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风险•应对: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三维探赜
作者: 赖淑君 吴雨桐[摘 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着数字技术全过程全景式全方位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数字技术实现教学内容“全息律动”,促进教学模式“全员交互”,推动教学方法“全感操控”,完善教学评价“全程覆盖”,成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高质量建设的重要抓手。但是,数字技术赋能高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过载、算法越位、技术裹挟、数据失范等一系列风险与挑战。针对数字技术赋能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风险挑战,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模式、方法、评价设计,明确融合边界,把握融合尺度,回归人的培养,唤醒人文力量,最终推动数字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赋能。
[关键词]数字技术;思政课教学;风险审视;优化路径;三维探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5)02-0122-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5.02.017
2024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通过“推进教育数字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数字技术赋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改革的重点方向,“数字技术不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阶梯,还成为促成未来教育的演化趋势”[3]。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正深刻重塑着教育领域的未来,数字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必须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适应数字技术的变化发展、推动技术应用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不可否认,数字技术的日臻成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发展带来契机的同时,也衍生出不少风险与挑战。因此,如何全面把握数字化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的契机和危机,做到迎契机促发展、化危机为转机,无疑是一个亟须关注的重大时代课题。
一、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全新境遇
数字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支撑的数字技术正掀起一场辐射各领域的全景式革命。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数字赋能已成为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动力。数字技术与思政课传统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为革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带来了全新境遇。
(一)智能驱动,赋能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全息律动”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为王”是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前提,而构建思政课内容数字化范式是实现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依赖于教育部统一编纂的教材和教学课件,教学内容整体缺乏直观性、生动性、时代感。然而,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大模型等数字技术驱动下,个性化定制“学情画像”,精准研判“学习动态”,提前预设“学习轨迹”,教学内容在师生互动的“全息律动”中得以直观展现,传统的课堂时空限制得以突破。数字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具体化和精细化,为打造高质量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是智能呈现,提升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在原有统编教材的基础上,运用数据挖掘、算法采集、云端储存等丰富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纸质的经典著作、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以及博物馆等教育价值丰富的线下资源,生成数字化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形态从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实现静态教材与动态教材相融合、课堂“小教材”与课外“大教材”相结合,增强教学内容的渗透力、亲和力、影响力。二是智能推送,提升教学内容的系统化。新时代的大学生个性鲜明,崇尚个性,追求自我表现,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其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运用大数据分析、算法推荐等技术精准捕捉教育对象的兴趣点,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中的生动案例、网络资源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全息投影、高效分发,推动教学内容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促使教学内容以全景式、全时段、全过程的方式进入学生的视野,满足大学生群体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从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成效。三是数据驱动,提升教学内容的精细化。就教育数字化的大趋势而言,大数据可视化是其重要的呈现方式,对课程育人的赋能作用不可小觑,教师可以通过智能算法技术,从后台终端获取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特点、学习偏好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动态智能分析,对数据进行筛选,形成透视图,实现数据可视化。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科学地调整教学内容供给,实现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换。
(二)媒介交融,赋能思政课教学主体的“全员交互”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智能学习平台的推广普及,一定意义上大大降低了技术准入门槛,实现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全员上线。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学生主要扮演被动接受者的角色。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育人活动的场景显得有些单调、个性化育人设计稍有欠缺、精准育人目标的完成程度不尽如人意。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打破思政课传统教育模式,重构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4],转向多元迭代的交互模式,即教师和学生同为主客体,推动思政课教学从单一思政工作者主体转型至全员主体的全新布局。其一,从教育者角度出发。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发生显著变化,其职能不再仅限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进一步拓展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思政课教师运用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对受教育者的学习数据、行为习惯、兴趣偏好等进行精准分析,借助数字化平台和工具,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也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算力算法和智能识别等手段大规模、大体量地收集学生的行为倾向、兴趣爱好和习惯特征等进行数据追踪,并通过建构系列数据模型对学生进行大数据画像、精准分析和精准导流,动态调整教学内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帮助,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其二,从受教育者角度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5]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与全员主体交互作用的转型变革,数字技术的灵活性、精确性、开放性,有效促进从传统的“大众化”“被动灌输”的教学模式转向新型的“个性化”“主动选择”的教学模式,并且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尊重,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受教育者不仅可以在移动设备上自由选择甚至定制个性化学习内容,而且可以通过点赞、评论、转载、分享等在线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成果,这种数字化学习场景和新颖的学习方式,能够极大地增强受教育者的体验感、获得感。
(三)拓宽场域,赋能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全感操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6]。数字技术赋能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实现了个性化、精准化、多元化的转型变革。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多为讲解、讲演、讲述,并辅以幻灯片演示、板书等方式,教学手段整体呈现出呆板单一、缺乏生动的视听体验。数字时代,通过混合现实、虚拟仿真、无线传感等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思政课教学的时空限制,促使理论讲授和幻灯片演示、情景体验、模型构建等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创新了教学场景,拓宽了场域,提升了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体验感、获得感、认同感。其一,数字操控推动教学方法创新,提升教学的体验感。根据“流量一代”的学生知识获取特点和学习习惯,通过混合现实、虚拟仿真、无线传感等技术创设数字化教学场景,变单向灌输为人机交互参与,促使教材中的理论“活”起来、人物“动”起来、事件“立”起来,为思政课教学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参与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比如,在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时,引用敦煌艺术体现文化交流作用这一案例,运用全息影像技术,动态、直观地呈现敦煌艺术的底蕴,从而使学生在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互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意蕴。其二,媒介交融丰富教学方法类型,增强课程学习的获得感。教师可以通过数字教育平台的后台反馈数据,准确了解学生学习进展和学习偏好,注重结合数字技术增强思政课课堂活力,进行深度媒介交融。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与理论讲授、情景体验、模型构建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课堂翻转”,开展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式教学,促使学生从“被动灌”向“主动思”角色转换,在教学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为学生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提升其对课程学习的获得感,从而推动思政课教学方式现代化转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其三,仿真技术优化教学方法体验,强化思政课教学的认同感。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赋能教学平台,通过佩戴VR眼镜,得以身临其境地进入仿真的历史情境之中,展现中国对外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国际援助,对内全面建成小康、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等突出事迹,让学生亲历中国历史成就和变革,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感受巨大变化,深入了解中国在国际上的作用,从而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理性认同。
(四)数据治理,赋能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全面覆盖”
通过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观评价、经验评价和单一评价的局限性,使评价过程可感可测。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要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7]。传统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存在方式单一、忽视过程以及指标单一等问题。借助数字技术赋能教、学、管、评全过程,多元化、动态化、可视化的数字教学评价体系得以建立,为教学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其一,智能感知技术赋能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评价方式多以考试成绩、出勤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为主要依据,这种方式很难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和空间上的狭隘性,这就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难以满足科学决策的需要。数字技术可以通过全域地呈现师生知情意行的“全景图谱”,立体多维地呈现师生思想行为的“精准画像”,便于教育者从整体上把握受教育者的学习特点。其二,算法动态技术赋能教学评价结果的动态化。传统思政课的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致使“人本”评价的价值初衷偏向“绩本”评价。运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数字技术,采集学生网络学习数据,导入动态算法模型,实现多空间、全过程、多模态的教学评价转向,有效解决了以往考核评价泛化、形式化等问题。运用数字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变革创新,从而构建集“价值判断”“数值感知”“人机协同”的动态化综合评价体系。其三,数据分析技术赋能教学评价内容的可视化。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历来侧重于衡量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然而,这种评价方式在评估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重要方面的发展。通过分布式文件系统、关系数据库、云存储等方式对学生在数字化平台的学习轨迹、状态以数据形式进行储存,研判学生的价值倾向、学习掌握程度、情感诉求并进行数据可视化呈现。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深度融合,能够推动思政课教学朝着更为科学、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实现对技术创新的价值研判,不断追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提升。
二、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风险透视
数字技术利用技术工具搭建数字化教育平台,聚集了海量的数字教学素材和资源,为思政课教学注入了形象化、生动化和趣味化的元素,进一步促进思政课建设。不容忽视的是,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带来技术红利的同时,也潜藏着信息过载、算法越位、技术裹挟、数据至上等一系列风险与挑战,亟待在实践中加以把握和调整。
(一)信息过载导致关注分化与认知负荷
在数字时代,信息的传输与接收打破了时空限制,海量信息数据通过争夺公众关注完成特定意义图式,为公众获取信息提供了一定便利,但也使公众稀缺的注意力资源被信息洪流所淹没。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数字化转型为教育对象提供了嵌入式、泛在化的海量教学资源和知识服务,在智能推送系统下导致“信息过载”的潜在风险,即指教育对象在有限的时间和注意力内,面对信息泛滥时产生困扰和压力。一方面,数字化教学平台“过度分发”信息,导致教育对象的关注分化。特雷博·舍尔茨(Trebor Scholz)指出:“对互联网的关注以及随之而来的时间消耗和上瘾问题,可能会分散我们对这个时代最重要问题的注意力。”[8]数字化教学平台的课程资讯、信息订阅、邮件信息通过智能系统过度分化导致教育对象信息注意力被分裂和稀释,教育对象在海量的课程教学内容信息中难以筛选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可能导致教育对象的学习效率下降,同时也增加了教育对象的压力和知识焦虑。另一方面,数字化教学平台的“过量推送”,引发教育对象的认知负荷。过多的信息不仅会导致关注力、注意力的分散,还会增加受教育者的认知负荷、降低受教育者的信息敏感度。尽管大脑可以用数以亿计的神经连接来储存人一生的知识,但能在意识中短期储存的事物数量却是有限的,当认知所需要消耗的资源超过了记忆空间容量时,会出现认知负荷的情况。基于此,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但过量地推送,人们将很难调取、沟通和处理新的信息,从而增加选择出错的可能性,使教学核心思想的价值真谛被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