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作者: 钟雪英摘 要:文章详细阐述了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审美的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从“反复诵读,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美,培养审美感悟能力”“以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文言文的情感美,培养良好的审美评价能力”“以交流表达的形式,探究文言文的文化美,培养审美创造和表达能力”这三个方面来落实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言文教学;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从中可以看出,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的感悟能力、审美的评价能力、美的表达与创造能力。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高中教材选择的那些脍炙人口、历久不衰的千古名篇,集中了富有美育价值的大量作品,具有语言美、结构美、情感美等审美特征,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发掘这些资源来引领学生充分感受文言文的美,激发学生审美意识,深化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美的表达和创造能力,较好地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一、以反复诵读的方式,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美,培养审美感悟能力
审美感悟能力指审美主体凭自己的生活体验、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鉴赏,从中获得美感的能力。在这篇文章中所探讨的主要是通过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美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对语言美的敏感性,这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文言文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词语优美、表达凝练、句式灵活多样、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等等。这些美之语言,值得我们反复诵读体会其中的妙处所在。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或者学生的早读课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以多种形式进行诵读,学生激情澎湃地投入文言文的诵读当中,才能充分体验到文言文中语言、韵律、节奏之美,这种审美体验是用灌输式教学所不能及的美的体验。
笔者在执教《阿房宫赋》时,认为这篇文章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代表之作,骈散结合、辞藻华美、气势恢宏。第一课时,最核心的目标是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美,先听录音范读,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也可以对学生起到一个较好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听完范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个别诵读,个别诵读要求学生懂得运用语气、语速、语调等技巧,把文章读正确,读出美感。最后的环节是师生齐读,读出气势之美,尤其在诵读文章第二段“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更能感觉学生陶醉于诵读的美好体验之中,这就是通过品读具体作品中的语言美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平常教学中频频渗透才慢慢培养出来。又如《前赤壁赋》这样的经典之作,其语言风格清丽隽永,充满诗情画意,作者通过捕捉意象、音声色彩的组合,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这样富有语言特色的文言文,教师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在诵读时全身心进入松、静、自然的状态,这样才能在诵读中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比如笔者引导学生在诵读“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样的文段时,提醒学生不仅要品其语言清丽之美,更要全身心地沉浸在作者营造的美好意境之中,这样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培养审美的感悟能力。还有《滕王阁序》这样文辞优美的散文,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使学生具有较好的审美体验,对祖国壮美的河山产生喜悦和热爱之情。正如叶圣陶所言:“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二、以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文言文的情感美,培养审美评价能力
审美评价能力指在审美鉴赏基础上,对审美对象的性质、价值、形式和内容等进行分析,并做出评价的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但是要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我们还需要在探究情感美的过程中,使学生与作者情感交汇并形成情感共鸣,进而培养良好的审美评价能力。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的:“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也;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也;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这充分说明文言文中有着丰富的情感,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以活动的形式,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来探究这种情感美,使学生和作者实现情感共鸣,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比如教学《兰亭集序》,学生在理清全文的情感线索是“乐—痛—悲”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合作讨论问题:作者为何而痛?这样的活动和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走进作品,从而理解作者情感并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确实如此,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并得出结论:作者的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和“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作者借此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而生活在当代的我们也有“生命短暂、欲望无穷、终期于尽”之痛。亦如文中所言“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时代在变,但是人们的思想情感大致是一样的。当代学生仍然能与东晋王羲之引发情感共鸣,在共鸣中,欣赏文章体现的情感美,从而达到培养良好的审美评价能力的目标。又如,在教学《项脊轩志》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品味细节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文中写了一个阁子(项脊轩),两种感情(多可喜亦多可悲),三位女性(祖母、母亲、妻子),作者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细节,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在教学时设置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讨论交流,这个细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合作交流中,有学习小组在文中找到“祖母到轩中看望‘我’这一事”的语言、动作方面的细节描写。学生也能分析出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话语亲切、有趣,表面上是责备,实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迈的祖母对孙儿的疼爱、赞许、期盼和勉励”。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去品味文章体现的情感美,尤其是“祖母对孙儿的疼爱、赞许、期盼和勉励”,这些复杂而又真实的感情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他们也由此想到自己的祖母对自己的期许之情,在这样情感上的同频共振中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与评价能力。
屠格涅夫说:“要是你对美没有共鸣,随时随地遇见美却并不爱它,那么,就是在你的艺术里,美自然也不会来的。”确实,我们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美,必须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使学生与作者情感交汇并形成情感共鸣,进而培养良好的审美评价能力。
三、以交流表达的形式,探究文言文的文化美,培养审美创造和表达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指在具备一定的审美感受、鉴赏和评价能力的基础上,运用某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创造美的艺术形象的能力。这篇文章主要从探究文言文的文化美的方面,来培养学生审美的创造和表达能力。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确实很多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重视语言的积累,却忽视了对文言文的文化内涵的挖掘。文言文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通过文言文传承下来。我们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梳理和整合精妙的语言,更要引导学生去领略其中的思想文化,去学习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探究文言文的文化美,培养审美创造和表达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逍遥游》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何为“逍遥”,如何才能达到“逍遥”,课文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以《逍遥游》为契机,教师更应该适当拓展延伸,让学生涉猎道教文化,理解道家“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淡泊之美。当然如果要让学生能更深入地欣赏这种文化美,可以以交流表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和表达能力。比如,以“学习了庄子的《逍遥游》,你觉得庄子的这种无所待,逍遥洒脱的飘然淡泊之美对我们当代中学生有何启发?”为题让学生在课后写一小段心灵感悟,促使学生在欣赏文化美的同时,去创造美和表达美,这是一种比较高的要求,但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坚持去做,学生的审美创造和表达能力会有所提升。学生写感悟就是在体悟文化之美的同时,能创造美和表达美,有些学生是这样写的“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欲望驱使,使罪案频发。部分学生压力过大,郁郁寡欢。如果我们能读懂庄子的逍遥,一方面可以鼓励我们洁身自好,另一方面可以调节我们的心理,使我们在人生旅途遭遇挫折之时,能生活下去,并活得自在,活得坦然。从这个意义上说,逍遥也是一种拯救”。这说明学生能够欣赏道家文化之美并能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这也是以美启美。另外,学生在学习《论语》时,要挖掘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典型的孝文化,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欣赏亲情的其乐融融之美,而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种美;“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也是“礼”文化,也是孔子谈到的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和谐之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以其圆融的性格和博大的胸怀为其每一个成员提供精神家园。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欣赏这种文化之美,并创造美和表达美。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体现了先秦诸子卓异的智慧和鲜明的个性,教师可以以大单元教学的理念为指导,从睿智哲思、行文风格、个性魅力等多角度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探究文言文的文化美,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和表达能力。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诸子面对当下的乱世,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治世良方,而其中有两家并称显学——儒家和墨家。儒墨两家一个提倡‘仁爱’,一个提倡‘兼爱’,看似是‘一家’却一直水火不容,势不两立,这是为什么呢?两家提出的治世良方哪个更好?相信同学们学完这一课后会形成自己的思考。”之后可以设置一个活动:比较儒墨之“爱”。为了顺利开展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关墨家和儒家的思想补充资料。学生在探究中会发现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异同之处。兼爱和仁爱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他人深切的同情和关爱。而不同之处在于仁爱的形式是有差别的,以自己为中心,愈推愈薄,是单向的,兼爱的形式是无差别的,均衡的,是双向交互的。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在探究中更深入地理解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体会到文言文的文化美。我们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利用历经千年仍闪耀不朽光辉的先秦诸子智慧去剖析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和现象,并尝试提出个人建议,这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和表达的关键。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的语言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其次,我们通过欣赏文言文的情感美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最后,我们以交流表达的形式探寻文言文的文化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