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评价方法 塑造健康人格
作者: 王天宝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进入到核心素养要求的阶段,学校对学生的发展也应该从对掌握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关注发展到对学科素养的关注,而对素养的关注就要求教师更精细的指导学生。通过评价公式的研究和实践,教师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发展情况,寻找学生进步的方面并进行表扬,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通过对可量化的进步或亮点的表扬,起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量化评价;学业水平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30-0026-03
习近平总书记说:“教育,无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关注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这个不行。”诚如总书记所言,学生的考试分数一直是教学中绕不开的话题,也是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的焦点。人们通常是直接拿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的标准,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这个做法曾经在激励学生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把对分数的关注转移到对学生人格的发展上。一个健康的人格,离不开对自己的正确认知,而要形成正确的认知,就要学会对自己进行纵向评价。
一、评价改革的需要
过去,学校直接用学生的某次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某阶段学习状态的阶段性评价依据,但是这个评价方法实际是让学生去和别人进行横向比较,这就对学生在心理上构成了心理暗示,可以说这是一种终结评价,至少是阶段性终结评价。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评比的缺点会逐渐放大。不同时期学生的基础、兴趣、能力和发展状态是不一样的,这些个性化特点决定了不能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横向对比。当学生总是在横向评比时受到负面影响和打击,就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一个人总是在压抑或挫败感中很难形成健康的人格。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也存在这种横向比较的思维习惯,其消极作用很大,由于掺入了本人不可控的外界因素,从而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焦虑,严重影响着心理健康。实际上大部分学生都是追求进步的,但这个进步应该是建立在对自己的认知上,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树立学习目标。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和“昨天的自己”进行纵向比较的思维习惯,而不是和“今天的别人”进行横向比较。这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动态发展中发现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扫除发展的障碍,让他们逐渐形成对自己的纵向比较和认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评价改革的探索
基于此,笔者对考试成绩的运用进行了一些修改,试列公式如下。假设A代表本次考试的成绩,Ca代表本次本学科考试的试卷难度,B代表上次考试的成绩,Cb代表上次本学科考试的试卷难度,我们可以用(A/Ca)/(B/Cb)来看学生在这两次考试之间的发展情况,也就是说拿考试的平均成绩做参考值对学生进行动态观察。比如,某次考试该学生考了80分,试卷的平均分是60,而上次考了90分,但平均分是70,那他的发展分是(80/60)/(90/70),1.33/1.28,约为1.04左右,然后我们通过这个数值的波动来看学生的发展情况,具体分析其原因,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比如前面这个案例,表面看该学生这次考试是80分,比上次考试的90分降了10分,但是结合两次考试的试卷难度衡量,会发现该学生其实是进步了,避免了单纯从分数上去判断学生学习进退的问题,把以前对学生成绩高低的简单判断性评价变为对学生进步大小的激励性评价。虽然我们不能过分关注分数,但是仍然可以结合分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只不过在对分数的运用上进行了升级处理,不是直接用分数衡量学生的学习,而是通过对发展分值的动态分析去认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用这个办法帮助学生关注自己的发展,养成纵向比较的思维习惯,进而通过自我监督和修正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在这个公式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个问题是起始值的确定。这个通常以单学科第一次考试为起点进行参考,然后结合第二次考试结果来进行观察学生的发展情况,也可以结合入学时的招录成绩参考总录取分数的平均分进行观察。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对这个发展分值的动态认知。比如,甲学生的起始发展分值是1.01,乙学生的发展分值是0.98,那他们各自的观察原点就是1.01和0.98,而不是横向归零去观察。也就是说对于甲学生,下次的发展分值是1.0时就代表他的学习状态在下降,而乙学生如果是0.99,那就代表他在进步。这不是对学生进行横向对比,而是要杜绝直接对标甲乙的具体分数,只针对特定学生进行纵向动态认识。对教师而言,衡量自己的教学情况时,不同学生在整体坐标系里有不同的起点和发展曲线,但是对学生个体,只需要让他知道自己的发展曲线即可,让他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而不是在学生群体间进行横向对比,也就不存在由横向对比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另外,教师对发展数据进行分析的目的是去观察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是用这个数据去横向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这个发展分值的主要作用是让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进行个性化的量化评价。同样道理,学校管理层也可以通过这个教学数据去观察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进行量化考评,而不是用来对教师个体和群体进行横向评比。
第二个问题是对平均分的认识。用平均分的意图是拉齐使用不同试卷考查时的难度,回避由于试卷难度不同而带来的不可测量性。比如小升初时的平均分可以是语数外三科的总成绩,也可以是单科成绩,虽然小学阶段学习内容和试卷难度都和初中阶段不同,但是学生在班级群体中的相对状态是可参考的,也就可以拿来做为衡量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状态的参考数据,不一定必须对应到初中阶段的各学科。另外,由于教学时会出现内容不同,学习难度不同等各种因素,因此对衡量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不构成阻碍。
三、评价公式的意义
这个公式在单科教学中如果考试频率适当,就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也可以在多学科状态下发现学生综合学习的情况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或教学管理上的问题,而且避免了过去单纯对高分学生的关注,也让教师能及时发现低分学生的进步和变化,从而可以对不同学生进行可量化的、有数据支持的表扬和鼓励。比如,可以在学生的学习档案中以柱状图或折线图形式直观的告知学生他的学习状态。这些都对学生、教师和学校各层面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积极意义。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考试成绩还是很重要的,因为教师要避免在对教学情况进行比较观察时把成绩放在前面,高分考生反而在评测中落后的不合理结果,进而导致评析时的偏差。这个评价方法甚至可以用在终结性考试中,在选拔性考试后的录取中增添这个参数,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选拔学生。
随着课程改革进入到核心素养要求的阶段,我们对学生的发展也应该从对掌握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关注发展到对学科素养的关注,而对素养的关注就要求教师更精细的指导学生。通过上面的公式,教师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发展情况,寻找出学生进步的一面来进行表扬,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通过对可量化的进步或亮点的表扬起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这个评价方法重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评价,把对成绩的认知从终结性评价变为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帮助学校发现管理中的问题,以获取学生纵向发展的情况,并对其进行积极指导为主,而不是对学生进行横向攀比式评价,通过这个公式和参数把学生横向评比时的学习压力变成他对自己纵向发展的学习动力。同时这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一是提醒学生考试不应该是学习的终点和生活的目标,只是自己学习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二是不要拿自己去和别人进行横向比较,要对自己进行纵向肯定,认识到自己的进步,进而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
当然,学生学业水平发展量化评价公式可能还不够完善,只是意图把对分数的简单固化认知转变到通过对分数的动态分析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上,期待各位专家和教师对此进行批评指正和完善。
【责任编辑 刘梦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