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果索因 以文化境
作者: 桂刚史料实证素养是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之一。它不仅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拓展历史视野,还能培育学生的求真品质、涵养人文情怀,并增强他们的使命意识。本文旨在探讨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现途径与价值,提出“执果索因,以文化境”的教学思路,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一、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性
史料实证素养的核心在于通过史料的搜集、分析和解读,还原历史真相,形成客观的历史认知。它不仅是历史学习的基础,还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还能促进他们形成严密谨慎的思维品质,进而推动历史知识向学科思维的转化。
二、执果索因:从史实的准确性出发
“执果索因”是指面对历史结论或规律性认识,通过史料进行印证,以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史实的准确性出发,引导学生查阅、分析史料,验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例如,在《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一课中,教师可以补充具体的历史时间线和相关史料,如埃及第18—20王朝与西亚大国争霸的详细情况,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时空观念,增强对历史事件真实性的认识。
三、以文化境:从史实的连续性出发
“以文化境”是指通过对海量文本、文献、文化文明载体的研究,提高认识、指导实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组相互衔接的史实,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周期规律和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规律性认识。
以“中国古代的民族大融合”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史料,分析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辽宋夏金元、清朝等时期民族融合的情况,总结民族融合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如民族间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对于促进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以及少数民族汉化或封建化的进程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还能为当今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历史借鉴。
四、史实的可塑性:追求历史的现实指导性
史实的可塑性是指人们对史实的认识和理解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立场和角度认识史实,分析不同经济理论、政治体制等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能力和现实指导性。
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策的调整”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迁,分析不同经济理论流派的特点和适用性,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分析。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现途径多种多样,但核心在于“执果索因,以文化境”。教师引导学生从史实的准确性和连续性出发,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周期规律。同时,关注史实的可塑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历史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求真精神、人文素养和使命意识的现代公民。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