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质量教师培训体系,全面推进区域培训学用转化

作者: 刘丽灯

构建高质量教师培训体系,全面推进区域培训学用转化0

摘 要:针对教师培训管理工作者面对的培训效益不高的问题,我们需要建构一个全面、系统的教师培训体系。文章调查研究了区域教师发展及教师培训状况,提出构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框架,具体阐述精细化培训管理体系、进阶式教师成长体系、模块式教师培训体系及个性化服务支持体系的区域实践,总结区域教育人才培养的成效,以推进区域培训学用转化和适应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教师培训;区域培训;学用转化

面对教师培训后热情消退、学用转化低下、工学矛盾等培训效益不高的问题,改进是培训管理工作者的必然选择。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教师培训体系,实现培训目标的明确性、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培训方式的创新、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教师态度的积极性及跟踪机制的有效性,确保培训成果能够有效转化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实际行动,以适应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一、区域教师发展及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研究

2018年采用调查研究法,对江门市教师全员问卷调查,约18000名教师填写问卷,占江门教师总人数的45%,并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校12所进行实地调研。一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问卷设置了专业基础知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研究意识与能力、专业能力与职责、实际工作感受等5个一级问题、10项二级问题和67项具体观测点,实地调查分为课堂实况观察与诊断、教师说课及深度访谈、教师发展水平推断三个部分13项课堂观测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关于教育教学知识与实践项目中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把握、课堂实施、学情分析运用与评价,素质条件的研究能力项目中的思维与表达能力等观测点亟待改进。特别是有20%的教师照本宣科,不能举一反三,学科知识水平不足(较多为50岁左右的老教师)。还有20%的教师不能把握学科教学内容,知识点处理杂乱,学生实际收获较小。二是市教师培训现状调查。问卷设置了参训主题分布、参训类型、教师对已有培训的认识等3个一级问题20项具体观测点,数据表明培训整体设计水平还有提高的空间,希望在培训目标和主题聚焦提高教师能力,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改进传统网络培训方式,深入指导校本培训。三是教师培训需求调查。问卷设置了学校教师培训内容需求、中小学校长培训内容需求、希望的培训形式、培训考核形式、培训时间及希望的专业指导者等7项一级问题13项二级问题161个观测点。通过“总体培训需求分析”“差异化培训需求分析”“隐形需求分析”三部分揭示江门市教师培训的需求。面对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需求,以及课程改革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不一致性,我们发现教师在学科知识掌握上存在基础薄弱与高端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技能方面也有待提升。此外,教师的成长期望与实际发展效果之间存在显著差距。而且,目前缺乏一个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这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教师发展中心亟需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制定长期培养计划,并根据教师的不同发展水平开展分层培训,以满足教师多样化的成长需求。

二、建构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框架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只有精准定位教育者实施“培养什么人”所需具备的必备品格,精准定位教育者实施“怎样培养人”所需具备的关键能力,精准定位教育者实施“为谁培养人”所需具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方向,才能破解区域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一是厘清培训、培养与育人等概念。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培训与培养相辅相成,培训是培养的一种手段,是其中的一环,培养又可通过复合式培训实现,育人则是全面培养人的过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清晰它们之间的关系,合理设置它们的具体目的、内容、方式及侧重点。二是清晰区域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高质量的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根本保证。三是建构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框架。实施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涵盖精细化培训管理体系、进阶式教师成长体系、模块式教师培训体系及个性化服务支持体系的区域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框架。进阶式教师成长体系:决定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对应的阶段培养目标。模块式教师培训体系:提供不同的培训模块实现教师的阶段目标,每个培训模块都是为了满足教师在特定成长阶段的需求。个性化服务支持体系:识别和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措施,以帮助教师克服个人挑战,促进其专业发展。精细化培训管理体系:支撑上述三个体系高效运行的机制,确保教师成长、培训实施和个性化服务支持都能够精确、有效地进行。体系相互支持,共同构成了一个系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框架。精细化培训管理体系为其他三个体系提供了结构和流程上的保障,确保教师能够在有序和高效的环境中成长和进步。

三、建设进阶式教师成长体系的区域实践

(一)进阶式教师成长体系建构

在构建区域进阶式教师成长体系时,不仅注重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更强调思想的深度融入,以培养具有教育情怀和创新精神的教育人才。该体系涵盖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和教研人员三类教育人才,如图2为区域进阶式教师成长体系,旨在通过系统化的培养路径,实现从新人到专家的全面进阶。

进阶式教师培养体系从新任教师向新锐教师、骨干教师、名教师、教育家型教师进阶,每一阶段设定具体培养目标,如熟悉岗位、胜任岗位、学科领导、成名成家、引领改革等,旨在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思想深度,如图3所示。进阶式教育管理人员培养体系则从后备干部到新任校长、骨干校长、名校长、教育家型校长进阶,阶段培养目标如熟悉岗位、胜任岗位、建立标准、成名成家、引领改革等,强调建立学校管理标准和引领教育改革的能力。进阶式教研人员培养体系则从学科组长到兼职教研人员、专职教研员、骨干教研员、教育家型教研人员进阶,阶段培养目标如教学引领、教学创新、教学指导、团队建设及标准制定等,注重教学创新和团队建设的能力。进阶式教师成长体系的建构,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思想的升华。它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探索,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

(二)进阶式教师成长的推进策略与实践

1. 搭建“五位一体”培养工程管理平台,提高区域精准育人统筹性

搭建“市级教师发展中心—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学校”三级联动“五位一体”培养工程管理平台。一是建立市、县、校三级教师培养机制。形成教师互助,研教相长,学校夯实校本研修,县区组织辖区全员培养,市级按全市中小学专任教师数量10%左右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并设计项目驱动,实施个性化高端培育的培养体系。二是健全人才培育策略。形成精准分析需求、规范选拔人才、科学设计培养方案及严谨实施与评估格局。

2. 搭建“人才倍增”工程培养平台,拓展区域改革创新人才培育空间

大力组织实施区域“人才倍增”战略,制定并实施《江门市中小学名书记、名校(园)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管理办法》。一是建立名师工作室统筹指导、分级管理、协同培育及评价反思等工作机制。二是构建“六要七步走”江门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好培养一批专家、带动一门学科、引领一个团队、开发一批资源、结出一批成果及辐射一个区域等“六要”目标。实施“弘教育家精神修身修为,给精神动力装备引擎,给专业知识多层培基,给教学功底深度磨炼,给研究方法创新思维,给引领能力多面尝试,给合作意识多维伸展”等“七步走”措施。按照“分层分类、分科分段”的原则,分别开展骨干教师、校(园)长、名教师培养计划。三是项目化培养推进。其一,“青蓝计划”培养。“青蓝计划”推动青年教师培养践行立德修身,博学笃行的实践应用。针对学校领导干部断层现象,我们组织了教育管理后备干部“青蓝工程”培养。其二,“铸将计划”培养。“铸将计划”推进骨干教师培养,探索真实情境下大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应用。分别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培养、中学科组长培养及乡村骨干教师培养系列行动。其三,“卓越计划”培养。“卓越计划”推深名教师培养凝练独特教学风格,辐射引领区域教育的实践应用。以“理论—实践—体验—表达—反思—再实践”的培养模式,分别启动了名校长培养项目及名教师培养项目。其四,“领航计划”培养。“领航计划”推深未来教育家培育创新理论,引领区域综合改革的实践应用。对标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新时代“大先生”高标准规划区域人才培养,促进其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哲学,分别启动了领雁教师培养项目及区域教育家培养项目。

四、建设模块式教师培训体系的区域实践

(一)模块式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

基于进阶式教师成长培养体系三类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教师培训现状及教师培训需求调查分析结果,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中小学教师设计分层次、系统性的培训。一是清晰类型目标。厘清区域内“校长、教师、教研团队人员”不同主体的专业发展需求,明确“主体”“目标”“课程”及“期满标准”四维要素。二是建构区域三类五阶段培训模式。建设模块式教师培训体系是办好高效益培训的底层逻辑,设计区域师训、干训、教研三类高质量教师培训体系,打通“新任→胜任→精干→专家→引领”“五阶共进”成长通道。其中,干训类“5+1”梯队成长体系,序列化开展干部分层培训,分为后备干部、新任校长、骨干校长、名校长、教育家型校长五大培养工程,外加专题类培训;师训类“5+2”梯队成长体系,规范化开展教师分层培训,分为新教师、新锐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教育家型教师五大培养工程,外加专题类培训、校本研修;教研团队人员类“2+1”梯队成长体系,品位化抓牢教研团队人员全员培训,对新任专(兼)职教研团队人员、骨干教研团队人员分层培训,外加专题类培训。

(二)模块式教师培训的推进策略与实践

借鉴杰克·梅兹罗(Jack Mezirow)转化学习理论设计区域培训策略。设计了五阶递进式培训模式,如图4。一是根据学习者在开始学习之前的心智模式和认知结构,定位学习者初始学习参照框架(心智习惯、意义观点、思维定式)。二是抛出学习者识别并面对挑战或触发事件,引导聚焦挑战(触发事件)。三是指导学习者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进行批判性反思,导向实践应用(批判性反思)。组织学习者与他人进行理性对话,分享和讨论反思的结果,促进交流沟通(理性对话)。四是帮扶学习者根据交流的结果,对知识或技能进行重新整合和改进,促进改进发展(重新整合)。五是引导学习者将改进后的知识或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实现知识的深化和拓展,落实迁移运用。最终达到新心智模式和认知结构,形成新学习参照框架。融合学用转化策略,将培训过程坚持理论研修与行动研究相结合、导师引领与个人研修相结合、脱产学习与岗位研修相结合、名师带学与同伴互助相结合、研修提升与示范辐射相结合,形成区域教师“五结合五阶段”培训模式,确保各项培训达到预期目标。

五、建设精细化培训管理体系的区域实践

(一)区域教师培训“四步闭环”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规范的培训管理有助于确保培训活动按照既定计划顺利进行,提高培训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我们构建了区域教师培训“四步闭环”质量管理体系,如图5所示。从培训项目申报严格论证到培训项目进展精准跟踪,再到培训项目绩效考评指标的评价经验反思,实施“精准训前调研、规范训中管理、压实训后评估及激活成果转化”四步管理策略,采用“计划、执行、检查及处理”闭环管理理念设计,环环相扣,指标具体。“四步管理策略”在区域培训管理中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和行动指南。为区域教师培训提供了一个战略性的框架,确保培训活动与区域教育的长期目标和愿景保持一致。强化了培训管理的系统性,从训前调研到训后评估,每一步都为下一步打下基础,形成一个闭环系统。提高了培训的持续性,确保培训活动不仅仅是一次性事件,而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它关注教师的个人和职业发展,促进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它给予了管理者根据评估结果不断改进培训计划,确保培训活动能够适应变化的教育需求和环境。

(二)精细化培训管理的推进策略与实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