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的有效策略

作者: 胡玉敏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贯彻实施,“活”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吕叔湘先生曾提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一个‘活’字。”“活”能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文章探讨了如何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小学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善巧借鉴

一、情境创设——让课堂有趣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有趣起来的有效手段。通过模拟生活场景、播放短片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如《威尼斯的小艇》课文导入:出示一张风景图,笔者提问:“同学们,这是哪个国家?”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威尼斯。”“你们是怎样知道的?”学生的内心和着情境跳动着,课堂变得轻松而愉悦。

接着,笔者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说:“假如要拍摄威尼斯宣传片,以书本为线索,通过镜头带大家去游览名胜古迹,邀请你们做制片人,你们愿意吗?”曾韵宁同学一马当先地说:“老师,我要当小小摄影师,根据课文介绍拍摄经典的画面,为每一个画面起个有趣的名字。”黄力锋同学不甘示弱地说:“我当小小剪辑师,把画面进行剪辑、排序等,更好地展示威尼斯这座城市的独特风貌。”周锐衍同学激动地说:“我要当小小的配乐师,为威尼斯热闹的白天和静寂的夜晚配上音乐。”冯笛希同学信心十足地说:“我要当小小的解说员,向大家声情并茂地解说。”倪睿同学站起来,提议说:“我要把你们的作品制作成风光视频,配上冯笛希同学娓娓动听的讲解,发在朋友圈,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威尼斯独特的风光。”课堂上,学生兴致勃勃,教师也兴奋不已。

教师合理创设了情境,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融入其中,深刻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让课堂有趣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小学的语文课堂增添魅力。

二、任务为驱动——让课堂动起来

在新课标背景下,为了贯彻和落实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语文教师需要认识到如何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来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促使学生从语文课堂上获取更多的学习新鲜感。如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10课《纸的发明》教学,以任务为驱动,创设情境,开启学习之旅:

任务一:探寻纸的发明之路。

活动一:我是朗读小能手。

1. 初读课文,明确任务。

2. 生字词学习。

活动二:梳理图表,概括段意。

1. 反馈时间词。

2. 填写课后练习一图表题。

3. 学习第2自然段,圈一圈造纸术发明之前文字记录在哪里。

任务二:我是小小设计师。

活动一:填写名片信息。

1. 梳理信息。在纸的发明过程中,蔡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请同学们一起为他设计一张人物名片。

2. 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改进方法,用波浪线画出改进后的优点。

活动二:理解名片内容。

1. 品读“改进过程”。

2. 品读“改进后的优点”。

活动三:感悟名片意义。

任务三:我是文化代言人。

创设情境——我是文化代言人。借助图表和人物名片介绍纸的发明过程,重点说清楚蔡伦是如何改进造纸术的。四人小组练习;组内展示评价;班级展示评价。

这节课,学生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开展学习的旅程。首先,笔者把所有的问题生活化,自然地抛给学生,使学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真正融入语文课堂,获得语文学习的方法;其次,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简洁的导语,创设情境,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这样不仅激发学生求知欲,还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三、善巧妙借鉴——让课堂导起来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课文就是作文最好的范本。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习作范例和写作素材,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和材料的仓库。

(一)依托“词句段运用”训练材料

借助形象的语言情境,激发学生仿写的热情,挖掘学生语言思维的深度,促进了学生的整体语言素养的提升。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写者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里精心设计了“词句段运用”板块,承载着培育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功能。比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词句段运用”,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再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镇上的人排着队来到撒切尔法官家,搂着两个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泪水如雨,洒了一地。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

他大吼了一声,大山都抖了三抖。

饿    安静    厚    盼望    喜欢

这三个例句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更会使我们的语言风趣幽默,独具魅力。在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读例句,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夸张手法的表达特点,环环递进地了解夸张的种类和理解夸张的表达效果。最后让学生学以致用,抓住事物特点,发挥想象,仿写夸张句。写完以后,相互交流评价,再作修改。

精彩的仿写:

1. 我肯定是饿得疯了,竟觉得眼前沙砾路上的碎石可以充饥。

2. 寂静的夜。昏沉,静默,仿佛能听见草木生长的声响。

3. 这土豆丝切得太厚了,像一块块砖头。

4. 天刚刚拂晓,我边趴在窗台上向下望着。啊!我简直愿意用我拥有的一切换那道熟悉的身影和那句“妈妈回来了”!

5. 他简直太爱这表了,从收到它的那一刻,表便好像焊在他的腕上,无论如何也不曾摘下它。这块小圆盘仿佛成了他付出生命也不愿失去的东西。

每个单元“词句段运用”里的仿写训练,都是紧紧围绕该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设置的。因此,这样的仿写训练给学生的习作练笔提供了一个引导、示范的支撑,也为整篇习作的练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将教材中的大家之作、经典文章作为学生习作的重要资源

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4课《穷人》,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凸显桑娜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片段: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作者通过省略号、叹号和问号的连续运用,内心独白展示人物心理,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托尔斯泰成功的心理描写,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这使情节更为曲折,人物形象更为生动,从而为全文增添了更加鲜明的艺术魅力。

精彩的仿写:

1. 离考试结束只有五分钟了,突然发现有一处错误,我脸色苍白,忐忑不安,握笔的手一下子冒出冷汗:“怎么办?这要我怎么改?时间不够呀?……不,还来得及!我边奋笔疾书边瞟了一眼表,为什么只剩三分钟啊?……我一定要赶上的!……改不对,老师会批评我的!那也活该,我怎么没早点查出来呢……唉,骂我一顿也好!” ——周诗婷

2. 今天她自己在家的时候,一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妈妈马上要回来了。她脸色苍白,心神不宁地想:“糟糕,这个打碎了的花瓶要是被妈妈发现,怎么解释?趁她还没回来,要不要藏起来?——可是爸爸教过我:做人要诚实,勇于承认错误……是妈妈回来了吗?……还没有呢……现在我要怎么办才好?……嗯,勇敢承认错误吧!妈妈会谅解我的。” ——谢颖彤

又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匆匆》第3自然段,我们向大作家朱自清先生学习,选择具体的事物,抓住生活中不易觉察的瞬间来写,让读者脑海中有画面感,引起读者产生共鸣。

片段: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精彩的仿写:

1. 于是——忙碌时,日子乘机从匆匆身旁隐去;驻步时,日子转瞬从双眸间逃逸;苦思时,便又从如麻的思绪中溜走了。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决心伸出手触及他的影子时,他又若无其事地滑过了。天黑时,我躺在床上,决定不再想他,他却变本加厉离我远去,毫不犹豫与我诀别。待我睁开双眼寻找他的影子,只留给我的遗憾和悔恨,我懊恼,我感叹,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中飞逝了。 ——徐安澄

2. 于是——做功课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上流过;娱乐的时候,日子从欢笑声中溜去;当我仰望时钟时,他也一刻不停地在我面前跑动;哼着小曲时,日子乘着嘴边呼出的音符悠扬而去;感动落泪时,日子在泪汪汪眼睛前一闪而过。眨眼间,小学最后的时光飞快逝去,日子在师生不舍的告别声中飘往——飘往我们新的起点,新的校园。 ——梁植

实践证明,教师善于发现教材经典作品中蕴含的写作技巧,推陈出新,引导学生学习钻研教材,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凝练习作的语言,善巧妙借鉴名家的写作方法,激发写作的灵感,习作从规范走向个性与创新,增添文章的唯美感。

总之,打造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策略是一线教师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要“活”起来,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与方法的创新,创设有情之境、自然之境、睿思之境、审美之境,使学生积极探索,善于总结,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