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探究

作者: 陈伊南

摘 要:古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作为语文课堂中最常见的教学策略,能有效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并进一步理解课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在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的基础上,明确朗读的特点及多种朗读训练的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笔者通过对一个朗读教学实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初中朗读教学的常见问题,并在“读前、读中、读后”三个层面提出一些朗读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朗读教学

一、课堂实例

授课内容:《愚公移山》片段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愚公移山》,首先请同学们大声齐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学生开始读书了,琅琅书声从课堂中传来,但是慢慢变得有气无力……)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下面我们来注意课文的一些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学生认真听,标好字音和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

师:现在老师要请两位同学来分角色读一下课文第三自然段,谁来?

(学生三三两两举手)

师:请陈同学和霍同学来读吧。

(陈同学读愚公,霍同学读智叟)

(学生都好奇地注视着两位同学)

师:那通过两位同学精彩的分角色的朗读,大家能概括出愚公和智叟分别是什么形象吗?

(很少学生有回应)

……

二、课后反思

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朗读指导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学生只是应付完成教师的朗读指令。那又如何通过朗读来推进对人物形象以及情感环节的分析?通过分析这次朗读教学,笔者提出了在语文教学朗读中几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一)课前和课中齐读声音小,如何做到让所有学生开口读

朗读最关键的是开口,很多学生甚至都不愿意开口。试想一个学生都不开口读,那么如何能提高他的表达能力?更何况读书与思考相辅相成,不开口读又怎么能理解课文?如果不开口读,也无法考究自己的字音,因而容易造成学生在中考中因无法辨别词语字音而丢分的情况。当下课堂朗读的现状:只有部分学生愿意开口读,其余的学生热情度低,那么要如何落实语文课中每一位学生都开口读书呢?

(二)课中分角色朗读,如何让其他没有参与的同学保持关注

分角色朗读活动中,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而其他没有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并没有形成一种跟读意识,也缺乏一种对其他同学朗读过程中的关注度。这是因为在朗读前教师对不参与学生缺乏活动要求,也没有在示范生读后进行及时反馈。久而久之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这样的朗读安排,更容易导致大部分学生上课走神、缺乏目的性,也就无法保证朗读活动教学的质量。

(三)教师朗读指导匮乏,朗读过程的“向师性”发挥不出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然而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往往没有直通要领。例如上课时只给学生播放一遍课文音频并未进行过程指导,与教师示范几个重点句子并演示的效果来相比,会发现第一个示范更难在教学中塑造出课堂语言的环境。此外就是教师的基本功不足,比如某一些句子需要通过朗读将情感释放出来,教师并没有以身示范,用变动的语调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无法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并领略语言表情达意的要义。

那么,教师要如何运用朗读指导技巧才能符合新课标的理念、体现课改精神,使课堂更具有教育性、实效性、活动性呢?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笔者开始思考:“如何让学生进入朗读情境,并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朗读能力以及通过朗读来更好地理解课文?”那么,我们能采取哪些方法实现朗读教学的目的呢?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在“读前、读中、读后”三个活动中进行有梯度的调整,扎实基础的同时,营造一种浓厚的朗读氛围,促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融入情境,充分感受语言的变化以及意蕴深长。从而使朗读真正成为一种有声语言的活动,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推动语文教学的深入。

三、教学策略

(一)读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和示范

新课标规定语文的朗读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即要求学生会识字正音,理解词语含义。那么教师必须读准字音。其次是“有感情地朗读”,这要求教师设计好整体的朗读技巧,并通过教师范读,使学生受到感染,并产生跟教师读得一样好的兴趣。例如:对《庭中有奇树》的朗读指导,笔者首先告诉学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文章在描写奇树的同时,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这种感受到对家人思念的情境中进行朗读,在教学时学生就能把诗人将思念之情寄托在景物的情感读出来,在读中使学生感受了作者牵肠挂肚的感情。然后挑选重点句来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例如:笔者对“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等进行教学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诗人,先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对词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再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诗人,创设情境,通过吟诵领悟作者情感。

(二)读中用多种评价来充分调动语文朗读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

在读中,当教师给学生明确朗读技巧后,发现学生依然对朗读提不起兴趣。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通过教师示范评或生生互读互评。在这样的反复运用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朗读的节奏和情感,也能更积极地调动学生朗读过程的参与度。再到后来的课堂实践中,笔者也发现让“观众学生”来点评“扮演同学”时,其他“观众”同学能参与点评,如“扮演同学”的语气、情感、流利度,有一些甚至愿意在点评之余进行示范,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

(三)读后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有趣的朗读作业

“双减”政策颁布后,如何让作业既减“量”,又增“质”,既充满趣味,又培养能力,既兼具创意,又满含思维深度呢?结合朗读教学,可以设计例如“优秀学生朗读作品展”“扮演角色录角色音频”“改编课文讲一段故事”等等拓展类作业,让更多学生在作业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提升语文素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