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策略及实施路径

作者: 李永霞

摘   要: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思政工作融入大中小学教学全过程,推动全员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为解决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困境,学校需建立一支政治强、人格正、思维新、自律严的教师队伍,并坚持以教材为载体、以教学设计为核心、以思政资源库为基础展开课堂教学,巩固课程思政的效果,提升课程思政的时效,并协同发挥家庭、社会、网络等多方力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大思政课;课程思政;建设策略;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3-0036-03

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指出,要进一步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和课程思政建设,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因此,教师需逐步树立大思政课育人理念,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将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协同育人,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大思政课建设实践困境

大思政课建设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网络多方力量,共同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前,虽然各级各类学校重视大思政建设的相关工作,但仍有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大思政理解不够透彻,调查大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发现,现阶段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困境主要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首先是教师对“大思政课”的认识存在不足,尤其是学科教师对于思政课程理论缺乏全面理解,课程思政的能力有待提升,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课程和思政课没有恰当的契合点,存在硬融入和表面化的问题;其次是大思政课建设存在周期长、见效慢的特征,相较于升学率、优秀率等客观成绩评价指标更难以量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难免会出现主动性不强的问题。客观方面,各地大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建设尚处于完善时期,除部分地区出台了相应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和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外,大部分地区完善而规范的政策方案还未落地。

二、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课程思政是大思政背景下,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也不是思政课程的简单补充,而是对思政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是将显性的思政内容在不同课程中的隐性落实和贯彻。课程思政的内容要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结构稳定、形成合力。

(一)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关键

学生的德育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各学科教师都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教师需增强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要充分认识到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建立一支政治强、人格正、思维新、自律严的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

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高效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既要摒弃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想法,也要杜绝简单枯燥的说教,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在每节课的适当节点将思政元素和思政理念同具体的学习内容相融合,有效发挥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育人效果。

(二)教材是课程思政的载体

教材是教师“教什么”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什么”的方向,教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服务于课程思政建设,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我国非常重视教材建设,一贯强调教材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颁奖典礼上,孙春兰副总理说:“尺寸课本,国之大重。”因此,无论统编版教材还是校本教材的编写、开发或修订,都需要教师本着德育培养和知识提高双重标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达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具体来说,教材中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确定,中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职业教育要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大学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其次要结合教学内容,融入相关的数字经济、文化自信、信息技术、绿色环保、劳动精神、创造精神等思政方面的内容;再次要采用分散、见缝插针的方式,也可以形成素养课堂、知识链接等专门版块,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三)教学设计是课程思政的核心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课程教学的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于做好教学设计,体现为课程思政在学科教学中的脉络和实施步骤,具体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其一,学校要为学科教师同思政教师合作提供便利,通过集体备课、合作论文、专题研讨、申报课题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学习,更好地保证各门课程同思政课同向同行。其二,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确定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搭建全面覆盖、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体系。学科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专门设置思政栏目,明晰每节课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和意图,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其三,要通过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欢迎认可程度检验课程思政落地效果,并以此作为完善教学设计的依据。

(四)思政资源库是课程思政的基础

在做好学科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后,思政资源库的建设就成为重中之重。要建设适合本学科的思政资源库,使教师更好地将思政内容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在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学科教师同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和合作至关重要。学科教师通过思政课教师的指引和帮助,能不断提升思政素养和能力,而思政课教师也能深入了解不同学科的特色,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思政案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如大思政课资源库平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搜集合适的思政元素、思政案例等。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团队教师的特长,分工合作系统挖掘。思政教师站位高,可以指导学科教师做好初期的整体规划,班主任教师更方便搜集毕业生案例,而年轻教师更擅长整理一些前沿的知识和案例等。

三、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对正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来说至关重要,要想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在探索课程思政实施的新渠道、新路径上下功夫。学校可通过“课上+课下”“线下+线上”“校内+校外”等多种路径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

(一)课堂教学赋能课程思政

思政课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专业、深入、系统的理论讲授,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思维。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用新时代小故事讲好思政大道理,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融入思想理论进行政治引领,还可挖掘校史资源、地方红色文化,将建党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引入课堂,紧密结合学校的文化传统和资源优势,开发特色思政校本课程。

学科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挖掘隐含的思政内容。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增加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家乡特色、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生动鲜活的科学家事迹可以激发学生励志成才,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志向。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各类课堂的协同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二)实践教学巩固课程思政效果

学生不仅是课程思政的客体,也是参与的主体,因此,走出校门、深入生活的社会实践也是提高育人效果的有效途径。中小学校可以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开展红色足迹寻访主题教育活动,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英雄事迹的了解,也可以利用节假日安排学生学习当地特色的文物古迹,弘扬传统文化。这种面对面、可以触摸的体验能促进红色基因、文化自信在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参观、布置调查作业等,实现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课余时间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军人、劳模等到班级开展专题讲座,通过分享他们的经历、故事、经验,将创新意识、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等精神传递给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线上资源提升课程思政时效

网络课堂通常不会受到地域、时间、空间的限制,师生距离无论多远都能进行连线学习,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作为线下课程的必要补充,受到了众多师生的好评与欢迎。中小学需有相应的网络学习平台,其中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提供基础教育精品课程,以及品德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等专题教育课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校网站也专门开辟了思政版块,这些线上资源具备修订便捷、周期短的特点,可以根据课程思政实践应用效果及时更新和完善最新的思政素材和案例,极大地提升了课程思政的时效性和影响范围。

总之,各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要在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因课而异,既要自成体系又要如盐入水,既主题鲜明又不喧宾夺主,教师应同心协力在“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中推进学校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共产党员,2022,(21).

[2]楚国清.“大思政课”善用之[J].北京教育(高教版),2023,(3).

[3]崔佳佳.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究[J].职教通讯,2019,(04).

[4]赵利娟,元   媛.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教材建设初探[J].陕西教育(高教版),2021,(0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