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非遗文化融合下的“融·乐”课堂
作者: 刘锦桃
一、工作坊背景
黄啸侠武术是番禺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小龙小学从2010年开始引入黄啸侠拳法,先从社团入手,再发展到全校师生一起传承,2015年6月,学校被列为“番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基于我校融入了此优秀的地方特色课程——黄啸侠武术课程与劳动实践教育课程相融合,在学校融入红色文化以及传承之时,“啸侠小子”线艺制作课程也逐步诞生并成立学校的工作坊。
二、工作坊融合理念
核心素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回归教育“育人”本质的思想。而课堂是承载教师职业生涯和学生学习生涯的主要场所,“融乐课堂”更是成为番禺区研学后教教学模式从1.0迈向3.0的螺旋式升级版。结合番禺区“融乐”课堂特征与要素的具体概念,即“三融”“六乐”,其中“三融”主要体现在融合五育、融通技术、融汇四评。而“六乐”核心是通过支架式教学、学法指导教学、激趣导学教学和思维表达教学策略实现文理科课堂教学的乐研、乐学、乐教、乐动、乐思、乐创。素质教育着重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创新力是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方面,创造力是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独立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个性发展的集中体现,它是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而培养学生把储存的信息及经验等加以组合,发掘出新的创意,劳动教育课程、美术课程是最具备条件的。我校工作坊紧紧围绕融五育的德育、美育、劳动教育,六乐中重点开展乐动以及乐创,将非遗文化以新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下,指出劳动实践教育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重视学生的手脑并用,注重学生的技术探究,试验与创造。“啸侠小子”的实践制作有推广性,能够给广大师生学习制作。为了让社会各界人士更了解“啸侠小子”线艺制作,“啸侠小子”线艺工作坊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展示活动,让更多小朋友大朋友能在实践制作中感悟、实践、创作。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做中学”和“学中做”,但不是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上,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的学习,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劳动实践意识的形成,劳动实践思维的培养,劳动实践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统一。同时将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度隐性化,应转换为学生活动的合作伙伴和帮助者。教师做好引导工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
三、工作坊实施过程
(一)培养目标
1. 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动,提高动手能力和乐于动手的意识。
2. 通过分析与交流解决制作造型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制作造型设计,培养学生全新的审美观念和提高审美水平。
3. 在制作“啸侠小子”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4. 感悟劳动制作给生活带来的情趣,并将劳动技能应用于生活中。
(二)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实践制作前的问卷调查以及思维训练。
劳动制作前对我校的学生进行以下的问卷调查,清楚知道学生对劳动制作的兴趣,了解有多少学生能真正利用生活中的废品,变废为宝,积极创新。通过调查发现,我校大部分学生缺少动手制作能力。有些学生虽然也能进行一定的实践制作,但创新性不强,受思维定式影响,制作出来的都是较传统的作品,例如小飞镖、纸船等。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至关重要。
课程第一阶段,教师会给学生一些训练思维的图片,让他们去完成一些思维任务。通过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组竞争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让学生比一比,看谁最快发现图片中隐藏的人脸或者动物等,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接下来是让学生欣赏一些关于武术、生活小妙招、制作创意科技作品等视频,让学生找到创意思维的方式和途径,避免一开始就无目的性、无基础地创作。学生打开思维了,我们会让学生绘制一些“啸侠小子”的创意画,在头脑里构建出“啸侠小子”的形象。
第二阶段:实践制作单个的“啸侠小子”。
首先利用多媒体视频创设情景,重温黄啸侠武术的来历,介绍我校的武术特色发展情况。紧接着展示各种铝线造型图片,供学生欣赏与观察,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第二步是让学生观察与探究黄啸侠武术动作,让学生回忆每个定格的动作动态形象。接着是小组讨论对比感受直立人物的不同姿态特点,观察人物头部、身体、四肢的细微变化,从人物比例、不同身体姿态去观察。然后学习人物动态的铝线造型基本方法。利用多媒体视频演示制作过程,让学生观察制作方法。让学生看清头部,并注意让学生观察头部和身体的衔接方法。启发学生用自己实践的方法进行造型创作。第三步是探究学习铝线人物动态稳定性的方法。教师出示不易稳定的铝线人物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实践尝试、小组合作等方法探究学习。第四步是质量与工艺的思考:铝线连接时,思考如何增加连接牢度与连接点的美观。在装饰时,思考如何处理连接点留下的缺陷,使作品更完善。
第三阶段:实践制作系列化的“啸侠小子”。
第三阶段为提升深化阶段。“啸侠小子”是用铝线这种材料将黄啸侠武术的动作造型、套路通过劳动制作、设计,制作成一个个黄啸侠武术铝线娃娃,然后再制作布景板,将“啸侠小子”摆设在不同的布景板中,形成一套套的“啸侠小子”场景,还可将“啸侠小子”融合在发夹、胸针、台灯、音乐盒等搭配材料中,制作成生活中的“啸侠小子”。同时还可以在学生已经能较好地制作单个的“啸侠小子”的基础上再进行“啸侠小子”情景化创作。给“啸侠小子”配上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动作神态、不同的生活化场景……从而让“啸侠小子”创作系列化并在创作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一代宗师黄啸侠师傅的爱国热情,并产生情感共鸣,实现以劳育人。
四、工作坊评价
我校工作坊采用表现性评价以及项目化小组评价的方式进行,见下表。
表现性评价以及项目化小组评价表
评价标准说明:
1. 优秀:5颗星
2. 良好:3—4颗星
3. 合格:1—2颗星
工作坊评价的设计与推进,形式新颖、生动有趣,课程评价方式细致及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非常好的引导性。
五、工作坊成效
(一)“啸侠小子”发展历程
1. 由点到线:“啸侠小子”劳动制作由一个兴趣班逐渐引进班级课堂教学,成为劳动教育课程,让更多学生学会线艺制作劳动技能。
2. 由线到面:由班级逐渐引向全校师生以及家长参与线艺劳动创作当中,使更多人能接触到黄啸侠拳法以及线艺的运用与装饰。
(二)“啸侠小子”的推广
“啸侠小子”的实践制作具有推广性。学生从刚开始接触黄啸侠武术,再到练武的实践中感悟黄啸侠师傅的武德精神,从而达到知行合一,最后在深刻感悟的基础上通过手工形式,在实践中提高思想素养,环环相扣、深入浅出。为此,我校还以“小手牵大手”的形式,让学生将黄啸侠武术以及其武学精髓带到家庭,带进社会。学校“啸侠小子”线艺工作坊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展示活动,让更多人有机会体验制作“啸侠小子”的乐趣。学校通过这样的方式,既传承了非遗项目,又把武德教育渗透到各个家庭乃至社会。
六、学生收获
乐动、乐创在活动中的感悟:重视学生乐于动手以及乐于创作的能力,重视学生的手脑并用,注重学生的技术探究,试验与创造。
1. “啸侠小子”线艺工作坊使用的材料均是生活中的较常见的材料——铝线,它用途很广,也容易操作,制作出来的“啸侠小子”作品也深受学生喜欢,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多动脑,多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得他们敢于想象,敢于实践。
2. “啸侠小子”的制作,大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看着自己制作的小作品都无比的喜悦,看似简简单单的铝线被创意利用,焕发新光彩的时候,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并且在制作过程中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合作。
3.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队员已有扎实的基础,需要用比赛形式对其进行提升。尝试让学生组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并取得不少成绩,给学生带来成就感,更加激发他们创作的灵感,制作的作品更加精美,展现了“啸侠小子”的新风貌。
七、教学反思
劳动教育课程与黄啸侠武术课程相融合的课程,遵循了新课程的融乐课堂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以感悟、观察、体验、创作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倡导了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在快餐文化时代,我校借助“啸侠小子”制作线艺课程,让学生静下心来,进一步了解并传承非遗文化,通过研究黄啸侠拳法特点及动作要领,在习武以及制作“啸侠小子”的过程中,学习黄啸侠师傅的英雄事迹,并将黄啸侠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融入制作中,以实际行动升华爱国情感。
未来,我校工作坊将继续紧紧围绕融五育的德育、美育、劳动教育,重点开展乐动以及乐创,将非遗文化以更新的方式呈现出来,共同开启学生乐动、乐创能力,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