借冯唐的典故,把自己比作魏尚,希望自己能像派冯唐赦魏尚一样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任务四:在写法上巧妙用典又有什么好处呢?一般来说,运用典故,品评历史、借古论今,既可以抒情明志、表明心迹,又可以丰富文化(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增强历史浓厚感。

二、第二重境界:读人——解读人物,感悟人生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生需要进一步解读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感悟他们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和思想情感。这是文史结合类阅读教学的深化阶段。

读人不仅仅是了解人物的事迹和性格,更是要通过人物的经历和思想来感悟人生的真谛。例如,在阅读一篇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时,学生不仅要了解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成就,还要深入理解他们的思想、信仰和追求,以及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选择。通过这些解读,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会从多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和人物。

(一)了解作者简介,走进作者内心

读每一篇古诗文,都是读者与古人心与心的对话与交流。有些文章由于创作年代久、时间跨度大,要读懂作者,走进作者的内心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要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了解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等。如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和《渔家傲》两首词时,通过对比,发现这两首词的创作风格完全不同,前一首婉约,后一首豪放;前一首欢快,后一首悲伤。通过探究史实,读懂李清照的身世,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后苏门四学士之一,早期生活幸福,可以喝酒、玩耍,还可以吟诗作画,《如梦令》就是创作于调皮贪玩的少女时代。靖康之乱后,国将不国,家已无家。李清照流离失所,遭遇丧夫之苦、牢狱之苦。《渔家傲》《声声慢》就是写于历经沧桑的晚年,满含愁苦之情。

(二)探究人物形象,进行深度阅读

读懂一个历史人物,仅仅通过课文中有限的篇幅是难以完成的,有心的读者会迫不及待地通过查找课外资料,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与探究。如教学欧阳修《醉翁亭记》时,结合《欧阳修苦读》及《宋史·欧阳修传》进行深度阅读,体会欧阳修不怕困难、勤学苦读的品质,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个性,以及爱民如子、以民为乐的情怀。

三、第三重境界:读我——反思自我,提升素养

“读我”就是指在解读文本和人物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反思自我,提升个人素养。这是文史结合类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反思自我,文史阅读中的心灵之旅

在文史结合的阅读教学中,反思自我成了一条重要的途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道德启示。通过阅读,学生能够从中汲取养分,对自我进行深入的审视与反思。例如,在阅读《红楼梦》时,学生可以透过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命运轨迹,思考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变迁,进而反思自己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

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让学生从中看到过去的辉煌与苦难,进而反思当下的选择与未来的方向。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与伟大事件,学生能够激发内心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感。同时,也能从历史的教训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辙。

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感悟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通过实践来加深对文本和人物的理解。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演讲、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以多种形式表达出来;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提升素养,从知识到能力的跨越

文史结合类阅读教学,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能力的培养与素养的提升。通过阅读,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形成独立的见解。同时,文学作品中的优美语言与历史事件中的深刻哲理,也能够熏陶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与道德情操。更重要的是,文史结合类阅读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通过阅读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与历史故事,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拓宽思维,进而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展现出更多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成长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泛知识面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文史结合类阅读教学的三重境界——读文、读人、读我,是一个逐步深入、相互促进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悟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反思自我并提升个人素养。同时,这一过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振宇.跨学科教学:怎么跨怎么教[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

[2]叶伟剑.“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学习空间变革:特征与动向[J].江苏高教,2021(04).

[3]王巍艳.刍议中学古诗里的典故教学[J].长江丛刊,2022(09).

[4]洪媛媛.中学古典诗词修辞教学方法探讨[J].课外语文,2022(09).

[5]刘玲.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