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围绕中心,安排详略”的习作指导策略
作者: 李锦莹摘 要:在一次习作《×××给我力量》中,学生文章详略不当的问题突出。为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习作,文章对“围绕中心,安排详略”作了一些思考。作文要详略得当,首先在下笔前明确文章中心,然后对能表现中心的重点情节进行详写。经过探索与实践,总结出“少用概括性词语,多用描述性语句”“用细节描写”以及“用修辞手法”的详写策略,而与文章中心有关,但无法直接表现中心的内容则略写。详略得当的文章有助于情节出彩,突出中心,体现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文习作;指导策略;详略得当
前不久,笔者指导学生写一篇《×××给我力量》的作文。笔者对学生的引导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但也总有一些东西、一些事情温暖着我们,给了我们战胜困难的力量,让我们重拾起对生活的信心与热爱。按照常理,学生根据笔者的引导,其写作思路大致是:他在做某一件事情上遇到了困难,在一筹莫展、想要放弃时,受到了某些人、事、物的鼓舞,于是有了战胜困难的决心,最后战胜了困难。但在批改作文时,发现学生的确能根据笔者的预测形成文章的写作思路,但绝大部分的学生作文在详略安排上出现了严重不当的现象,不该详写的详写了,能突出中心的内容却一笔带过。例如,一位学生写的是爬山一事,在差不多登顶时脚下打滑了,导致他不敢往上爬,朋友对他说:“不要害怕,没关系的,勇敢一点,我们都在!”于是他就慢慢地登上山顶。这一选材并没有问题,但是这位学生是这样安排作文结构的:第一段为文章开头,第二到第四段写爬山前的准备和路上见闻,第五段写刚上山的感受以及看到的景象,最后一段写自己遇到困难想放弃,但在朋友鼓励下终于登顶。这是明显的详略不当。存在这一问题的学生不在少数,引起了笔者的重视。
一、做好构思,明确中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学生要能合理安排详略,条理清晰地表达意思。对“听、说、读、写”来说,“写”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教会学生如何选取合宜的写作内容,是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一篇文章的各部分也应环拱于中心,为中心而存在。
“围绕中心”的前提是作者明确作文的中心是什么,才有对象可“围绕”。从一件事中提炼出文章中心,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到。例如:学生在《朋友给我力量》一文的结尾中写道:“‘也要相信勤能补拙。’这句话和这份陪伴是我前行的动力,三生有幸,我因遇见你而变得如此美好。”这点出了文章中心——勤能补拙,以及表达对朋友的感激之情。在《老师的鼓励给我力量》一文中,学生的结尾写道:“是的,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气馁。以后每当我想要放弃时,一定会想起老师的话,因为她的鼓励给了我力量!”能在作文结尾点明中心的学生不少,但也有个别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在叙事作文中只是在流水账式的记叙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导致作文中心不明确。如一学生在《名人的历程给我力量》一文,记叙了自己在周末时不自觉玩手机,没有做作业,偶然看到有关《孙权劝学》以及悬梁刺股的故事,于是就有了写作业的动力,在结尾写道:“那天我比其他时候都要快地完成作业,我难得一次这么自觉,不会写的题我上网找资料,把它们都做出来了。这种力量源于那些给我很深触动的人们。”这件事给了小作者怎样的启发,小作者想要表达何种感情,在文中我们难以找到答案。我们可以修改成:
古代明贤犹如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孙权劝学》、悬梁刺股的故事,让我明白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古人在那学习条件没有现在优越的情况下,都能学有所成,我怎么能轻言放弃呢?想到这里,我马上拿起作业,认真思考,仔细作答,这便是名人给予我的力量,将不断指引我前行!
这样的结尾便可突出文章的中心,提升作文的等级。其实很多时候,学生在审好题后,所选取的材料都是没问题的,关键是要提前做好作文的构思,想一想能否从这一材料中提炼出符合题意的中心。所以,在指导学生详略得当之前,先指导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炼出中心。学生在写作前需要有构思意识,不要看了题目就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至于所提炼的中心是否新颖、深刻,这则是另一研究话题。
二、记叙文详写策略
明确作文中心后,在安排详略时,自然是能突出中心的内容详写,铺垫内容略写,与中心无关的内容不写。那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技巧将重点情节写生动、具体、精彩呢?
(一)多用描述性语句写出彩
学生在作文中若要表明天气热、心情烦躁这类内容时,往往是直言概括,如“今天的天气很热,太阳就像一个大大的火球,我感到很烦躁”。学生在文章中往往爱用概括性词语,如很热、很烦躁等,这的确能反映出当时的实际情况,但这样的语句不详细且欠缺文采。
名家们是这样做的:形容天气很冷,岑参说的是“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形容轻松、欢快的心情,杜甫说的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形容春雨的多、密、绵长,朱自清说的是“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些名家对所写之物的特点,并不是直接概括出来,而是通过描述其他事物或者环境来侧面表现。因此,如果要写天气很热,我们的目光不仅仅放在天上那轮火热的太阳,也要看看门口的狗、路边的树、人们脸上的表情。
(二)好用细节写具体
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其中细节描写塑造人物,是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细节描写,可以表现为人物的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可以表现为环境中的细节,还可以表现在精心锤炼的词语中。
朱自清的《背影》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段,抓住了父亲爬月台时的动作细节,表现父亲的吃力,突出了父爱。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莫泊桑用了环境描写烘托菲利普夫妇见到了于勒前后的不同心境:“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了他们对生活抱有希望的欢快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可看出他们见到于勒后失落、沮丧的心情。
孟郊在《游子吟》中,通过描写母亲为即将出远门的儿子做衣服这一普通场景,表现了伟大母爱。其中“临行密密缝”中的“密密”一词用得巧妙,可以理解为母亲害怕赶不上儿子出门的时间而加快缝制衣服,也可以理解为母亲因儿子要出远门而把衣服缝得更加紧密、温暖,伟大、慈爱、细心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学生难以把情节写详细,往往是缺少了细节描写,使得重点情节也不能出彩表现,我们要引导学生不吝笔墨,浓墨重彩描写重要的情节,使得中心更突出。
《那一刻,我懂得了包容》学生的原稿为:
有一个叔叔带着自己的儿子去上学,随手把垃圾扔在地上,我忍不住想上去评理:垃圾桶就在旁边,多走几步并不会耽误多少时间。可清洁阿姨走了过来,把垃圾扫走了。我上前问阿姨为什么不上前去评理呢?阿姨笑了笑:“评理有什么用呢?世界上这么多人,难道要一个个去讲道理?而且那个人如果真有急事呢?所以我们要有‘大肚容’,要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只站在自己角度是不行的,要容忍、包容。”说完阿姨笑着离开了。
这一文章的内容是通过保洁阿姨的行为,小作者懂得了做人要包容的道理。保洁阿姨的言行是需要重点刻画的,可原稿没能表现出来。经过教师指导,学生修改如下:
有一个叔叔带着大约四岁的男孩匆匆地往前走,隐隐听见叔叔口中念叨着:“下次不能赖床了,像今天这样,连早餐都没时间吃!”突然,叔叔随手一甩,一个面包包装袋随风吹到我的脚下。我抬头一看,前面不远处有一个垃圾桶。为什么要乱扔垃圾!正想跑上去跟叔叔评一评理。我被一只粗糙的大手一把拉住,转身一看,是一个头发开始发白、眼角和两颊都有了不少干纹的“城市美容者”——环卫工阿姨,她身穿橙色背心,脚下是黑色布鞋。只见她面带微笑,对着我轻轻摇了摇头,并温和地说道:“我知道你想做什么,你先听听阿姨说。刚刚那个叔叔说了,他们是因为赶时间所以没能在家吃早餐。我相信他刚刚也不是故意的,是真的赶时间。我们要有‘大肚容’,要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只站在自己角度是不行的,要容忍、包容。”说完,阿姨拿起扫把和簸箕,走到那个包装袋旁边,左手按着簸箕向前斜着放在地上,右手提起扫把,轻轻一扫,便把垃圾送进了簸箕里。
修改后的片段关注到了环卫工阿姨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刻画出了环卫工阿姨友善、待人宽容的形象。小作者通过阿姨的言行有所感悟,情节更加具体,更合情理,也更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三)活用修辞写生动
写作中,需要用修辞手法,把抽象内容写形象,把具体事物写生动。朱自清在《春》里,是这样写“春风”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他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写出春风温暖、轻柔的特点。
在《荷塘月色》里,朱自清也多处使用修辞来写荷塘上的景色,把荷叶、花苞、花香写得生动形象,描绘出一幅多姿多彩的荷花图——“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巧用修辞,除了语言上的技巧外,还需要发挥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仅要开阔学生视野,还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这样学生才能慢慢对事物有发挥想象的动力。
详写可以看出一个人写作能力,更是展示精彩的重要手段。详略得当,可以有效提高我们作文的档次。详写的内容突出了,其余内容应当略写,文章结构才完整。一件事的发生有它的起因、经过、结果,铺垫内容到位了,情节才合情理。所以,略写的内容不是不重要,可有可无的。在写作时,开头、结尾尽量简洁,并开头点题,结尾紧扣题目,升华主题。我们要略写事情的起因、结果和抒情、议论的内容。略写并非随意一笔带过,而是要言简意赅。如《散步》一文,略写散步的原因以及田园风光;《走一步,再走一步》略写爬悬崖的原因以及爬上悬崖的过程;《曹刿论战》略写战场上残酷的厮杀。借助名篇,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下笔前构思好文章中心,安排好详略,使得文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详写要浓墨重彩,略写则惜字如金。详略得当可使文章中心突出,情节出彩,更具可读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潘新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