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教育学数字化跨学科课程的模式探索

作者: 张敬威

[摘 要]在新文科背景下,PPEE模式(Philosophy-Politics-Economics-Education)为本科教育学数字化跨学科课程的构建提供了创新路径。该模式的内涵包括四学科的知识协同和数字化融合,旨在突破传统学科界限,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与跨学科视角的复合型新文科人才。基于PPEE模式,教育学的数字化跨学科课程构建包括自主学习模块、跨学科思维训练模块和主题式项目模块,以项目化学习为依托,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的新文科人才。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跨学科资源共享和师生、生生跨时空互动,以此有效克服传统教育学授课结构单一的局限性。依托数据驱动的反馈机制,构建多元评价模式,保障课程迭代优化,使教学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基于此,PPEE模式能够为新文科背景下的教育学课程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持,有助于培养适应新文科发展的跨学科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PPEE模式;教育学;跨学科;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5)02-0115-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5.02.016

在全球化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文科教育在单学科知识传授和培养目标上逐渐显现出适应性不足的问题。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我国于2018年提出发展“新文科”,旨在通过跨学科整合和数字化创新推动文科教育的深度变革。PPEE模式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并有望成为跨学科课程创新的有效路径。该模式是以哲学(Philosophy)、政治学(Politics)、经济学(Economics)和教育学(Education)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旨在应对复杂的社会挑战,培养兼具批判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内在逻辑不仅包含了多学科的知识整合,还能够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跨时空的互动教学。

一、新文科背景下PPEE模式的内涵与价值

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传统文科教育面临着跨学科融合和数字化转型的紧迫需求。教育学作为文科的重要领域,需整合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以满足社会对跨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传统文科教育因其封闭的学科体系、单一的研究范式和以定性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数据化、技术化的现代教育需求,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跨学科整合成为可能。在此背景下,PPEE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将教育学与其他学科进行系统性融合,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和教学互动,赋予学生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一转型不仅是学术上的革新,更是社会对跨学科人才的现实需求,为新文科背景下的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新文科背景下教育学对跨学科人才的需求

2020年,教育部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并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遵循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1]。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其核心在于重新审视和改造传统文科,以适应现代社会对跨学科、跨界型人才的需求,使文科教育不再是传统学科的独立发展,而是与科技、社会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学科体系。传统文科在学科体系、研究范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术话语体系等方面面临诸多局限。首先,传统文科的学科体系较为封闭,其知识边界清晰,强调学科内部逻辑和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发展。然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封闭性难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术研究中的单一学科视角难以应对当前复杂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对于需要整合多学科知识和实践的教育学领域而言,传统文科的学科体系已显得滞后。因此,新文科建设呼吁通过跨学科的整合打破传统文科的边界,推动文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其次,研究范式的局限性也制约了传统文科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在传统范式下,文科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强调在研究中运用文本分析、历史考证等方法。这些方法在学术研究中固然重要,但在应对数据化、技术化的现代教育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文科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学作为新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传统学术素养,还要让学生具备数字化、信息化和跨学科的视野与技能,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只是为文科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更是改变了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再次,新文科建设提出要构建数字化课程,以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这一数字化转型使得文科教育者能够在教学中利用智能技术和数据资源进行课程设计,推动了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教育学数字化课程的构建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更有助于学生发展跨学科的创新思维,提升其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竞争力和适应力。在这一背景下,教育学需要重新定义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培养目标,将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知识和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最后,新文科建设要求以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作为目标。传统文科学术话语体系多借鉴西方理论与方法,缺乏对中国本土化需求和现实问题的关注。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影响下,中国文科教育需找到自身独特的文化视角,构建具备本土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学术话语体系。因而教育学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也需在话语体系上注入更多中国元素,使其在全球教育体系中展现出中国特色。特别是在教育学领域,培养具有“中国学派”特质的跨学科人才,能使其在国际教育交流中具备竞争力,并在本土教育实践中具备适应性。因此,新文科背景下的教育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是要利用“数智”科技推动文科教育的数字化和创新发展,使文科教育适应现代科技与跨学科融合的趋势。教育学不仅是一个学科领域,更是对教育者未来发展的核心支撑。在当前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实现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培养能够理解并驾驭跨学科知识、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者已成为教育学的主要使命。这些跨学科人才不仅要在专业上具备跨界思维,还要通过数字技术的赋能,真正实现教育学对学生数字素养、创新能力和多维度思考能力的培养,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文科人才体系提供坚实的支持。

(二)PPEE模式的理论演进与内涵定义

1920年,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率先开设了由哲学、政治学、经济学3个学科共同构成的新型本科专业,即PPE专业(被称为Morden Greats)。PPE的设立使3个人文和社会科学类学科的知识、方法、理论、实践真正融为一体,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解决时代重大挑战、培养高素质领导型人才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2]。迄今为止,从牛津大学PPE专业毕业的学生包括4位英国国王、8位其他国家国王、6位英国首相等,堪称全世界人文科学类水平最高的专业,被全球大学争相效仿[3]。

文科人才培养的PPE模式具有充分的理论支持与实践经验,为PPEE模式下培养新文科的教育学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重要借鉴与成功案例。

在我国,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13所大学开设了PPEE专业,致力于综合性高素质文科人才的培养。PPE的本土化实践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格素质的人才为目标,以不同学科知识的“跨”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为核心,综合运用“以教师为中心”(ITTF)和“以学生为中心”(CCSF)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综合使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与综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实现了PPE模式的创造性转化与本土化实践。教育学作为新文科中的重要专业领域,其培养的人才具有比“两代师承”的重要特征[4],他们不仅是受教育者,也是未来的教育者。因此,教育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关系着本学科的发展,也影响着未来的人才培养质量与教育教学质量。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未来社会必将呈现综合化、多元化和不确定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能在数字化环境中应对社会生活挑战的复合型人才[5]。因此,教育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素质、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基于此,将教育学与PPE专业模式进行创新性融合,形成PPEE课程模式是培养新文科背景下教育学拔尖创新人才的革新之举,也是我国未来教育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教育者的必然要求。

基于对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教育者的需求,PPE模式应进一步演变为PPEE模式,即在原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的基础上融入教育学。这一拓展在理论上符合新文科建设的总体要求,即通过跨学科整合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PPEE模式的概念界定在于实现“哲—政—经—教”四学科的知识协同与理论融合,使教育学在这一模式中既担当知识传递的角色,又充当跨学科知识整合的核心学科。通过将教育学融入跨学科架构,PPEE模式能够更有效地提升文科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新文科背景下文科教育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PPEE模式的理论核心在于多学科知识整合的逻辑和结构安排。其逻辑框架涵盖哲学的批判性、政治学的社会洞察、经济学的理性分析,以及教育学的传授与反思功能,这些学科在PPEE模式中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PPEE模式的概念体系强调多学科的共生性与互补性,以应对复杂的社会和教育挑战。这种多维度的学科结构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并在教育学的引导下形成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这一模式不仅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系统性的知识支持,也为跨学科课程的理论构建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PPEE模式引领下教育学数字化跨学科课程建构的必要性与逻辑理据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传统教育学课程的单一学科结构已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教育需求与社会发展要求。PPEE模式作为一种跨学科教育框架,能够以其多学科融合的特性,推动教育学课程在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上的创新与拓展。PPEE模式下的数字化跨学科课程建设不仅使教育学具备更广阔的知识背景,还能够通过哲学的批判性分析、政治学的政策理解、经济学的资源分析和教育学的教学设计,提供多维度的知识视角和方法支持。这种跨学科结构有效应对了教育学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的单一学科视角局限,使得课程设计更加灵活、综合,且能适应不同学习情境的需求。在PPEE模式的支持下,教育学数字化跨学科课程的建构不仅是时代需求的体现,也是提升课程适应性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然选择。跨学科的逻辑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教育学的知识基础,还为课程设计提供了实践的指导思路,使其能够更加系统地实现知识的交互与融合。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应用,PPEE模式的课程建构更能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实时互动与反馈,并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传统教育学科课程面临的现实挑战与PPEE模式的应对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教育学面临着知识结构固化和学科视角单一的挑战,这一局限阻碍了教育学课程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步伐。随着跨学科教育需求的增加,PPEE模式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教育学这4大学科的核心概念融入教育学课程,PPEE模式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知识体系,拓展了教育学的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与传统教育学科课程相比,PPEE模式提供了更灵活、开放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分析复杂问题。这种模式不仅满足了现代教育对跨学科视角的需求,也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政策洞察和资源管理等综合能力奠定了基础,真正实现了教育学课程的创新和发展。PPEE模式通过其多学科的整合特性,有效地应对了教育学课程的封闭性和知识结构固化等问题。教育学长期以来依赖经典理论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课程内容较为固定,缺乏跨学科的视角,难以适应现代多样化的教育需求。PPEE模式的引入打破了这一固化局面,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引入到教育学之中,通过这种融合赋予教育学课程更丰富的学科支持。例如,哲学的逻辑推理和伦理分析为教育学带来了批判性思维,政治学的政策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为教育资源配置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多学科的融合,PPEE模式开辟了教育学课程的新思维空间,使教育学课程结构更具开放性和多样性。一是PPEE模式提供了丰富的学科资源和多维度的知识视角,使教育学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知识需求。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问题的日益复杂化,现代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学知识,还要求他们具备多学科的视野和应对多维问题的能力。PPEE模式通过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进行融合,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视角分析和理解教育中的复杂现象。例如,学生可以借助政治学中的公共政策分析,结合经济学的资源配置原理和哲学的伦理考量,深入探讨教育公平性的问题。PPEE模式的跨学科整合,为学生提供了应对复杂知识需求的多重工具,使他们不仅能理解教育学本身的理论,还能有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适应力和创新能力。二是PPEE模式的跨学科优势为教育学课程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新方向。教育学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这在当前数字化背景下尤为重要。PPEE模式中的哲学为学生带来了批判性思维,政治学提供了社会洞察力,经济学带来了逻辑分析能力,将这些能力整合在教育学课程中,有助于学生在数字化社会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讨论教育政策的伦理问题时,PPEE模式可以指导学生从哲学的道德角度进行反思,从政治学的政策制定过程进行审视,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角度分析政策的实际效果。PPEE模式通过多学科的协同,提升了教育学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为教育学数字化跨学科课程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