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小说教学新视角:“错位”中的人物价值重构
作者: 徐涵摘要:高中小说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但在实际教学中,浅层次的知识教学仍然常见。本文将“错位”理论引入高中小说教学,发现其有助于重构教材文本价值,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并促进教师教学深化。通过聚焦文本矛盾、还原创作过程、转换阅读视角、开展读写实践等策略,文章展示了如何将“错位”理论融入教学实践,以提升学生的小说文本解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和思维素养。
关键词:高中小说教学;“错位”理论;文本解读;语文育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阅读鉴赏小说,不仅要了解其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还要能从中“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这启示教育者,小说教学,最终指向的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基于以上教学定位,当前的高中小说教学依旧存在较多不足。小说课堂或受应试竞争影响,强化答题技巧而脱离审美趣味;或受程式套路束缚,一味照本宣科而忽视语言品咂;又或受西方理论冲击,盲目追求创新而远离教学实际。教师不仅未能在教学实施中激活经典文本的价值,也让学生的素养生成大打折扣。
“错位”理论是孙绍振小说解读的理论核心。它强调从文本内部出发,考察人物因错位而拉开的心理距离,从而实现对人物和作家深层情感的双重发现。将“错位”理论引入高中小说课堂,能够开拓当下小说教学的路径,引导学生在挖掘情感的过程中重构人物的文本价值、在剖析心灵的过程中读出社会和人生。这不仅有效落实了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凸显了小说教学的育人价值。
一、“错位”理论的内涵阐释
“错位”理论体系辐射范围之广,在宏观层面有美学领域的价值错位,在微观层面有小说内部的情感错位,后来还延伸至幽默学范畴。本文主要聚焦小说教学理论的研究,偏向文本内部的开掘,故对幽默学的相关概念不作赘述。
(一)宏观美学层面:真善美价值错位
孙绍振用三个相互交叉的圆来表示科学价值、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即真、善、美)三者的关系,指出其处于相互错位的结构之中。在一定阈值内,“错位的价值方位之间误差越大,审美情感的超越性越大,同时其回归性也越大,审美价值量的增值幅度越大”。反之,审美价值就会得到贬值。
真善美价值错位的提出,是孙绍振对西方文学理论和审美传统的继承与超越,使得原本或主观或抽象的审美判断具备了可操作性,形成了一种更具文本解释力的范式。基于该理论,孙绍振对《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进行了独创性解读。此前学界多将周朴园称作“伪君子”,而在孙绍振看来,这是混淆了道德的恶和情感的丑。周朴园主动向侍萍开出支票的这一举动,并非故作姿态,而是准备将其兑现的。从这一角度来说,周朴园是绝对真诚的。但周朴园的问题在于,他真诚地相信金钱能够抵消三十年的情感摧残,这就是将实用价值放在了审美价值之上,他的丑在于不知丑,而不完全在于虚伪。由此可见,孙绍振并不主张将人物形象在善恶或美丑上划等号,而是将目光投向文本内部真善美所构成的错位张力,认为这才是文学作品的价值。
(二)微观叙事层面:多元情感错位
孙绍振指出,好的小说情节应有一种将人物打出常规的功能,能在第二环境中暴露人物潜在的心态和多方面的性格,更重要的是能让“在同一情感结构中的人物拉开了情与感的距离,但是又没有分裂”。这就是小说文本内部的情感错位。
情感错位也有其建构的特点与条件。首先,人物之间在拉开心理距离的同时,必须具有某种情感联系。往往关系越亲密,错位幅度越大,审美价值就越高,小说艺术感染力就越强。其次,心理距离不能拉得过大,若完全失去联系,审美价值反而会下降。小说正是在这一有机的动态结构中实现情感的失衡和回归,从而揭示人性的奥秘。
上述情感错位多针对情节性较强的小说,而在淡化情节的小说中,虽然没有越出常规的外在行动,但内在多层次的情感同样能越出常规,大大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并不着力于描写激烈跌宕的情节,而将笔墨倾注于刻画孔乙己在他人眼中观感的错位。孔乙己最后一次在酒店出场时,人们对其断了腿的悲惨状况没有惊讶和同情,只是像往常一样笑侃,甚至带着某种亲切、友好的性质。孔乙己越是狼狈,人们越是欢乐,看似没有主观恶意的玩笑,却成为了压垮孔乙己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正是非情节性错位对内在情感效果的强化。在此基础上,孙绍振将“错位”范畴拓展到“氛围”之中,认为非情节性小说的动人之处往往在某种氛围错位内,错位的情感气氛承担着与情节同样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错位”理论在高中小说教学中的价值探析
(一)教材:重构文本价值,彰显育人功能
教材不仅是课程知识的载体,也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载体。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语文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立德树人,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显示出新时代教材编写对育人功能的重视。
然而,在当前高中小说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分重视教材客观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塑造,又或未能充分揭示小说的内涵,遮蔽了教材经典选文的艺术价值。面对此困境,“错位”理论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揭开了小说内部情感的奥秘,使教材文本价值得以回归。
“错位”理论认为,“小说是人的感情发生动态的错位的艺术”,人物内心情感是打开小说艺术奥秘的钥匙。因此,它主张将人物打出常规,使人物暴露出潜藏在表层结构下的深层情感,从而进入文本深处,挖掘小说的审美和现实价值。教师借助“错位”理论开展教学,能够有效规避以往人物分析时“标签化”“模板化”等问题,并带领学生在层层解构情感的过程中理解人物的深刻性,重构人物的文本价值。同时,借助对人物价值的重构,学生能够进一步体味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文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从而揭示小说的思想主题和艺术魅力,获得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由此,教材选文的典范性、时代性和育人性得到了充分彰显。
(二)学生:推动自主实践,提升核心素养
新课标在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中指出:“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这意味着学生不仅要“读懂”文本,还要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会读”文本、“深读”文本。
“错位”理论以文本细读为宗旨,在大量文本阅读经验中不断发展完善。因此,它能够引导学生从小说内部人手,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开展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在真实语境的体验中领悟阅读和创作的规律,不断积累和发展核心素养。
从阅读层面来看,学生可以借助“错位”理论对经典小说文本开展自主探究,通过拆解小说创作逻辑,理解并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通过挖掘内在情感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此外,学生还能尝试以创作者的视角解读作品中的“错位”设置,还原作者创作时的真实心境,形成自己对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的认识。
从创作层面来看,“错位”理论揭示了艺术创作的潜在密码,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深入文本内部、激活审美情感的范式。学生可以利用“错位”理论开展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梳理与反思的过程中逐步将理论转化为内在的系统化思考,从而为未来的语言运用实践积累有效的方法与经验。
(三)教师:构建细读教法,促进教学深化
孙绍振曾指出语文教育的沉疴:“文本阅读占据语文课堂的绝大部分课时,然而阅读的低效和无效,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进。”为解决此现状,须对教师的文本解读理论进行纠偏和更新,帮助其构建尊重文本主体、关注文本层次的解读理念。
“错位”理论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且始终深植我国语文教育的土壤,在大量教学实践中发展与突破。以该理论为抓手,教师能够发现文本分析的正确切入口,挖掘更多勾连文本关系的支架,从而更清晰地把握教学目标,推动小说教学向纵深处迈进。
以近几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小说题型为例,可以发现其考察形式趋向灵活综合,有意规避教学功利化倾向。文本则多以节选形式出现,且《呼兰河传》《雪》等选文抛弃了全过程的情节,舍去了矛盾冲突和高潮,学生若采用传统的解读方式应对高考阅读,往往只能明其文而无法解其意。面对此困境,“错位”理论从创作论的角度为文本解读和审美鉴赏提供了方向。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高考小说阅读的文类和题型,形成针对小说解读的系统教法:如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在环境突变下所暴露出的深层心理,剖析人物前后心理错位的转变原因,重视多个人物之间的情感错位和潜藏的矛盾冲突等。这种深耕于文本内部的解读,有力地冲破了答题套路的窠臼,能够帮助学生在与文本深度对话的过程中挖掘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实现新时代教考衔接和教学改革的深化。
三、“错位”理论在高中小说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聚焦文本矛盾,激活审美体验
孙绍振认为,任何作品内部都包含着矛盾。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错位也是其矛盾分析理念的一部分特殊体现。由此,若要探究小说中的错位现象,往往从聚焦文本矛盾切入,通过寻找“反常”之处,发现人物自身、人物和人物、人物和环境之间所构成的多元错位,进而剖析错位中所潜藏的情感奥秘。
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指明文本矛盾,提供讨论性话题开展课堂思辨。如引导学生围绕“面对祥林嫂惨死的悲剧,为何整个鲁镇却依旧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氛围之中”这一问题进行合作分析,从而发现文本内部的氛围错位,挖掘小说的主旨意蕴。教师也可以将课堂更多地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行阅读探寻文中的矛盾和反常之处。如组织全班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矛盾进行开掘,学生可以发现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现实世界的多重矛盾和错位,并在其中品读出深刻的反讽意味和批判思想,获得丰富的精神体验。
同时,矛盾与审美密不可分。孙绍振的“错位”理论根源于其审美价值思想,对文本的审美判断较其他范式有更强的解释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借助“错位”理论开展多样化的审美鉴赏活动,帮助其在独特的审美体验中形成正确积极的审美意识,掌握表现和创造美的方法,从而发挥小说教学在审美层面的育人功能。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为例,小说围绕祖父和翠翠的描写存在大量“心口不一”的矛盾,由此拉开了人物之间的心理距离,构成了强烈的错位美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入文中人物对话片段示例,帮助学生掌握寻找和分析矛盾的方法,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文本的“心口不一”之处,品读人物的情感交织。如文中写道,“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在这组对话中,祖孙俩各怀心事,却都没有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露出来。祖父喜欢大老却不明说,只说大老一家人都很好,想要大老和翠翠结亲。翠翠听出了祖父的意思,又不将心悦二老的想法告诉祖父,只在回答中暗示祖父将二老忽略。由此,两人的对话内容构成了表层(“口”)和深层(“心”)的矛盾。从该矛盾出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蕴藏在心口错位之下的情感错位,体会在亲密关系中由于情感距离拉大所创造的审美价值,挖掘出文中隐隐流动的悲剧氛围。
(二)还原创作过程,培养思辨能力
上文提到,要通过寻找矛盾发现文本中的错位。而在大多数文本中,矛盾往往潜藏在艺术形式之下,带着一定隐性的性质。因此,只有先借助“还原”的方式将未经情感冲击同化的原生状态呈现出来,才能揭示矛盾,找到分析的切入口。“还原”的范畴非常广泛,包括艺术感觉、情感逻辑、价值等多个层面。运用“还原法”,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比较作品在艺术创作前后的不同状态,从而准确定位文本中的错位,挖掘小说的艺术奥秘。
以价值还原为例,在《哦,香雪》中,香雪对火车上的一只自动铅笔盒有着异常强烈的渴求。从实用价值层面来看,铅笔盒远远没有用于交换的四十个鸡蛋珍贵,可在香雪眼中,铅笔盒承载着她对知识的追求、对自尊的追求、对现代文明的追求,具有无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孙绍振曾言,“创作就是从科学的真和实用的善,向艺术的美的价值作错位性的转化”。教师在带领学生解读作品时,首先就要将铅笔盒的实用理性价值还原出来,再引导学生分析香雪对铅笔盒的情感态度,从而理解铅笔盒在审美精神层面的独特价值,并通过比较发现文本内部的价值错位。在善和美的交织之下,铅笔盒越没有实用价值,读者越能感受到香雪心灵世界的美好与动人,越能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美的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