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四柱八维”促基础教育提质
作者: 何勇涛新会区教研基地坚持立德树人主线,聚焦“质量提升”这一核心目标,以“一核四柱八维”(质量核心,教科研训四大基柱,八个提质行动维度)的项目建设路径,创新基础教育提质模式,促进基础教育持续、优质、均衡发展,努力成为“广东省基础教育课改先进区”和“广东省基础教育示范窗口”。
一、基地项目凝练教育教学教研思想、理念及特色等情况
(一)实践“一核四柱八维”理念,助推教学质量提升
1. 实践“一核四柱八维”理念,提升教育管理品质。结合区域实际,新会区教研基地积极谋划打造基础教育优质发展创新区,实施《新会区教育系统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行动方案》,聚焦提升质量核心,以“一核四柱八维”(质量核心,教科研训四大基柱,八个提质行动维度)为项目建设路径,实施“头雁引领”“五育并举”“监测增效”“固源提质”“补薄强基”“强师兴教”“智慧课堂”“特色办学”等八大工程,努力创建“一核四柱八维”高质量教学管理服务新模式。基地按照“质量导向、学教并重、凸显素养、整体优化”原则,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向,以日常课堂教学改进为抓手,以省教研基地项目为载体,实践“一标五环”(“确定目标—自主构建—展示交流—重点探究—归纳评价”)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聚焦学情研判、课堂结构改革、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深度学习·思维课堂”的课堂评价标准等,提升课堂教学改革的专业品质,为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高端、高效的教学平台。
2. 探索“互联网+”协同教研,以协同教研共同体促片区均衡发展。新会区教研基地强化“互联网+”协同教研应用,对接江门市协同教研服务体系,创新全区教研实践新生态,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创造力。区教研员组织基地学校新会第一中学、新会华侨中学、陈经纶中学、梁启超纪念中学、葵城中学和圭峰小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兼职教研员、骨干教师到各校听评课、共磨课、共上课、共研讨,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一线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积极开展片区联合教研活动,采用线上或线下教研方式,助推区、镇、校三级教研联动,有效调动区、镇、校三级教研积极性,全力推进教学质量均衡发展。
3. 引领教学实践,发挥基地学校示范作用。新会区教研基地先后与新会一中、葵城中学、新会华侨中学、陈经纶中学、梁启超纪念中学、陈瑞祺中学和圭峰小学等联合组织教学开放日活动,向各市、区兄弟学校开放课堂,展示课改成果。积极推广新会一中基于情景、问题导向的“互动·启发·探究·体验”课堂教学模式,新会华侨中学注重有效构建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整理反思”四环节流程模式,陈经纶中学“导思维、少而精、小步走”教学策略,梁启超纪念中学“定目标、结对子、勤问诊”辅导三模式,陈瑞祺中学“温故知新、任务驱动、问题导学、合作交流、练习反馈”五位一体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圭峰小学体现“开放·活力·高效”三特色和“特色初学感知、自学展示、合作探究、共学解疑、达标测评”模块的“三五式”高品质课堂模式教学实践成果。
(二)加强科研“三级管理”,提升教育科研实效
1. 构建“三级管理”体系,增强教育科研能力。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对全区各类省、市、区立项课题实施区、镇、校“三级管理”,全程跟踪各级课题审批立项、开题论证、结题鉴定、成果展示等环节,开展重要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助推“经验教研”向“智慧教研”的深度转型,指导教师抓好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生涯规划等专项研究,利用科学研究方法认识和剖析各种教育现象,探索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形成比较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并通过实践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基础理论,促进学校薄弱学科发展和提质。
2. 加强教研基地建设,优化教研机制创新。继成为“广东省义务教育首批课改实验区”“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之后,新会教研基地申报的项目2021年被省教育厅评定为“广东省基础教育(县、区)教研基地和校本教研基地项目”。基地项目以科学教育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提升我区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实行教育行政部门宏观调控,教学研究部门引领指导,基地学校精心组织,基地学科潜心研究,其他学校积极响应的工作机制,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校际交流等研训方式,充分发挥教研基地深化教研机制创新、推动教研体系建设、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育人方式变革、整体提升我区基础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 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提升教研能力引领。教研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是教师课题研究的引领者。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研员应当以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的身份,与教师交流、对话与互动,并在课改过程中与教师共同成长。新会区教研基地用高水平的研究力量引领基础教育发展。近年来,新会区教研员立项的省级课题有10项,市级课题8项,获得省级科研专项经费支持300多万。教研员带领团队教师,以有价值的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应的科研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既提升了科研能力,又促进了自身专业的良好发展。
(三)深入研究共性问题,实施科研促教行动
1. 深化重点内容研究,切实服务校本教研。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提升和发展有三大抓手:一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推动实施,二是高水平的研究力量引领发展,三是高效能的体制机制保障有力。其中,教师队伍是关键,是高水平研究成果实践转化和高效能体制机制有效赋能的主体,而研究力量的强弱、研究成果实践转化的效度则是基础教育内涵、优质发展的内生力和驱动力,这是新时代教研工作转型发展的着力点。新会教研基地将教研重心转向全体教师的发展、全体学生的成长和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加强对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的深入研究,引导教师强化案例研究、教学反思,切实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益,使新会区教研基地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2. 优化系统教研举措,促进整体水平提质。更好满足群众对优质基础教育的期盼,新会教研基地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努力实施“头雁引领”“五育并举”“监测增效”“固源提质”“补薄强基”“强师兴教”“智慧课堂”“特色办学”等八大工程,落实精细化、常态化培优提质冲顶措施,助力更多新会学子实现名校梦想。针对目前教研活动教研主题不够突出、活动研讨氛围不够浓厚、不注重成果的积累和提炼的共性问题,新会教研基地提出坚持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和有利于团结协作、共同提高的原则,鼓励以老带新、培养后备力量,通过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智慧,深析课标、教材和教学,积极进行新教研模式的探究,借助思维工具撬动课堂,将深度学习和教研活动结合起来,促进教研的深入进行,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使学校乃至区域的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3. 聚焦课堂教学研究,突出科研促教效能。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新会教研基地把科研促教、深化课堂教学研究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不断优化教学方式,突出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注重学科教学与现代技术融合,强调内容组织结构化和内容呈现情境化,实施“先思后导,先练后讲,当堂检测,课堂过关”教学流程,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重建知识结构和其进阶发展,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四)强化“进阶制”培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1. 搭建专业成长平台,实施梯级名师工程。名师名校长是教师队伍的领头雁,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带头人,是教育质量建设的排头兵。新会区教研基地积极贯彻落实省、市、区强师工程,通过“导师制”“名师制”“进阶制”等方式,培育新会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团队,打造“三名”工程,成为“名校长和名教师的孵化器”。2021年,新会区教研基地创建新会区第三批“三名”工作室21个,主持人21人,入室学员202人,聘请24位高校导师全程辅导。2022年,新会与清华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和湖南师范大学合作,开展如高校研修、异校跟岗、自我实践、提升素养的高端培训,根据教育发展热点问题而开展的主题培训,根据科研成果定期考核而开展的课题实验培训等等,成效显著。目前,我区拥有正高级教师8人,特级教师12人,省级以上名师培养对象9人,市级以上名师培养对象26人,区级以上名师培养对象55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1283人,名师队伍人数在全市居于前列。
2. 打出培训组合套拳,优化教师能力提升。“三研”“四学”“六课”“四训”,是新会区教研基地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的“密码”。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教学水平的提高根基,则在于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底。新会区教研基地打出培训组合套拳,优化教师能力提升。“三研”(常规教研、主题教研、课题研究)是基础,“四学”(学课标、学教材、学理论、学网络技术)是根本,“六课”(练兵课、常态课、汇报课、示范课、竞赛课、同课异构)为要点,“四训”(走出去培训、请进来培训、校本培训、师徒结对的帮扶培训)是重要突破口。这一组“密码”,就像一套干脆有力的培训组合拳,助力新会形成学校内、学校间、区域内的多层次教师能力提升体系,也使新会教研基地成为新会教师专业成长的优质平台。
3. 强化校本教研指导,突出教研专业支持。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新会教研基地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教研员在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有关学科课堂教学比赛、录像课比赛、微课比赛、说课比赛、教学设计和论文评比等活动中主动介入,积极参与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精心指导教师提升教学理念,共同打磨精品课程。
二、基地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
(一)基地项目建设目标
新会区经济处在江门全市的前列,但教育教学和科研质量整体还不太高,离先进地区和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校际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教学改革的驱动力还不够强。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要通过教研基地建设化解教育高位发展的难题,开展以提升质量为核心,联通省、市、区、校四层级教研机构,聚焦“质量提升”这一核心目标,以“一核四柱八维”(质量核心,教科研训四大基柱,八个提质行动维度)的项目建设路径,研究实践新课程理念下,教研基地建设的推进策略、实施方法、学习内容、培训模式、组织管理和评价机制等,更加突出服务学校、教师、学生、教育管理决策的主题主线,创新基础教育提质模式,促进基础教育持续、健康、优质发展,引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使新会教育成为“广东省基础教育课改先进区”和“广东省基础教育的示范窗口”。
(二)基地任务完成情况
1. 研究新课程理念下,新会区教研基地建设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的推动作用,从理论上揭示新课程理念下教研基地建设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产生影响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一核四柱八维”(质量核心,教科研训四大基柱,八个提质行动维度)理念初具模型和成效,新会教研基地无论是高考、中考成绩,还是名师教师队伍建设均在全市处于领先位置。
2. 研究实践新课程理念下,新会区教研基地建设的推进策略、实施方法、学习内容、培训模式、组织管理和评价机制等,更加突出服务学校、教师、学生、教育管理决策的主题主线,引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系列获奖或发表的研究成果。
3. 研究出教研机制转型后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研究力量的强弱、研究成果实践转化的效度是基础教育内涵、优质发展的内生力、驱动力,这是新时代教研工作转型发展的着力点。新会教研基地将研究的重心转向全体教师的发展、全体学生的成长和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兼顾先进典型示范引领和普遍问题解决,努力实现优秀教学成果与实践问题的解决相统一,新会一中、新会华侨中学、陈经纶中学、梁启超纪念中学、葵城中学、圭峰小学等各基地实验学校提质明显,培养优秀学生的质量和人数居于全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