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策略
作者: 蒋敏贞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要发挥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劳动作为一种常见的实践活动,对习作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习作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要使劳动教育与习作教学的融合行之有效却又出现种种问题,在实践中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文章主要对习作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策略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劳动教育;习作教学;融合实践
不难发现,部编版教材在编写上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紧密联系生活实践,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因此,习作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一、从教材内容入手,积累习作素材
习作教学与劳动教育息息相关,两者要是能融合起来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提升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不难发现,其实部编版教材非常重视生活实践,在教材内容中可以看到很多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
(一)从教材内容中找准切入点
教材编排上不难看到一些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些内容,引导学生在明确劳动观念的基础上,找准与语文要素相关的切入点。
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是“民风民俗”,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这个单元是希望学生能在阅读时分清主次,表面上看跟劳动教育无关,但实际上渗透劳动教育的内容。比如:第一篇课文《北京的春节》,能够表现北京独特的春节习俗,作者重点介绍了“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从制作过程、颜色、味道等方面形象地突出了腊八粥、腊八蒜的特点。这就涉及生活中的家务劳动,学生在烹饪的过程中,不但懂得制作过程,还会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了解到其颜色、味道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出发,想想在春节制作过什么美食?我们也可以按着课文的写法来说一说。平时有做家务劳动的学生或是经历过的学生都能流利地表达。
(二)从教材内容中拓展训练点
在教材中,当我们找到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内容时,准确切入点后,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好的训练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当我们能准确找到切入点后,可以利用拓展时引导学生仿照这部分说说“我们的春节”,学生都会想到过年前做“煎堆”,因为妈妈会在春节时拿着煎堆回娘家拜年。大家会说到做煎堆的材料,怎么制作,制作的过程中如何由白色变成金黄色。学生越说越起劲的背后是他们都有经历过做煎堆的过程,而且有的学生观察得非常细致。这时再进行一次小练笔训练,学生就能获益良多。
拓展了这个训练点,学生能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烹饪劳动技能变成口语交际和习作的素材,学生不但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还学会了运用分清主次、详略得当的方法来表达,大大提高了写作水平。
教材都有类似的内容,只要我们能找准切入点,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行相关的训练点,习作时,学生可以选择更多素材。因此,从这些教材内容入手,能为学生积累不少习作素材。
二、从劳动教育入手,改变习作思路
每个年段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但教学不是只停留在劳动课堂上,在其他科目也可以相互渗透。在平时习作教学中,学生经常“无话可说”。我们可以从劳动教育入手,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思考,这样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的习作思路,也能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的心爱之物”,这一篇习作的范畴:植物类、玩具类、生活用品类、工艺品……学生首先想到的便是玩具,但是无话可说,问其原因,学生说父母让他们专心学习,让他们做大量练习,所以学生缺乏生活素材。
这时,笔者从劳动教育入手,引导学生可以从我们的校内劳动回顾有没有可以选取的题材,学生马上回答:我们可以写上学期种植的向日葵;我们可以写上周老师教我们做的灯笼……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
这些劳动教育给学生积累了不少习作的素材,教师只要稍作点拨,学生很快就能改变习作的思路,寻找到很多喜欢的题材。
三、从劳动实践入手,促进习作水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将劳动课程独立出来。而劳动课程的落实,能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劳动,对劳动的了解也会越来越多。只有亲身经历过劳动实践,学生才能把细节写详细。
以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我的拿手好戏”为例,在习作教学前,教师配合劳动课教学生做一道好菜或做一个手工艺制作,要求认真观察、记录好过程,写写感受。在习作课堂中,出示启发习作思路时的四组词语,有文艺类、手工类、生活类、游戏类。这个环节教师可以从近期的劳动实践入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确定话题,为“为什么”开拓思路。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炒、煎、炖等的烹饪方法,拿手好菜不成问题;类似剪纸、布艺等的工艺制作也是非常熟练,手工类也是他们首选。所以学生很快就能选定题材。
在选定题材后,学生回顾一下自己最近做的菜或手工艺品制作的过程,学生看着记录,很快就能理清思路,分清主次,列出提纲。由于学生参与了相关的劳动实践,用词十分精准,描写十分具体。
可见,通过劳动实践后,对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由于有感受的引领,学生习作详略得当,在写主要部分时,细节描写特别精彩,在使用动作描写时表达十分准确。
四、结论
综上所述,采用上述几种策略能有助于习作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得到提高,习作思路更加广阔,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能灵活运用细节描写。劳动教育与习作教学的有效融合,不但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得以提高,习作水平也得到了质的飞跃,对于习作时“写什么”“怎样写”也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劳动教育与习作教学的有效融合,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劳动教育,丰富了学生的习作题材,通过劳动实践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提高了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琳.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以必修上第二单元为例[J].福建教育,2020(37).
[2]李少霞.小学语文中劳动教育的渗透意义及策略[J].天津教育,2021(02).
[3]翟义.语文课堂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1(04).
[4]蒋晓飞.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融合劳动教育的实施建议[J].基础教育课程,2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