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朗诵指导案例
作者: 梁绮铭一、教学分析
朗诵是一门语言艺术,是朗诵者对语言艺术作品的再创作。朗诵是一项言语技能训练内容,学生掌握了朗诵的技能,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使学生的生活语言上升到艺术语言的高度,让言语表达更加清晰生动,还提升学生对朗诵作品的欣赏与理解。朗诵技能的掌握应引导学生认识朗诵的作用,了解朗诵的技巧内容,在多形式的朗诵活动中学会朗诵,体会作品情感。
二、设计思路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和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朗诵散文不能较好地运用已经学过的普通话相关知识来分析处理,以至于朗诵作品不形象、不生动,没有节奏和韵律,没有角色感。基于这些原因,笔者精心设计了教学指导,以学生的尝试练习为主,教学中充分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的发挥,通过“初试朗诵—学习朗诵技巧—尝试朗诵—欣赏朗诵”四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认识了朗诵的作用,了解了朗诵的技巧,运用了朗诵技巧。本次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围绕着教学目标,生动、形象、适时地逐一展现教学及指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用文字、声音和想象构筑的充满激情的朗诵时空。教学过程以朗诵活动为主线,层层深入,递进地引导学生。
三、教学目标
1. 学生朗读时语音标准,词语、句子正确无误,语调自然,表达流畅。
2. 要克服学生声母或韵母的系统性语音缺陷。
3. 要避免学生漏读、增读或错读等。
4. 要指导出学生语调偏误、停连不当的问题。
5. 指导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诵作品,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并能欣赏作品。
四、教学重点
要克服本地方言对于普通话学习的干扰,如平舌音、翘舌音混淆,前后鼻音不分的困难。
五、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诵作品,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并能欣赏作品。
六、教法及学法指导
1. 学生有朗读的激情,要不遗余力地激发他们,使之继续保持,以便展现出优秀的朗读效果。
2. 教师既要给学生以指导、纠错,又要范读、引领。
3. 学生主要以反复练读方式为主,抓难点音。
七、教学过程
(一)初试朗诵(播放课题,配背景音乐)
师:《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遭帝国主义侵略,大义泯灭、龟鬼横行。梁启超认为中国的少年能建造新中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而你们就是中国的少年!你们就是中国的希望!
(生被教师的激情导语吸引,快速将文本翻开)
(师播放《少年中国说》的文档)
师: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少年中国说》的一个片段,请同学们试着朗诵一下。
(学生开始自己读《少年中国说》2—3次)
师:刚才大家练习得很积极,请大家来朗诵一次给老师听听好吗?
(生集体朗读,只是注意到读准普通话的字音)
师:读得不错,能不能再感情丰富一些,请大家再试试!
(生再次朗读,效果比之前稍好,但是远远没有达到朗诵的要求)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比前一次生动,但是还可以读得更加生动、感情更丰富。哪一个同学愿意来朗诵?
(生踊跃举手,一致推举两名普通话好的学生来朗诵,效果比集体朗诵好一些)
师:看到大家朗诵得这么积极,老师也想朗诵一次。请同学们认真听,比一比老师的朗诵和同学们的朗诵有什么不同。
(教师生动地示范朗诵)
(生被教师的朗诵所吸引,当教师朗诵结束时,学生自发地鼓掌)
师:请同学们评议一下你们的朗诵和老师的朗诵有什么不同?
生1:老师的朗诵声音有高有低,还把感情表现出来了。
生2:老师朗诵时有表情,还有动作。
生3:老师朗诵得很生动,很好听,有节奏,比我们朗诵得好。
师:通过对比老师和同学们的朗诵,大家觉得有不一样的地方。因为老师在朗诵诗歌时运用了朗诵技巧。现在我们一起学习朗诵的技巧,体会作品的情感。
(二)理解文本,代入感情
师:《少年中国说》属于古文,有同学理解它的意思吗?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
(生阅读、讨论、交换看法、交流表达)
生1:这篇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殷殷期望。
生2:梁启超认为少年强大了,中国就强大。
生3:少年是中国的希望。
……
师:梁启超认为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官吏已经腐朽,希望应该寄托在中国少年身上,他坚信中国少年必有志士,能使国家富强,雄立于地球。所以对于作品的朗诵,我们应该充满自豪感、充满信心、充满力量。
(师出示《少年中国说》现代文译文,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三)学习朗诵技巧
师:那么,怎样才能朗诵得有声有色呢?朗诵时语言形式要较为夸张,节律起伏要大,有时还要借助表情和手势等体态来强化表达效果,必要时还要化妆,运用灯光、道具来渲染气氛,增强表演的艺术性。让我们来看看朗诵技巧的一般有哪些要求。
(师逐一展示朗诵技巧的一般内容,并讲解示范,层层引导学生学习朗诵技巧)
师:朗诵技巧的内容一般包括三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读准字音,语言清晰流畅。要咬字,不吃字,读准普通话的声韵调。比如:“责任也”不能读成“责任”,大家说读成“责任”吃掉哪个字?
生:吃掉“也”字。
师:把“大家”读成“大啊”呢?
生:吃掉声母。
师:对,吃字和咬字的情况在朗诵诗歌时是不允许出现的。
师:朗诵技巧内容的第二个方面是:要掌握节奏,重音停顿要适宜。运用重音、停顿和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来表现作品内容。节奏包括三个要素:一是重音,二是节奏,三是动作和眼神。重音就是在中心词上加强、加高、加长,把重音词读得重些、响些。比如:“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一句的中心词是哪什么?
生:“自由”和“进步”。
师:对,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
(生跟读练习)
师:节奏的第二个要素是停顿。停顿要长短恰当,声断意不断,语断情不断。包括: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三种情况。比如:“潜龙腾渊,鳞爪飞扬。”是根据标点符号停顿,属语法停顿。语法停顿的一般情况是:“?”“!”“……”的停顿时间稍长,“。”“:”“——”的停顿时间适中,“、”“,”的停顿时间最短。在中心词之前或强调某一特殊的意思前停顿,属于逻辑停顿。如:“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请大家读一读。
(生练习读,教师指导)
师:节奏的第三个要素是:声音的强弱,语速的快慢。一般来说表现热情、欢快、紧张、急切的感情声音要强意;表现庄重、悲伤、回忆的感情,声音要放慢、放弱。请同学们尝试练习一下这一句“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然后说说为什么这样处理?
(生练习,表达)
生1:我觉得应该把“美哉”两个字读雄壮一些,因为这是赞美祖国。
生2:我觉得要把“壮哉”这两个字也要响亮,因为表达了少年的力量。
生3:我觉得在“与天不老”要停顿稍长,因为这里用了“!”。
师:太好了,同学们都懂了,请大家试着读一读。
(学生跟读练习)
师:朗诵技巧内容的第三方面要求是:动作和眼神要恰当、自然、少而精。请大家再次看老师朗诵。
(教师运用动作和眼神示范朗诵)
(生热烈鼓掌,并模仿老师动作和眼神,已经初步运用上朗诵的技巧)
师:在朗诵时,我们要认真分析和熟悉作品,研究如何通过朗诵表现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确定作品中有哪些角色,然后运用朗诵的重音、停顿、语速、语调、动作和眼神的变化来表达内容,才能朗诵得生动形象,富有情感。
(四)尝试朗诵练习
师:刚才,大家学习了朗诵的技巧,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少年中国说》,大家运用朗诵技巧来分析处理,读一读,议一议,说说运用了哪些朗诵技巧。
(生在背景音乐的伴奏下,练习朗诵2次,教师巡回给予指导。这一次学生能恰当地应用刚学的朗诵技巧知识,朗诵有了角色感和情感。)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朗诵的《少年中国说》就比刚开始时朗诵好多了,注意了节奏和韵律,读出了角色感,让大家感受到了中国少年精神面貌,这说明大家基本掌握了朗诵的技巧。现在老师为大家排了队形,安排了朗诵顺序。请同学们根据要求练习朗诵。
(师排队型,安排朗诵顺序,重申尝试练习要求)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有的学生问到重音、停顿的标记方法,有的学生请教师做一做表情,还有学生在争论中心词的确定等,讨论、练习积极主动)
(五)欣赏朗诵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诵,老师觉得同学们真能干,能在朗诵时恰当地应用朗诵的技巧来朗诵,而且表达了情感,朗诵得非常好。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原音?
生回答:想!
(师:播放《少年中国说》朗诵视频。生:激动地欣赏,大声跟读,再次巩固了朗诵技巧的掌握,体验成功)
(六)小结
师:朗诵技能并不是用一节课或者几天就能掌握,大家要多练习、多创造,才会逐步提高朗诵的技能。下次上课,希望大家能脱稿朗诵,全情投入。同学们,休息。
(生兴致勃勃地与教师道别)
八、教学反思
朗诵技能是一项重要的语言技能。一项技能的学习需要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高度的重视,认识到技能学习的重要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需要动机,只有在需要动机的驱使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强调学习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形成学习的期待,为下一次的学习打下基础。《少年中国说》朗诵指导从教学设计到教学组织力求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围绕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不断展示新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教学过程以朗诵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因初试朗诵活动而发现了自身朗诵技能的不足,认识到了朗诵的作用;通过互动朗诵活动学习了朗诵技能技巧的一般要求,并在尝试朗诵活动中运用了朗诵的技巧,巩固了认知;最后在欣赏朗诵活动中体验了成功,形成了学习的期待。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控制在教师建构的朗诵时空中,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笔者的精心引导下,学生经历了“不会朗诵—想学朗诵—学会朗诵—喜欢朗诵”的变化过程,笔者的设计与组织是成功的。
所以,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师应充当学生技能学习的支持者、资源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这样,学生才会自觉自愿、轻松有趣地学习。
九、教学附件
(一)《少年中国说》朗诵文本
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