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教学新径 承文化精魂
作者: 赵晓燕笔者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在公开课上往往忽视了文言文“言”的教学,而是一味地拓展文化意蕴,这和日常教学中的重“言”轻“文”做法形成两个极端,加重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惧怕程度。而要提振文言文教学,必须在课标背景下守正创新,坚持“言文并重”,追求文言文教学的“实”与“活”,打通学生与古人的时空对话,还文言文教学以正确的样态。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以文化人,这是语文课程承载学科育人的要义。文言文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立德树人的特殊使命,在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足见对课标“文化自信”这一素养的呼应。近年来,各级教学比赛也多青睐文言文,似乎想以此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底蕴的提升,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笔者常常思考:学生为什么惧怕学文言文?课标要求的文言文教学理念为什么很难落地课堂?公开课的“重文轻言”和日常教学的“重言轻文”应怎样调适?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怎样实施?本着这些思考,笔者拟从以下方面对如何摆脱文言文教学困境进行探索。
一、立足学情,破“重文轻言”
在对碑林区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调查中发现,很多语文教师普遍存在这样一个困惑:文言文教学的具体内容究竟如何把握?大多数教师不知该如何处理言文比重的问题,“重言轻文”“重文轻言”“言文割裂”现象普遍存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言”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把教学目标落在逐字逐句地翻译识记上,生怕学生不会翻译,文本内涵挖掘不深,缺乏必要的广度、深度,张力不足,窄化了教学目标。相反,在公开课上,教师普遍为了短时间内的大容量,回避了文言知识教学,言语品析不足,教学环节设置繁多,教学重点落在人文主题的探究上。同时借助大量资料的引用,过度深挖主题,缺少节制性地拓展,对文本需要探究的问题,却轻描淡写地应付了事,导致学生的学习变得艰深与枯燥。以上这些情况都背离了文言文教学的应有之态,加重了学生厌学文言文的状况。但教师之间却互相效仿,一错再错。
一位教师在《湖心亭看雪》的公开课讲授伊始,先让学生朗读文章,然后就由题目中的“看雪”直接进入文中雪景语句的品析,继而到“痴”字的内涵解读,全然不顾学生对字词对文意有无不解之处。这样由教师自己想当然地发挥,看似不走寻常路,却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没有了知识的识记和积累,教学也就失去内在的逻辑性,整堂课虽然有品读有拓展,但对初中生来说却是华而不实的。文中“崇祯五年”中的“崇祯”之称,“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大”“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等关键字,是文章“炼字炼句处”,很值得推敲品析,这些是打开作者内心世界“痴”情与“孤独”的钥匙。夯实文言字词的理解与积累,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奠基,这是 “言文并重”“言文共生”的文言文教学之必备。
一位教师在《记承天寺夜游》的公开课讲授中,想着力创新,所以在朗读全文、概括所叙之事后便进入了赏析写景句、解析“闲人”之意的教学环节,同时拓展大量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闲”的多重意蕴,舍去了词句学习,减少了必要的言语体悟,使“闲人”之意成了教学重点。而语言在具体语境下所承载的丰富情感内容,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教师往往因为喜欢苏轼那特殊境遇下的复杂心绪就借题发挥,这样的课堂难免会远离初中学生的学习实际,不利于学生文言语感的培养,同时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以上两个公开课案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陈陈相因,教师互相效仿,使教学发生错位,错把重“文”轻“言”当作教学创新。张必琨先生说过,文言文教学不要追求系统性,而是要以熟悉文言文语言特点、适当积累为基本指向,以诵读为主要方法,以形成语感、把握实词为重点。教学中要在讲解清楚文意的基础上带领学生领会文言之美,了解古人的胸襟和智慧。对初中学生来说,积累字词、构建语感、感悟文本是学习之本,夯实文言学习基础,教师却在其他较难建构的文化现象方面用去了更多的时间。这种脱离学生认知实际的教学局面,需要我们用心去改变。
二、明教学之本,“立”言文并重
那么,文言文教学应该“立”什么?怎样“立”?语文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重视古代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语文课标是语文教学的依据,是纲领性文件,把语文课标的要求细化到语文课堂,追求文言文教学的“实”与“活”,打通学生与古人的时空对话,是文言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一)关注文本特质,选择适切内容
“立”首先在于文言文教学到底教什么?
王荣生教授提出文言文教学要“关注文本的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要引导学生有“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体悟学习。因此,教师要打破文言文教学固有的思维,着重于学生长远的阅读素养发展,“言文并重”,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老师的高效引导结合起来,以文育人,以智启人,这才是教师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学科思维。
再看《记承天寺夜游》这篇经典小品文,不足一百字,却囊括了叙事、写景、抒情三种表达方式,叙事语言简洁,耐人寻味;写景短短一句,创造了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抒情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这篇文章之所以成为经典,以上三者缺一不可,教学的重点可以在前两点的基础上“披文入情”。“文”即字词、句式、写法等外显的形式,抓住炼字炼句处,由外而内,由浅入深,一步步走进诗人情感世界。意蕴丰富的重点字词如“欣然、念、遂、亦、盖、但”等,需要教师带着学生诵读讨论,反复揣摩,细细品味,借助语言构成的文本情境,想象承天寺月夜里苏轼漫步的情境与情绪,这是文言教学必有的步骤,而品析“闲人”应适可而止。
文言文教学应视文本的难易程度确定“言”和“文”所占比重,相对于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言文并重”更应受到足够重视,公开课是一种教学示范,不是给别人看热闹,应以学生文言文知识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文化的理解为教学重点。黄厚江老师认为:“基于文本理解,立足学生需要,是文言文教学内容选择的两个基本原则。”语文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要注重积累和梳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内容。因此,不论是日常教学还是公开课,“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把握好“火候”很重要。
(二)打破翻译桎梏,立足整体理解
到底应怎样对待文言文的翻译语文课标有明确指导,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为学习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翻译主动权应还给学生。另外,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是为加深对文本理解的一个步骤,而不是终极目的。不宜过分追求“字字落实”,更不宜过度关注词性、句式等文言语法内容。学界也普遍认为,对重要字词能解析即可,不必整句整段翻译。教学中需要翻译的地方,往往是有文言特殊句法的语句 ,比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用了互文的写法,“何陋之有”是倒装句,需要讲解点拨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意。再如写景的小品文,把翻译变为想象改写,比翻译成白话文更接近写景文优美的特质,而有些语句翻译了反而会失去原文的意蕴。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翻译成白话就失了原文的情致。
(三)创设真实情境,巧设学习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教师应把激趣放在首位,要尽力营造学生乐于互动的学习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解读文本,挖掘教材中的丰富意蕴,设计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语文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搭台子、支架子,拉近文言文和学生的距离。基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经验,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也能妙趣横生。
一位教师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设计了“张岱夜游湖心亭”这一情境,通过一系列任务驱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能力。先是“出行攻略——别样视角”,通过梳理“出行时间”“游览地点”等要素,指向了解张岱是怎样的一位“驴友”;接着“旅行分享——别样风景”,指向品读本文写景的清奇、方法的独特;最后“旅行分享——别样奇遇”,指向对“痴”意蕴的深刻理解,丰富了学生对作者人生旨趣的了解。教师以“旅行”这个学生熟悉又喜欢的生活情境巧妙地统领了教学内容,然后通过生活化活动,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使学生积极融入自己创设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强,课堂学习氛围热烈,学生参与意识强。
王君老师在教学《狼》一课时,让学生提前画好屠户和狼对峙的图画,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读课文,之后再去观察这幅图画是否符合文意,“以文检图”,学生跃跃欲试,生成丰富。下面是师生互动的部分节选。
生:狼的眼睛画得不对,图画上是睁开的,应该是闭上的才对。“目似瞑”,瞑的意思是“闭眼”。
师:真仔细!我们常说死不——
生:瞑目。
生:狼的神态画得也不对。图画中狼的神态太凶恶了,原文中说“意暇甚”,“暇”应该是悠闲的意思。
师:文中的“暇”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空闲。
师:还有哪些词语中的“暇”字有“空闲”的意思?
生:应接不暇。
生:目不暇接。
生:白玉无瑕。
王老师在黑板上纠正对比“瑕”和“暇”的不同。
生:刀的位置也不对,刀不应该劈在狼的脖子上,应该是劈在狼的头上。文中说是“以刀劈狼首”,“首”的意思是头。
师:和“首”有关的成语很多吧?我们说走路的时候要——
生:昂首挺胸。
师:还有哪些带有“首”字的成语?
生:不堪回首、俯首帖耳、首尾呼应……
就这样,在王老师精巧活动的驱动下,学生兴味盎然地寻找图画和文本所叙之间的异同,通过认真阅读后能够多层次解读文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轻松理解了重点词语的含义,避免了死记硬背。同时,王老师还注意关联一些成语来强化学生的理解,或是通过不同语境中同词不同义的比较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十分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的文言文“言”的学习变得巧而活。
由此可见,打破惯有的教学思维,重构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设计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学生乐学的样态就会出现在文言文课堂上。
三、挖精神内涵,树文化自信
语文课标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自信”放在了首位,立足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的素养。而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以及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中国人怎么看待世界、怎么看待生命,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有着甚为丰富的资源,阐述得也很系统。感悟和理解古代文人在当时的人生选择,理解他们的精神气度,以古为镜,形成健康的生活意识是学生当下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
《曹刿论战》中的“取信于民”,《岳阳楼记》中的“忧国忧民”,《醉翁亭记》中的“与民同乐”、《陋室铭》中的“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以及杜甫的忧国忧民、白居易的济世情怀、岳飞的民族气概等都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精神气脉,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感悟和理解文本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热爱、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浸润心田。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最大效应,可以指导学生以古观今,努力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例如,教师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内容的解读理解杜甫忧国忧民,把满腔热情投向百姓的情怀,对比之下,今天的我们又该怎样关注弱势群体和担当时代大任呢?以这类问题引导学生走向精神的自省和人格的善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照亮前行的道路。
四、重关联整合,促深度学习
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的同时,深化学生的理解。初中文言文篇幅不长,教学整合实操性强。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杜甫的《登岳阳楼》地点相同,主题却不同,教师便可以“探究二人的精神追求或人生态度”为人文主题进行比较阅读;同时还可以将杜甫的《望岳》《春望》《登岳阳楼》进行整合,这是诗人不同时期家国情怀的抒发,关联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诗人人生经历和精神发展的了解,而认知的结构化,复杂问题的解决,更符合学生能力提升要求,它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可以说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新样态。
总之,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不避重就轻,不我行我素,秉持语文课程标准,走出教学定势,守正创新,有“破”有“立”,解决学生怕学文言文的问题,发挥文言文教学应有的育人价值,融通古今,古为今用,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为学生的成长打好生命底色。
作者单位 陕西省碑林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