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本土红色文化夯实青少年历史自信的逻辑理路

作者: 于晓丹

摘   要:红色文化资源是新时期学校开展德育的重要载体。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贴近生活、形式生动等特点,学校应当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其政治认同感,进而培育青少年历史主动精神,夯实历史自信。以河北红色文化为例,河北省对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学校、政府和红色文化基地三方主体要共同发力,进一步将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实践,丰富学校德育的形式与内容,进而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河北;红色文化;青少年;历史自信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6-0025-03

红色革命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历史长河里中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的璀璨成果,更是当今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为当代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红色文化的形成与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红色文化就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直接承载者。而河北作为新中国“进京赶考”的出发地,“是革命的土地,是英雄的土地”。一代又一代的新生力量沿着革命圣地的“红色足迹”不断感悟红色精神,追寻红色记忆,本质上就是青少年夯实历史自信,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一、依托本土红色文化夯实青少年历史自信的价值逻辑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及精神文化遗产,河北作为革命老区,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建立党组织,历经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积淀了大量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其大致可以分为无形遗产和有形遗产两大类。有形遗产主要集中在革命战争遗址、纪念馆、重要事件和人物旧址上,这些红色遗产在经过系统化统筹后形成散布在河北地区的教育基地。据统计,河北省红色旅游资源单体共计133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计34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26处。无形遗产则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热血在燕赵大地遗留下的精神文化成果,既有践行马克思主义道路的李大钊精神,又有抗战时期救死扶伤的白求恩精神以及不畏强敌、积极进取、敢于斗争的西柏坡精神。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些丰富的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正是坚定青少年历史自信的文化基石。

二、依托本土红色文化夯实青少年历史自信的问题逻辑

近年来,河北省正努力尝试对省内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在系统梳理红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开设了多条红色文化旅游路线以及红色研学活动。但这些活动的受众大多集中于成年人,且局限于发展旅游经济、建设高校思政课程等方面,极大地忽视了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群体。

部分中小学对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偏低,且缺乏配套的教材及课程。一方面,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错误的言论和思想影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自信不足,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成长需要精神引领。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因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层面也未能成体系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形式单一,流于表面。与此同时,教师也缺乏对红色资源课程开发的意识,现有的政治教材中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也不充足,尽管涉及到了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红船精神等,但并不足以让学生了解相应精神背后的故事内涵。

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在本土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上缺乏创新性。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广泛普及,互联网成为了青少年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互联网已成为当今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战场,然而,当前河北红色文化的展现形式较为单一,以革命旧址、纪念馆、纪念碑为主,多采用图片或文物陈列的方式,缺乏信息化、多样化的传播途径,相当一部分的红色文化基地还缺乏“走出去”的意识,同时河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还呈现出趋同性和程序化,未能凸显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本土红色文化优势。

三、依托本土红色文化夯实青少年历史自信的实践逻辑

基于以上问题,当前仍需学校、政府和红色文化基地三方主体共同发力,进一步将本土红色文化融入中学阶段的教育实践,增强青少年对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培育青少年历史主动精神,夯实历史自信。

学校要积极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课堂。要充分发挥政治课堂的主阵地作用,通过对本土红色文化的案例介绍,加之运用数字化技术,在班级开展课题探究活动、情境剧等,引导学生认清以所谓的反思歪曲历史事实、用细枝末节否定整体大局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是属于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逻辑。学校还可以开发以红色文化为主体的校本课程作为思政课堂的有益补充,汇编河北红色文化资源中的遗址、理论、人物、精神等内容,作为校本课程教材。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引领,坚持用唯物史观看待社会发展的历程,坚持真理,不仅要澄清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还要辩证看待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曲折,以更好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其次要采取新颖的课堂模式,不要局限于以教师讲授、学生探究的主流授课方式,多采取如主题月、情景剧、“小小讲解员”等形式,让学生把政治课本上静止的文字转变为生动的故事,帮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最后在选择课堂教学素材时要结合当地实际,借助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特有的亲和性,让学生在体验和趣味中学习革命精神,夯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自信。例如石家庄地区的学校,可以选择到西柏坡重走“进京赶考”路,从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中,重温红色革命历史;可以走进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感悟革命烈士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的英勇精神,继承先辈传统,汲取奋进力量。

政府要积极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活动,做好政策支持工作。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并定期举办“红色文化入校园活动”,如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河北省教育厅、共青团河北省委联合主办“红色讲解员进校园活动”,由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烈士后代、党史专家和青年代表组成的宣讲团与石家庄市中小学生面对面沟通互动,生动讲述了革命先辈们的感人故事。另一方面,要利用城市优势,通过地方电视台、报刊、有影响力的公众号以专题专栏的形式增加当地红色文化宣传。同时,要积极投资建设开发红色文化基地,如推动经典景区完善优化;加快推动西柏坡、八路军129师纪念馆、冉庄地道战旧址、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旧址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提档升级,全面提升景区核心吸引力和带动力,培育一批红色旅游龙头景区。

红色教育基地要充分整合红色教育、文艺文化、文明实践等多方资源,在广泛开展主题宣讲活动的同时,为广大青少年量身定制“宣讲套餐”。采取祭革命先烈、唱革命歌曲、听革命故事、参观革命遗迹等形式,把宣讲搬到红色教育基地里来,打造“红色实景课堂”。如保定市清苑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组建了专门的红色文化宣传队,通过快板、民谣、情景剧、舞蹈等多种形式走入该区校园,让学生们更加形象地了解冉庄抗战历史,传承家乡的革命精神,担当时代使命。多措并举,充分发挥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让青少年了解先辈英烈们的拼搏与担当,用革命历史增志气、添骨气,固底气。

总之,青少年的历史自信是建立在对党的百年奋斗伟大征程基础之上的,“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只有对过往历史进程深入了解,对现今社会发展状况全面认识,才能有历史自信的底气。而本土红色文化正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对青少年增强历史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有着重要的意义。对青少年讲革命故事、说革命人物,用红色文化连成中国人民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革命历史进入青少年一代心中,让革命历史知识变为政治认同,由史实文字变为情感寄托,最终以行动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进。

参考文献:

[1]田   珊.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及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7).

[2]张有武.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实现维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06).

[3]曹椿寓,王纪鹏.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08).

[4]王丽媛,杨   昕,张彦琼.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三重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09).

[5]张旭坤,陈   刚,张泰城.新世纪以来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综述[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2,(02).

[6]孙乐强.从唯物史观到大历史观:历史自信的理论与实践逻辑[J].南京社会科学,2022,(11).

[7]刘   芳,陈信铖.新时代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意义和实践路径探析[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2022,(09).

[8]林文俊,陈一收.培塑新时代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意蕴、原则与方法[J].理论导刊,2022,(0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