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研究:从家访看家教
作者: 王小玲摘 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通过家访,可以明显感受到一个和谐的家庭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宽容和接纳、鼓励和支持。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能形成善良、乐观、向上的性格,过上幸福人生。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要关注细节,培养孩子掌控能力;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要对孩子有适当的期待。
关键词:家访;家庭教育;家庭氛围
所谓“家访”,即“家庭访问”。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家访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组织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到学生家庭进行教育指导的一种方式,主要是解决儿童、青少年的家庭教育问题,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期,笔者经过一轮视频家访后有些感悟和启发,做一个简单的记录。
我们都知道这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童年究竟是一段什么样的生命历程,居然可以影响人一生?其实阿德勒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快乐、温暖、安全的童年,会奠定人乐观、积极、开朗的性格底色;而悲伤、孤独、恐惧的童年,则奠定人悲观、消极、自闭的性格底色。前者,童年积蓄的能量涵养人的一生。笔者结合自己经历及本次家访的观感,谈谈如何给学生一个能够治愈一生的童年,不妨从以下几点来对照一下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一、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我们家里都是爸爸在陪伴,他是忙完工作忙孩子,而我最多就是陪陪孩子讲讲故事。”“我妈妈会讲好听的故事给我听。”感受到孩子和妈妈对视的目光充满了幸福。爸爸补充:“我们家妍妍还是挺温暖贴心的,在家里时时操心爸爸妈妈吃饱了没,饭后要多吃水果之类的。不知道在班级和同学相处得怎么样?”笔者将孩子日常和同学交往的细节与家长一一描述,性格平和、乐于助人、换位思考。一家三口相视而笑,齐声跟笔者说了声谢谢。至此,我们看到了一个其乐融融、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的家。这位学生在校的表现就是温暖大方。同时,也有这样的例子:“我们家小子很让人头疼,不讲礼貌,还不爱读书。”一个比较难管教的孩子,如果妈妈对自己的接纳程度不高,也导致对孩子的不接纳,孩子处在这样的语言环境氛围下很容易养成悲观、胆小怕事、遇事喜欢指责他人、将责任推给他人的性格特点。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需要更多的宽容和接纳,鼓励和支持。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即使成绩不太好,也能在善良、乐观、向上的性格支持下过上自己的幸福人生。正如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说到:“乐观对孩子来说更具有意义、更具有价值。乐观的孩子更容易成功,更有创造力,更容易拥有幸福的生活。”
二、关注细节,培养掌控能力
自开学起,笔者花了很大的力气来培养学生的收拾整理能力,有成效但是依然有几位学生需要时时提醒。如果尝试不提醒他们,就会出现各种情况:铅笔第一组有一根,第四组有一根;水杯书包可以出现在教室的任何角落,作业本、课本、衣服、口罩洒落一地;遇到课堂写作业,大家都写完了,他还在满地找笔找本子。自己收拾好自己的东西,看似简单的任务,为什么对有些孩子得花很长的时间来培养?关键就是家庭里“家长包办”的态度,这些事都是阿姨做的,爷爷奶奶做的,爸爸妈妈做的……不要以为这些都是小事,无伤大雅,实则影响我们孩子的成绩和形象,继而影响学习的兴趣,甚至影响人一生的发展。
我们再来看看这样一个场景:几个好朋友正边聊天边愉快地吃着小龙虾,孩子已经吃饱饭在房间做作业。一会儿,孩子拿着作业走到妈妈身边,妈妈立刻放下手中的龙虾,和孩子走到阳台一角耐心讲解,一番言语,孩子回房间去了,妈妈继续回到餐桌上,边吃边聊。大概过了十分钟,孩子又出来了,妈妈立刻放下手中的美味,又跟孩子去到客厅的一个小角落,看见两母子开心地交流着。很快,孩子一蹦一跳出来了:“我的作业做完咯,看书去啰。”旁边的好朋友发话了:“你这妈妈够耐心,要是我,总是这么打扰我,早就不耐烦了。”妈妈云淡风轻地回答:“不能这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用这样的行动告诉他,妈妈重视你的学习,学习比一切事情都重要,在学习上需要妈妈的协助,妈妈会第一时间给予帮助,当然,妈妈也很期待你能够自己完成。”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当一个小孩没有获得掌控能力的时候,将自尊直接强加在他身上,反而会降低他的自尊。只有掌控挑战,克服挫折,才能获得自尊和愉悦感。”孩子的学习就是这样,在认真耐心的解释下,获得作业优秀的评价,在细致严格的要求下,孩子能时时体验到掌控感,当孩子体验到:我能自己完成好作业、我能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这些生字我都认识、这些题目我都会做……孩子的学习能力便会越来越强,自尊自信也越来越足,学习便会充满乐趣和成就感。
三、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有兴趣爱好的人,生活会过得更快乐、更充实,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能够将兴趣爱好转化成为自己的特长,这一个甚至多个兴趣爱好能陪伴他一辈子,也让他有可能因为这个兴趣爱好而过得充实而幸福。父母从小就有意识去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为孩子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给孩子培养哪些兴趣呢?比如阅读、运动、家务、艺术,都有益于孩子的终身发展。文明其精神靠阅读,野蛮其体魄靠运动,懂做家务的孩子更聪明,热爱音乐或者绘画的孩子更热爱生活。兴趣爱好的养成,小学阶段主要还是靠家长的坚持,同时也建议不要抱着去学一学就行的态度去对待。要学就要认真学,只有让孩子通过一次次小小的挑战,去获取成功的喜悦,获得掌控感的时候,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就形成了。
四、对孩子有适当的期待
适当的期待,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但如何把握一个合适的期待度呢?“我对孩子的期望就是身体健康,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比如自我照顾、自觉学习,当然需要我协助的时候会及时出现,但是我会告诉我的孩子,这些事都是你自己的事,最终都是要你自己去完成的,妈妈只是暂时帮助你。”这位学生在校的表现就是非常自律、主动,无论是对待学习还是完成生活中的琐事都不太需要别人的协助。这位妈妈的期待是适合自己孩子的。要建立合适的期待,我们可以指导孩子与自己作比较。我们还可以根据孩子的水平来制定合理的追逐目标,比如,这一周我们的目标是收拾整理自己的书包,我们每天完成作业后的任务是整理书包,第一天爸爸妈妈做给你看,第二天协助你,第三天看你完成,第四天看见小小的进步进行鼓励,第五天、第六天继续发现进步,第七天我们给学会整理书包的孩子一个小小的庆祝仪式。对于孩子的成长,我们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想得很美、做得很少,希望孩子能够主动完成作业,需要我们进行前期的培养,如良好的坐姿,良好的做题习惯,良好的倾听能力,等等。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努力给孩子一个治愈一生的童年,也是为人父母的修为。
参考文献:
[1]张蕾.新时代中小学班主任家访的“难为”与“可为”——基于家校合育视角的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22(07).
[2]柯文涛.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历程、问题与完善对策阅读[J].教师教育论坛,2022(02).
[3]钟伟芬.老师,你会与家长沟通吗?——良好家校沟通三要点[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1(05).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场域理论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学习共同体构建实践研究——以深圳市王小玲名班主任工作室为例》(课题编号:2021YQJK578)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