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本土资源 厚植家国情怀

作者: 田蕾

摘 要:家国情怀是爱国主义的直接体现,是政治认同的重要基础。在新课标要求下,思想政治课要构建真实情境,让青少年有真情、有实感。挖掘本土资源,有利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家国情怀,增进政治认同,致力于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

关键词:家国情怀;真实情境;爱国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立德树人,立什么德树什么人?首先就应该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之“大德”,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佛山市第一中学作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书卷气、儒雅风、鸿鹄志、家国情”的国家栋梁。从《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到南宋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叮嘱,到顾炎武在清军入关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再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心声……从古至今,家国情怀已经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山作为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岭南名镇,涌现出了康有为、詹天佑、陈铁军、罗登贤、邓培、廖锦涛等一大批爱国人士,这些闪亮的名字在这片土地熠熠生辉。改革开放以后,佛山更是成为改革先锋,成长为制造业强市。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为思想政治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挖掘本土资源,厚植家国情怀,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要求,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目标。

近几年,“比漂移过瘾,比过年热闹”的叠滘龙舟赛多次出圈,集观赏性、文旅性、唯一性于一体,成为全国最具吸引力的民间龙舟赛事,俨然已是端午节期间的“顶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以“龙舟漂移,魅力非遗”为话题,挖掘本土资源,围绕“叠滘龙舟”这一主线,构建真实情境,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有话说,激发学生的热情与自豪感,从而增强家国情怀。

一、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三框题,通过前面两个框题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提高了科学精神,解决了“怎么看”的问题。本框题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落脚点,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从实践做法的角度分析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此外,这一框题也为接下来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打下思想基础。在外来文化汹涌而来的背景下,有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既不谄媚也不排外。

(二)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置身于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加之国家加强文化建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学校也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鸿鹄志、家国情。所以,学生对教材内容并不陌生,认同度比较高。通过前面两个框题的学习,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有了理论层次的认识,但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缺乏了解,对其精神内核也缺乏清晰准确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 政治认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阐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2. 科学精神:科学把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要求;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辩证看待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

3. 公共参与:主动学习、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践行者,自觉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区别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侧重点;区分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

二、挖掘本土资源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环节

教师导入:每年5、6月份,在高三学子奋笔疾书、争分夺秒的同时,学校旁边的汾江河里也是一副桨飞鼓声起,竞逐争第一的场景。近几年,叠滘龙舟格外出圈,今天这节课就一起聊聊叠滘龙舟文化。

播放新华社视频:佛山叠滘“龙舟漂移”有多酷炫。

【设计目的】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开场,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和心思,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同时,隐含着龙舟竞渡与高考奋斗的共同之处。

(二)新课讲授环节

教师展示叠滘龙舟文化的前世今生。

龙舟运动源于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叠滘龙舟起始于明,盛于清。2017年,叠滘弯道赛龙舟入选佛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到了端午节,全村的精壮男子上阵、男女老少观赛、还要齐聚一堂吃龙舟饭……如今,叠滘村民利用岭南水乡狭窄而蜿蜒的河道,改进了舟身和桨的材质,开创了弯道竞速、水上漂移的赛龙舟扒法,“龙舟漂移”由此得名。

2024年的龙舟漂移赛吸引了新华社、央视、抖音、快手等线上线下媒体的持续跟进报道,全网关注度超5亿次,向全国观众展示叠滘龙舟漂移大赛的浓厚氛围。

传承数百年的“宁可煲(撞)烂,不可扒慢”的叠滘龙舟文化,映射出的正是广东人敢为人先,变革求新,拼搏奋进、攻坚克难的进取精神。

教师提出探究问题1: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谈谈叠滘龙舟文化为什么能火出圈?

【设计目的】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承上启下,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有话说,既可以联系到上一框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体会到传统文化背后的文化认同,又引导学生思考在新时代下传统文化如何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

教师顺势引出探究问题2:叠滘龙舟文化的火爆出圈对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启示?

【设计目的】打造生成式课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叠滘龙舟文化在内容、形式上的与时俱进,生成教材内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关键要点: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教师追问:人们喜欢叠滘龙舟,仅仅是因为场面热闹、惊险刺激吗?引出探究问题3:叠滘龙舟文化承载了哪些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品质与中华民族精神有什么关系?

展示资料:

对于叠滘人来说,龙舟能载情。做龙舟、买桨等花费是村民们合资,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全村出钱出力支持龙舟赛,背后的情感支撑是村集体荣誉感和宗族观念。

龙舟是团队运动,讲究的是齐心协力,对于叠滘人来说,扒龙舟是一定要拼尽全力的。“叠滘人不飙车,只飙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也生动诠释了广东人敢为人先的精神。

【设计目的】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认识到人们喜欢龙舟运动背后更是对共同文化、共同精神追求的认同,理解龙舟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从而引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和时代性的特征。

教师提出探究问题4:以龙舟精神为代表的岭南精神在佛山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设计目的】通过小组讨论,结合佛山在改革开放中的表现,理解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教师追问: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将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教师点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传承千年的龙舟精神,刻进每个叠滘人的基因里。夺锦,要拿出“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朝着目标一往无前。愿新时代的同学们都能传承龙舟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奋勇争先、无畏前行,不负青春,不负时代。

【设计目的】升华主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践行者,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课后拓展环节

教师提出问题:叠滘龙舟火爆出圈,你还有哪些好点子?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躬身入局,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公共参与意识。

三、对于挖掘本土资源开展政治教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一)要选择典型、鲜活的本土资源

人是环境动物,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会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挖掘真实、鲜活的本土资源,有利于拉进学生和教材、教师的距离,也容易让学生有话说,提高课堂参与度,有利于激发其爱家乡爱祖国的强烈情感,增强政治认同。

(二)要建构凝练、真实的情境

教师和学生距离本土资源很近,往往掌握的内容也比较繁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搜集信息、分析资料、转化资源的能力,在将本土资源带进课堂的过程中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务必要保证课堂内容的权威性,否则很容易“翻车”,势必影响学生对教师、对教材的信任。

(三)要设置有针对性、指向性的问题

遴选的本土资源是为生成课堂知识服务的,这个定位不能出现偏差。要以本土资源为情境,以问题为导向,以课本知识为目标,所以,设置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又要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设置的问题要有指向性和针对性,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不能天马行空。这样有利于实现从现实到理论的转化,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四)加强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形式

近几年,“实践基地+学校”的模式越来越流行,各类研学活动如火如荼,思想政治课也可以走出去,探索多样化的形式。挖掘本土资源让边走边学有了可行性。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必定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但这涉及资金、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助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思政课承载了立德树人的重任,思政教师要躬身入局,主动担当,将本土资源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厚植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