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劳动意识与劳动素养培育策略探究

作者: 宋旭涛 陈晓辉 李静

摘   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劳动教育。为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教师则应先给予幼儿引导,通过开展面工坊活动置入传统文化教育、回归日常生活、培养创新能力这几方面阐述对幼儿劳动意识与劳动素养的培育策略。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能够为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并使他们具备力所能及的劳动技能,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劳动意识;劳动素养;面工坊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30-0022-03

当今社会经济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在高科技的加持之下,大量科技产品相继出现,加之部分家长对孩子多加宠爱,这些因素剥夺了幼儿的劳动机会。在此生活条件下,很多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劳动意识淡薄,且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的最初阶段,他们虽然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自我意识,但心智尚未成熟。对此,幼儿园应在教育中重视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素养。本文结合幼儿园的面工坊,将幼儿劳动意识和劳动素养的培养以面工坊为载体,就此开展实践活动,给予幼儿正确引导,使其深化劳动意识。

一、基于面工坊实践活动幼儿劳动意识培育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

不同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让幼儿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同时感受到劳动的意义,进而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在当前的幼儿劳动教育中,虽然也有对幼儿劳动品质进行培养,不过多以游戏为渠道进行,成效有限。面工坊是幼儿园为锻炼幼儿能力新增的功能区域,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在参与面工坊活动的过程中,将会和其它小朋友携手合作。同时,想要完成活动目标需要坚持不懈,这对于培养幼儿的毅力大有帮助。

(二)劳动教育能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劳动本身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活动,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适量、适度参与劳动教育,对其成长将起到良好效果。通过幼儿园开展的实践活动,幼儿不但能增强自身体质,也可促进身体发育,以此促进其他方面的协调发展,如语言能力、协调能力等。从实际教育来看,部分幼儿园对于幼儿智育更为注重,由此忽视了劳动教育,这对幼儿成长极为不利。幼儿园借助面工坊区域,开展相关活动,可促使幼儿在参与过程中增强动手体验,懂得劳动的不易,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面工坊实践活动的幼儿劳动意识与劳动素养培育策略

(一)植入传统文化,开展劳动教育

面工坊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毋庸置疑是以面食为主。在我国的传统饮食中,很多饮食都有着浓郁的东方色彩,教师可以利用面工坊,融入传统文化,设定相应的活动主题,使幼儿参与其中,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每逢冬至,我国北方便有吃饺子的风俗习惯。教师可组织幼儿开展包饺子活动,由于幼儿年龄尚小,且部分环节无法完成,所以活动以教授幼儿擀面皮、包饺子技巧为主。教师将幼儿分为若干个小组,各小组进行分工,分别负责擀面皮、包饺子,其余环节由教师辅助。幼儿在整个过程中,可掌握捏、压、切等面食的基本技法,在节日中感受我国传统美食的魅力。同时,幼儿通过此活动,也更加理解父母做饭的辛劳,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由此更加体谅父母,从而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素养。

(二)回归幼儿日常,赋予生活气息

幼儿园是幼儿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从教育形式方面应该秉承与时俱进的理念,在教育中加以创新。教师要丰富劳动资源,以此满足幼儿劳动教育的需求。《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中提到幼儿教育应该丰富户外游戏与体育活动,以此增强幼儿的适应能力。教师应该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结合现有资源,开展有趣的实践活动,充分体现面工坊的价值,并赋予学习乐趣。

为能够有效深化幼儿的劳动意识,使其掌握劳动技能,幼儿园可以在节日来临之际,开展“快乐食光”的自制美食活动。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尊重,可以和幼儿共同预设美食方案,并制作活动宣传板。让幼儿扮演小厨师,在共同开启食光之旅,以此唤醒幼儿的劳动热情。制作过程中,幼儿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劳动,比如洗菜、揉面或制作摆盘等。制作工序完成之后,幼儿共同收拾面工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完成劳动任务。各班可以选出制作最为精美的代表作品,和其他班级分享。活动结束之后,教师针对实践中的不足进行总结,对不足及时提出改善方案,在培养幼儿劳动素养的同时,也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借助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想要让幼儿积极参与到劳动中,就需要使其从中不断获取成功体验。陶行知教育理念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具有创造力。此观念肯定了幼儿的创造性,而创造性的过程又是以劳动为基础。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鼓励幼儿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进行创新,以此发挥幼儿的劳动潜力。在幼儿完成创作活动之后,教师也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幼儿可以将自己的创作成果展现出来,这样幼儿就可以获得劳动的成就感,从而让他们一直保持着参加劳动的热情。

例如,教师可组织“我是面食小小王”活动竞赛。经过前期教师的引导和教授,大部分幼儿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面工坊制作工艺技能。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可让幼儿提前搜集有关面食工艺的成品,了解幼儿的兴趣。活动开始之后,教师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幼儿呈现不同的工艺成品,比如玫瑰花馒头、寿桃包等,以此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之后,教师给幼儿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其按照自己的想法,自行创作面食工艺作品。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会发现有的幼儿捏了小狗,有的则是创作了小兔子,甚至还有很多其它让人惊喜的创作。幼儿制作完成后,教师搭建展示平台,用于展示幼儿的制作成果,同时让幼儿分享彼此的创作灵感,使其更有成就感,既培养了劳动素养,也使其更具创新力。

综上所述,以面工坊特殊的活动为载体,对幼儿劳动意识和劳动素养的培养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在教学中给予幼儿积极引导,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幼儿通过观察、模仿、想象,可以感受到我国饮食的魅力,使学培育生掌握相关技巧。总体来说,面工坊实践活动,有利于养幼儿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娟芸.以“劳动”之美谱写童心:论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J].新课程,2021(42):20.

[2]张晓燕.幼儿园劳动教育对促进幼儿个性品质发展的研究[J].天津教育,2021(34):179~180.

[3]徐   东,程轻霞,彭   晶.具身认知理论下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的建构[J].教师教育论坛,2021,34(12):66~69.

【责任编辑 刘梦薇】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以劳动工坊建设为载体的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04359)研究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