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性策略

作者: 梁静文

摘 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文章从教师的朗读水平、范读、有感情读等方面,阐述了朗读的重要性与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教学策略

当今教育改革提倡要让琅琅书声回归语文课堂,让学生养成朗读优美课文的良好习惯。正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述:学生放开喉咙读书,人声鼎沸;先生自己也念书,读得入神。朗读,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激发兴趣,可培养高尚的情操,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在重视朗读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让朗读更高效。

一、教师的朗读水平

要给学生半桶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平时,教师可从“学习强国”中听广播、听诗歌朗诵等,收看中央台电视,提高语音的准确度和朗读的技巧。同时,可参加普通话训练班,认真学习有关朗读的理论知识。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反复练习朗读,读准每个字音,恰当地处理语调、语速和停顿。如在备《绿》这课时,反复听、读,将自己的朗读录音并进行评价。上课时,教师刚朗读完第二节,教室响起热烈的掌声。接着,学生情不自禁地和教师一起读后面的段落。但是,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很少让学生读书,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于是尽量削减课堂上读书时间,要求课后自己读。台上,教师条分缕析,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没有享受到朗读的乐趣,自然就不自觉读书,甚至讨厌读书。教师更应该加强自身朗读的训练,提高朗读水平,以组织和指导好学生读书。

二、指导读准

朗读时,发音准,不念错,不任意添字、漏字,特别要注意尾韵不要拖长。经常练习,既可提高朗读能力,又可给自己或别人美的享受。教学中,充分发挥汉语拼音这个工具的正音作用,根据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对应规律,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如舌尖前音、平舌音、翘舌音的区别,说粤方言的学生,容易把“诗人”说成“西人”,把“少数”说成“小数”,朗读时必须提醒学生注意。又如,在指导学生朗读《繁星》的课文时,先告诉学生“啊”的发音要联系语境,也就是将前一个字韵母中的最后一字母变为声母,与ɑ相拼。所以“大海啊!”中的“啊”应该读作yɑ,“母亲啊!”中“啊”应该读作nɑ。学生朗读后,及时评价,发现不足,适当点拨,给予鼓励。平时,引导学生之间相互朗读,相互点评读音,有争议的地方,可以查字典或者向老师请教。

三、范读、领读

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容易接受比较直观的指导。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知识后,通过分析一些比较典型的句子,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然后指导学生划分节线,理解轻重、停顿。这样,一点一滴地把朗读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掌握朗读的要领。范读、领读还可以激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使学生爱听、爱读,从而活跃课堂的气氛。如在学习《火烧云》时,先鼓励一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仔细倾听,在听的过程中找出朗读不好的地方,学生先进行示范、纠正,教师再进行点评。此外,可以让学生先听多媒体平台范读,然后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模仿。教师读完后,学生的朗读兴趣高涨,个个举起手来争着读。这时,顺势进行领读、范读比赛,这样的激励方式,学生的参与率很高,朗读气氛活跃。尽管部分学生读音还是出现瑕疵,但是这样开展下去,日积月累,朗读的效果也就越来越显著。

四、多读、多听

多读、多听也是提高朗读能力与教学质量的方法。正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在实践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发音、语气、停顿、语速、语调等基本功外,还要注意让他们多读、多听,让学生在听读中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掌握朗读技巧。课堂上,多让学生先读准字音,通读课文,再深入地读课文,并采用多种形式读,如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在学习《猫》这课时,先请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中“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教师同步表演猫叫。再请两个学生上台分别表演朗读和猫叫,最后请学生之间互相读和演猫叫。学生学习兴趣浓烈,个个都表现出色。这样训练,使他们从多读、多听中感悟提高朗读的能力方法,感悟文中丰富的内容、复杂的感情,还可以积累语文素材,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从广播、电视中学习朗读。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互读互听,互相纠正,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笔者教导的学生,半个学期就可见成效,他们的朗读能力提高了,会背的书也多了,阅读、作文能力也都有一定的提升。每次镇里举行的朗读比赛、作文竞赛、智科竞赛,都有一些学生获奖。

五、有感情地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也是提高朗读质量与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小学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后思考练习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很多教师都忽视这项练习,认为学生能背下来就可以了。但是在课后,学生费九牛二虎之力也难背下来。即使背下来,也是毫无感情,被问及带何感情读,也说不出来,导致学生的朗读能力很难提高,教学效果也很差。

在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分析课文的语言,启发学生进行联想,读出感情。如教《匆匆》一课,教师着重指导第3自然段的朗读,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很快就会领悟了,不但读得有感情,还很快地背下来了。又如《母鸡》这一课,是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描写了自己对母鸡由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态度变化,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教师首先指导学生从读中分析课文内容,结合课文的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由鸡母亲做的事联想自己的母亲常为自己做的事,体会到母亲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无私,从而不敢讨厌母鸡,并激发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敬佩、赞颂、感恩之情。然后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6—9自然段。教师着力渲染母鸡把好吃的给儿女吃的情景,母鸡先啄一啄,马上放下,让儿女吃,写出母鸡的细心、无私和疼爱孩子,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这时,想象小鸡怎样了?母鸡怎样了?课文怎样写?带着此时应有的感情读出来。这样,使学生入情入境,朗读的感情就出来了,要背下来就更容易了。再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这课时,怎样使学生去感受雨来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敌的精神呢?故事发生的年代距离现在已经很远,学生也没有经验。教师首先作时代背景的介绍,让学生读课文并联想电影、电视上所看到的敌人对人民的残暴和人民对敌人进行英勇斗争的故事,以及人民军队怎样为保卫人民流血牺牲等事,激发出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这样学生就会带着这些感情再次朗读课文,会用凶残狡猾的语气读敌人的话,会用悲伤、惋惜、惊喜的语气读村民的话。同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能更深入。

六、习惯地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的不只是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表达能力。而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就是朗读。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可引导学生每天读美文、古诗词、杂志小说等20分钟。上课时,可以利用5分钟时间,允许1—2名学生到讲台上分享他们朗读的成果或朗读心得。有一次,笔者刚到教室,班长冲上讲台说:“老师,我昨天考试的成绩很好,同学们的成绩也提高了许多。在此,我朗读本学期学的一首古诗《蜂》来表达对你的赞美和感恩。”还未等笔者回答,他就朗读了:“不论平地与山尖……”接着,全班同学也一起朗读:“无限风光……为谁辛苦为谁甜?老师,您像蜂那样辛勤无私!”慢慢地,笔者任教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朗读习惯:同学之间有矛盾?朗读来解决;心情郁闷?朗读来宣泄;遇到喜事?朗读来表达……

抓好朗读,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领略到文章的意境美,体会到人物的感情美,同时能帮助学生规范地说话,丰富词汇,了解各种句子的特点、文章结构、写作技巧、文体风格,提高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教师能坚持不懈地训练学生的朗读,学生就能较快地掌握朗读的方法,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孙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05).

[2]邱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3]庄梅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4(0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