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镇片区域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及实施
作者: 梁铁城摘 要:新时代赋予劳动教育新的内涵,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广州市推进大中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三年行动方案》以及区市《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以区“砺志铸魂”理念为指导,笔者通过三大策略与实施,大力推进镇片区域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策略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推进片镇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促进劳动教育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进区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基于劳动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被纳入中小学教育,当学生进入学校时,课程规定了应包括的内容: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学习内容、课程管理和评估。目前,中小学的基于劳动教育的学习大多是在学校组织层面上实施的,在地方层面上实施的情况较少,而且并非所有的课程部分都可以使用。缺乏区域协调和领导,意味着学校没有支持引入劳动教育的教材,所以学校劳动教育时迷失了方向。在教学形式上,由于缺乏合理的思考和实施范式,一些学校将劳动教育与工作责任混为一谈,劳动形式简单、片面;在劳动形式上,劳动项目缺乏详细的功能性主题,多数学校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德育教育,将“谈劳动”留在课上,把课程简化为“谈论劳动”和“在劳动中学习”。没有系统的评价过程,没有评价的量化指标,对评价的主体、对象和方法没有明确要求。
加强区域层面的高层设计,充分确定劳动教育的主题和形式,推动其全面实施,可以有效处理当前 “各自为战”、课程割裂、缺乏组织的现象,协调区域内劳动教育的普遍性和个别学校的发展关系,并有助于指导研究,加强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
总之,通过推动区域层面的劳动教育从单一到综合,从形式到内容,从体验式学习到课程创建,可以有效实现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有效实施五大教育计划,培养新时代的构成性、创造性、实用性人才。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统筹策略
(一)行政支持与督导的管理策略
推动片镇区域劳动教育发展,需要多方联动,需要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我片指导中心从2020年起先后制定、印发综合实践和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顶层设计统筹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领域共同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行“以劳辅德、以劳增知、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养心”的新劳动教育理念。只有建立一个有效的督导小组,进行规划与管理,才能使片镇区域劳动教育得到落实和发展。
1. 建立本片区域劳动教育机制
指导中心成立由一把手负责的领导机构,各学校组建了工作核心团队和专业师资团队,各校通过统整、融合德育、教学两大部门,加强校内统筹,明确教导处为劳动教育牵头负责部门,组建了劳动教育工作核心团队,建立“分管副校长或校长—分管主任—骨干教师—学科教师—校外人员”的劳动教育师资团队。片内100%学校完成学校两个方案的制订,有序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
2. 注重劳动教育课程的督促与指导
劳动教育课程是片镇劳动教育落实的保障,落实劳动教育课程是推动劳动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必要条件。我片先后多次组织中心组成员到学校,对劳动课开设、劳动科组设立等情况进行督导,还利用区责任督学劳动教育评价量表,对学区内学校进行逐项督导检查。现在西片100%学校都独立开设1节劳动必修课、独立设立劳动科组。
3. 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项调研
每学期在全片公民办中小学广泛开展专项调研,梳理解决重难点问题。第一轮:关注课堂教学、基地建设问题。第二轮:关注课程建设、评价落实问题。进行了专项调研,能让行政团队更好地掌握各校动态,作出针对性意见与指导,进行结对、帮扶、联动,让问题得以解决,让优秀做法得以推广。
4. 典型带动,促进校间均衡发展
通过优秀学校的经验调查、分享,“以点带动线,以示范带动学段”的策略,借鉴本土化实践经验的创生,推动本片劳动教育均衡发展。例如我片区内中心小学获省基础教育劳动教育学科教研基地实验学校,3所学校成为市劳动教育试点学校,二师南站附属学校成为市和区劳动教育试点学校,2所学校成为市“劳动教材试点学校”,2所学校成为区劳动特色学校。这些学校的经验与发展,给片区的劳动教育带来了泉源与活力,经验辐射片区。
(二)专业引领与指导的服务策略
1. 常态化专业研修,提高劳动教师专业素养
团队合作是问题的核心。我片有一个在区域一级工作的教师团队。在地区层面,已任命专业教师和研究人员来领导和支持该地区中小学的学习发展。在学校层面,正在探索建立一支由全职和兼职教师组成的团队。一方面通过专家引领,提升学科理论水平。邀请省、市、区各地教研员、专家,组织片内骨干教师开展系列讲座,以线下线上的方式集中深入学习关于劳动的系列政策文件,领悟新课标精神,借鉴其他地区或学校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名师工作室带动,建立片级专业师资团队。通过梁铁城主任工作室和陈燕贞名教师工作室带动,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两大教研中心组联合推动,形成片级师资团队,对劳动课程深入研究,指导各校劳动教育实施。一大批教师,尤其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2. 主题教研推动,形成区域教研模式
在区研学后教课堂改革理念指引下,深入课堂,钻研劳动教育课的教育模式。以“生产劳动”等内容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深入探究“讲解说明”“淬炼技能”等环节的实施与评价策略。近3年组织片内劳动教研活动共8场,14节课,14个专题讲座,区级教研活动2场,形成样本学校带动、辐射、示范的良好氛围,推进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
其中,钟村中心小学分别承办番禺区、广州市“学科+智慧阅读”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探索跨学科的劳动教育“融·乐”课堂。
在番禺区小学劳动教育、科学“融·乐”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钟村中心小学与石壁小学两校围绕同一主题,一课连上,探究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问题。二师南站附属学校举行了《酸奶制作》与《智创时代劳动》等优秀课例展示,获得一致好评。
(三)专项课题研究,推进区域整体实施
课题研究,是通过实践解决有价值意义的问题。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少不了参考文献资料、交流探讨、规划时间等,在加深研究人员对问题深入认识的同时,也拓宽了知识的宽度。同时培养、锻炼和提高了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从而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理解与落实。
以课题为引领,做好顶层设计,形成区域实施方案,全面推进片镇劳动教育。我片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重点专项课题“新时期学校劳动教育发展研究一路径与模式研究”;学校层面申报市、区级课题开展实践探索研究,形成“市—区”层级推进研究课题。“区域大课题引领—学校小课题落实”和“学校大课题引领—科组/教师小课题落实”两个主体的课题研究模式。区域引领的大项目、大课题分解到学校进行具体实施,学校立项的大课题又层层分解成若干个子课题,落实到科组或教师。区域“大”课题,学校“中”课题,教师“小”课题,如此便形成了劳动教育课题研究的“树冠状结构”,实现了以科研引领带动区域劳动教育学科的研究、认识和发展的态势。
我片市规划课题《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镇片区域推进策略研究》为引,各学校共40多个区市级以上劳动专项课题,从不同方面深入研究劳动教育的实施。
(四)课程资源与基地资源的开发策略
区域以“学科课程+地方课程+特色课程”的优质、多元劳动课程为载体,夯实我片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础。
1. 学科课程开足开齐
课程的实施符合学科标准和国家提供的工业和综合培训计划,这是实施通过工作学习的重要工具。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新时期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意见》中对学校各班教学时间的要求,我片中小学校需要出台措施,以学分制的形式确定教学时间和学生工作时间。此外,各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在满足规定的教学总时数的前提下,对校外实训和每周工作进行补充。基于工作的学习计划在学校得到有效实施,其实施是标准化和严格的。
2. 地方课程全区普及
根据我片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和高新技术企业资源聚集的优势,自主开发适合区情和校情的地方劳动教育课程指导手册。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和身心发展特点,从小学到高中,以每个年级一个主题的形式,指导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例如,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对学校的一切充满新鲜感、好奇感,正是学习规则,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所以一年级的主题是“新学期,新生活”。学生从二年级开始管理自己的生活与规划成长,三年级接触自然……如此从服务个人走向服务他人,从自身走向学校,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基础走向提升,不一而足。初中学段的劳动教育体现智创科技特色和时代性,以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为主,以职业体验和未来人生规划为主,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
“双减”背景下,根据新课标对劳动素养要求,进行劳动实践作业、跨学科作业等设计,形成片级劳动清单。根据劳动清单,各校每周推送家庭劳动清单,引导学生完成扫地、整理、烹饪、种植、养殖、家具家电维修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记录在市“一盘劳动大盘点”里,确保一至二年级劳动实践时间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
3. 特色课程百花齐放
特色课程是学校在学科课程、地方课程上增设的劳动教育特色类课程,由各学校自主或合作开发,依托学校劳技室和“430社团活动”,开展特色劳动教育。目前片区学校全部开设了劳动教育类特色课程,已经形成“一校一特色”或“一校多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小学阶段有木工、电工、维修、陶土、刺绣等课程,初中阶段有无人机设计与制作、未来城市设计课等几十门课程,构成了有层次、有特色、多元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
4. 创设空间,打造劳动技能室
从2020年起,我片区学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建设劳动技能室(以下简称“劳技室”)。劳技室以推进劳动教育开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围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开展的需要,建立健全学校劳动教育场所,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环境,成为学生探究知识产生过程、开展自主研究的平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劳动技能。劳技室为帮助小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设计、建设烹饪室、手工室、木工室、陶泥室、“校园农田”、土培和水培园地等。
各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城市小菜园、小农田课程。现有2所学校被评为5A小农田,1所被评为4A小农田,3所学校成为广州市城市小菜园。其中石壁小学、钟村第二小学获市“最美广州城市小菜园”称号。另一方面,多方联动,开发校外实践基地课程。指导中心植根本地农耕文化特色,利用生态资源优势,与钟村大禾田农业公园签约,设片级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探索开展田园课程实验。
各校与社区联动,开展社区志愿者系列服务课程;也根据自身实际,纷纷与校外劳动基地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其中,石壁小学分别与天河区沙河小学以及黄埔区长岭居小学、钟村中心小学与荔湾区康有为小学,区间联动,共建劳动教育活动,共享劳动资源,共享劳动乐趣。
三、成效:形成四大特色
三大策略推进片镇劳动教育的实施,形成四大特色。
(一)形成“三位一体”镇片教研机制
每次教研活动,由指导中心统筹策划,由片中心组组织实施,以“学校自备—中心组集备—指导中心指导”为模式开展,在学校团队备课的基础上,中心组教研组长带领中心组到校听课、磨课。教研展示活动以“展示课+专项点评+经验介绍+主题讲座”为形式进行。承办学校作课例展示,并围绕劳动教育情况作经验介绍,中心组成员围绕某一劳动环节,如“讲解说明”等环节的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点评。另一个中心组成员围绕某一类的劳动内容实施进行专题讲座,指导中心教研员对专项劳动类型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指导。在这样的过程中,学校、中心组、片镇教研员及分管理领导,三位一体,形成常态化教研机制,协同推进,既解决共性问题,又突破个性难题,促进本片劳动教育实施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