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环境下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整校推进策略
作者: 潘文清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智慧校园的建设的大背景下,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是必然选择,与当前的现代化教育要求相吻合。然而,智慧校园环境下师生信息素养普遍不高的现象突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为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结合学校现状、区域融合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广东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要求提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融合创新四大策略——机制赋能、培训助力、应用驱动、评价拉动,以此解决农村小校、师资薄弱、两极分化的问题,促进教师信息化融合的创新应用,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关键词:智慧校园;农村小学;信息素养;整校推进策略
一、思考:融合创新一体化推进
(一)2.0提升工程的推进
回顾我校六年电子书包实验研究,笔者深刻体会到唯有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才能推动教育信息化研究走实走深。同时,笔者在广东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简称提升工程2.0)试点校中找到了解决方案。提升工程2.0的关键词是: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通过提升全体教师的信息素养,实现课堂常态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整校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让教学从经验型向精准教学转变。
作为规模只有18个教学班、700多名学生的农村小学,面对项目组先试点验收,再评定挂牌的评价机制,并结合我校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平均年龄46岁,学生生源不均衡——15%来自村民子弟,20%来自楼盘业主子女,65%来自来穗人员子女,以及疫情下聚焦于经费不足的现状的思考,笔者认为应将融合与创新进行一体化推进,促进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二)融乐课堂的深化
当前,番禺区研学后教区域课改从2012年启动至今,正走向3.0融乐课堂时代。所谓融乐课堂,即融合五育、融通技术、融汇四评,研学课堂新样态乐研、乐学、乐教、乐动、乐思、乐创。
小规模农村小学如何结合两项工作一体化推进?第一,聚焦共性,明确目标。笔者通过聚焦发现2.0提升工程与融乐课堂存在很多共性: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技术赋能、精准测评、融合创新。第二,问题导向,盘点校情。为了更好地开展整校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学校实际、对照提升工程2.0五大方面的标准,笔者对过去研究的优势、劣势进行深入盘点,发现学校开展2.0提升工程的几点优势:一是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思想、理念准备比较充足。过去六年,作为番禺区电子书包实验学校,我们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积累了很多实践的经验。二是团队对开展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研究认可度较高。三是构建了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三导三学”研学模式。同时,对照2.0提升工程的五大方面指标,查找当前学校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情上分析:有应用,少总结;二是教学设计上分析:有实验,少关联;三是学法指导上分析:已起步,需深入;四是学业评价上分析:已实施,待提升;五是融合创新上分析:有基础,待提炼。
二、实践:整校推进四大策略
在对标盘点中,明确了目标,清晰了思路。在省2.0提升工程项目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引领和指导下,我校扎实开展整校推进工作,探索出融合创新四大策略。
(一)健全机制
2020年8月,我校按照项目组的统一部署,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业务副校长、信息技术科长、主要行政以及科组长为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对口指导专家胡志武副处长的悉心指导下,制定完善了两个方案(整校推进方案、校本研修与考评方案)。同时,明确目标定位、确定了微能力提升点、明晰推进路径与考核评价。
(二)培训助力
结合校情,确立“三提升两推进一形成”的整校推进目标。所谓“三提升”即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团队信息化指导力、教师信息化应用力的提升。“两推进”即推进学校信息化整体发展、推进多技术融合的“三导三学”精准教学实践创新;形成多元混合式整校推进的新样态。为此,教师应积极响应项目组的指引,积极参与并精心组织各类培训和开展校本同读好书活动。
分类培训包括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管理团队信息化指导力培训和教师信息化运用力培训。例如:在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中,校长先后进行了四期共23天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理念层面、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信息技术资源平台等,还到学校、电脑科技公司进行现场教学、研讨。管理团队信息化指导力培训包括信息化指导力、信息化能力提升、数字教材应用、智慧课堂专项培训、人工智能实验教育等。
教师信息化运用力是课堂常态应用的关键。为此,管理团队想方设法,精心组织。一是深化校本研训1+1模式,即一位专家和一位教师,每月邀请一位专家和一位本校骨干教师开展培训。一年来,学校共组织4场讲座、10场培训、1场封闭式研修。4场讲座包括教育教学信息化和学科教方面的,分别是《聚焦信息化教学,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听课与评课的技巧》《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三导三学”精准教学模式解读》。10场培训包括电子书包校本培训、智慧卡校本培训、班级优化大师校本培训、线上教学培训、视频录制与剪辑、狸米数学应用平台、轻智慧平台培训、智慧平台培训、问卷星数据收集等。利用寒暑假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封闭式校本研修,制定科组、个人研修计划,并完成科组内研修,开展“三导三学”精准教学模式应用备课、磨课等。既有教育教学思想、理念的培训,又有学科教学、信息化教学小软件操作培训。还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同读《静悄悄的革命》等课堂教学改革书籍,推动教师不断学习与成长。
(三)应用驱动
1. 规模扩大,从电子书包实验走向整校推进
一是积极申报广州市人工智能实验学校、番禺区轻智慧实验学校等,通过组织师生开展实验研究,推动师生大面积、高频率应用信息技术,让技术赋能教育,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二是想方设法完善研究条件。近年来学校投入一百多万元进行校园网升级改造、教师办公室和课室信息展台的升级改造,每个班配齐智慧卡开展电子书包升级版研究等。
应用规模扩大,满足整校推进的硬件支撑,形成电子书包、轻智慧课堂、智慧卡等多技术融合新格局,为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提供保障。
2. 模式优化,从“三导三学”1.0走向“三导三学”精准教学2.0
过去六年,在电子书包实验以及研学后教区域课改中,我校构建一个比较成熟的基于电子书包环境下“三导三学”研学模式。该模式基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提出研学问题,结合电子书包的主要功能作用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分别通过教师的“问题导趣”“多元导学”“深度导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研学”“合作展学”“拓展悟学”,充分发挥双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在“三导三学”1.0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智慧学习卡等的数据收集、反馈功能,形成2.0模式。该模式应用翻转课堂理论,以提升小学生学科素养为目标,基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提出研学问题,结合智慧教室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分别通过教师推送任务、收集数据、诊断学情、获取调整的问题导趣(向);推送微课、知识内化、练习评测的多元导学;分层作业、分层拓展、答疑辅导的深度导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研学”“合作展学”“拓展悟学”。让技术赋能,实现精准教学,实现学习方式变革,开启伴随式评价,促进学生乐学、善学、活学。
怎样让2.0模式在全校推行、并持续深入常态化开展呢?第一步:骨干先行,打造典型;第二步:全员实践,常态应用;第三步:青年赛课,以赛促研;第四步:课题研究,以研促深化。通过以点带面,以赛促研的方式,由浅入深,水到渠成。
(四)评价拉动
为了贯彻落实《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促进教师学习并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我校特制定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研修考核方案。考核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教育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学校配合的分工原则;二是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用”的基本原则;三是坚持二元考核。将网络研修考核结果、校本研修考核结果相结合,确保考核结果的真实性。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能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诊断考核主要以教师采用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中的28个微能力测评进行自我诊断,帮助教师找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短板,确定学习目标,为教师有效选学提供依据。培训考核重在衡量教师的参训成效,主要包括教师线上课程学习成效、线下实践任务完成情况和信息技术应用成果的质量等。线下考核根据不同实践任务,采取现场听课、成果证明和分析案例等方式进行考核,建立教师测评机制。结果应用到教师绩效考核、优秀科组评比以及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中,让评价拉动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实施效果
(一)显性成果
1. 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学校内涵发展方面:学校先后荣获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示范校、广州市人工智能实验学校,被评为广州市4A小农田、番禺区基础教育国家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参与校、番禺区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番禺区首批劳动实验学校等。
在教师整体信息素养的提升方面:100%教师参与线上线下考核,线上研修合格率100%,校本研修合格率100%。近两年来,学校师生获信息融合创新奖项有省级:13项,其中广东省立项课题2项,典型课例二等奖2项;市级:5项,其中广州市重点课题1项;区级:14项,其中番禺区课题2项。潘文清校长成为全省仅20名之一的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智能教育名校长培养学员,同时成为广州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番禺区首批专家库培养专家,潘文清、黄洪带、司马成等多次在广东省提升工程中进行经验分享,多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案例获省、市、区奖励,多位教师成为区域内信息化教学的领军人物。
2. 形成两个平台,两个路径,多技术融合的校园新样态
智慧平台和班级优化大师平台达到了100%的常态应用,精准教学、混合式学习、项目式研究,实现电子书包、智慧卡、希沃白板5、班级优化大师等多技术融合到教育教学与学习评价中,创生了校园信息化应用的新样态。
3. 聚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辐射引领
近两年,学校以“聚焦关键能力培养,提升智慧教学融合创新能力”“落实双减、技术赋能、融合创新”等主题,承办了的四场线上线下智慧教育交流展示活动。广东省80所省级试点校、番禺区智慧校园实验学校、广州市提升工程2.0试点校、重庆市巴蜀小学、贵州省金沙县柳塘镇中心完全小学、贵州省赫章县野马川镇大田小学、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东城小学、横江小学以及区域内外的教育同行参加了线上、线下活动,该活动收到参会领导、教师的一致好评。
(二)创新成果
1. 解决了农村小校师资薄弱、两极分化的问题,促进了教师信息化融合的创新应用,提升了师生的信息化素养。
2. 形成了“多技术融合的三导三学精准教学模式”,促进了学校内涵式发展,构建了学校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新样态。
依托教育信息化2.0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通过实施能力提升工程2.0,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聚焦于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共成长。
参考文献:
[1]景海晏.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意义研究[J].新课程,2018(11).
[2]张策,吕为工,李剑雄.多元融合式网络教学形态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1(04).
[3]朱京曦,陈书琴.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目标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21(03).
[4]谢起山.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A].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二)[C].2021.
[5]单飚.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