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活动实践体验
作者: 李映雯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实施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为了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文章提出了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实施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策略措施,从课前、课堂、课后不断深化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化教学
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活动主题,以学习语言,形成语言能力,探究语文素养为目的的活动。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从课前、课中、课后不断渗透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语文素养,从而使学生通过知识与情感的结合共鸣,产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一、语文课堂上积极实施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课堂活动化教学是提高学生的社会情感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以“活动化教学”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对提升整个教学过程的实际效果、将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透视、形成具有一定知识体系的理论教学方式产生积极影响。
在新课改的倡导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语文活动让学生有了参与表现自我的机会,让课堂不仅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更是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对话、互相了解的平台。这种课堂模式的改变可以让学生在被动接受新知识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到情境中发现并接受新知识,化静态课堂为动态课堂,增加课堂教学的情趣性和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乐学程度。
活动性教学的提出意味着课堂教学将改变以往过分关注“知识授受”的教学局面,而是以学生为本,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在相关活动中求得自身的发展。在课堂情境中通过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促进知识的迁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的迁移,进而让教与学双方共同激活语文课堂。
二、语文课堂上积极实施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策略措施
(一)让学生“动”在课前
开启一节新课并不在课堂的开始,而是在课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预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必须先学会“疑”。在新授课前,把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本身想要探求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学生能从自身出发主动积极探究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就是以“提问”策略为阅读策略,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四篇课文,都是围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给学生提问方法来设计,学生通过列出问题清单、从内容、写法、启示、生活经验等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再在学习中学到的提问策略进行综合性自主运用,帮助学生在阅读实践应用中养成提问思考的习惯,提高提问题的水平和能力。习得相应的阅读策略后,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提问题的价值,掌握什么是问题、怎样提问题、甄别、选择问题和辨别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课前的提问让学生在新授课的起点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学习的期待。
(二)让学生“动”在课堂
课堂是学生习得新知识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上的语文活动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外,还要建设符合文本背景的自由轻松的课堂情境。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是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情景教学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师生之间的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小学生理解语文知识,加深记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被广泛应用的语文课堂活动有情景教学。丰富的情景教学是需要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参与其中,最大限度地还原文本所呈现的感悟体验,这里往往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让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跃然纸上的真实场景。
在语文课堂活动中开展情景教学能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设置特定情境能让学生提高课堂感受力。例如《咕咚》中,教学可以采用既定情境——新闻采访,让学生化身为森林小记者,对“咕咚”事件进行报导采访。学生都对这种形式充满兴趣,纷纷争当小记者去探究事情真相,把简单的课堂变成新闻现场,把对课文的学习变成“新闻大求真”。
说到角色扮演,该教学环节在《白鹅》一课中显得尤为突出。《白鹅》一文中运用明贬实褒的写作手法展示了白鹅的高傲,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其中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分别将白鹅的叫声与狗的狂吠作对比,此处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鹅的叫声的高傲;再者是将鹅的步态与鸭的步态作对比,学生通过作者对于二者步态的描述进行步态演绎,课堂上笑声不断,鸭的局促不安与鹅的步调从容在学生栩栩如生的演绎中变得更加生动鲜明。
另外,角色朗读也是语文课堂中运用较多的语文活动实践手段。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在朗读基础上分角色感受鲜明各异的人物形象无疑是学生对课文掌握的一大有效途径。在《“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哈尔威船长的英勇无私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对于哈尔威船长的语言描写丰富饱满地展现了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分别演绎哈尔威船长,配上狂风呼啸和人群哄闹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复杂而紧急的情境下体会哈尔威船长的伟大。学生通过朗读演绎哈尔威船长冷静地安排任务,再到“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面前,你就开枪打死他”的霸气正义,最后到“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的伟大奉献。通过角色朗读,使学生迸发出强烈的情感共鸣,潸然泪下。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新情感时,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再延伸到生活中,达到德育渗透的目标,这一点得益于情景教学的“感同身受”。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合理灵活运用情景教学等方式能让有限的课堂幻化出无限的教学魅力。
(三)让学生“动”在课后
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因此有时难免会出现无法统一答案的情况,这时教师可将问题留到课外,让学生通过寻找资料的方式解决,这是课堂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是十分必要的。在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中,学生对于大自然生物对现代科技的启发深感兴趣,对笔者发出了“还有哪些像蝙蝠和雷达的例子?”的提问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从而引导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类似的例子。再如《竹节人》这一课,学生通过精彩绝伦的竹节人战斗,萌发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笔者在课后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分别制作出具有自己风格的竹节人,最后进行一个竹节人大比拼,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增加课程的容量。一堂成功的课,应给学生留下回味的空间,引发他们自主探讨与课内知识有关的内容。
三、小结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生活化教学,抓住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契合点,将生活融入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情感共鸣,点燃热情,情景演绎,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刘伟.“以学生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堂活动化教学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8(19).
[2]赵艳梅.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价值[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