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结语点亮课堂

作者: 马红卫

摘要:课堂结语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睛之笔,是课堂教学的总结和深化,在总结课堂学习内容,激励学生深度思考,引发学生联想,促成学生感悟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语文课堂结语的重要性尤其明显。但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课堂结语的设计应用良莠不齐,存在离题化、肤浅化、复杂化、空洞化等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应有的教育教学价值。面对语文课堂中这种情况,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调控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课堂结语在启智、育德、怡情、审美的价值诉求,高度重视课堂结语的设计,灵活巧妙地运用课堂结语,引领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对学生提出希望,激发学生反思与联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思想境界的提升,最终实现生命的整全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堂教学;课堂结语;结语设计

课堂教学语言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教学手段。课堂结语作为最经典的课堂语言,是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即将结束时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总结,看上去简洁短小,用时不长,但却可以为课堂添彩,不可随意为之。语文课堂结语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凝结和教学艺术的体现,也是核心素养目标落地的可行途径。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课堂结语的重要价值,并且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在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结语的设计运用尚不规范,随意性强,使课堂结语的价值大打折扣。基于当前语文课堂结语的应用现状,洞察其中问题,探寻深层原因,明确课堂结语的价值,参照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以课堂结语的设计和应用为切入点,用心设计,精彩呈现,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点亮一盏明灯,使核心素养落地开花。

一、语文课堂结语设计应用的现状审视

语文课堂结语作为课堂教学尾声时教师对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给出的结论性语言,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习惯养成、思维发展、文化传承和品格形成,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然则,走进当前的语文课堂,不难发现,课堂结语应用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语文课堂结语离题化。课堂结语不应是课堂学习活动结束时教师的随意表达,而是一种严谨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根据教育理论和科学方法进行设计的教学环节,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也要体现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还要彰显语文课堂教学的特色,能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走进语文课堂可以看到,一些老师在课前进行了课堂结语设计,呈现在课件中,并且结课时也表达出来。但是,细品结语可以看出,其内容偏离了当堂课教学的主题,与学习内容无关。这类课堂结语用来结束课堂学习,带给学生不知所云、不知为何的感觉。学生听后无法将当堂学习内容与课堂结语联系起来,造成了思想认知上的冲突,不利于学生联系当堂的学习内容进行主题的理解,限制了课堂结语对于学生回顾反思过程的引领作用,阻碍了课堂教学主题思想在学生认知与行为中内化的进程。

第二,语文课堂结语肤浅化。课堂结语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总结性语言,是课堂学习的深化,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深刻思想、丰富内涵的语文课堂结语,可以带给学生智慧的启迪,使学生在思考中内化思想观念,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受到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熏陶,实现自身由知识到素养的同步提升。而进入现实的语文课堂中,随意、肤浅的语文课堂结语普遍存在。学生从肤浅的语文课堂结语中,无法感受汉语与思想的魅力,对于课堂学习主题的理解受限,认识与能力的发展不足。这种肤浅的语文课堂结语,不能达到刺激学生思考的目的,制约了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能力素养的形成。由此看出教师对于课堂结语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设计课堂结语的自觉,而且自身对于文本主题的解读深度不足,缺乏深厚的汉语积累,对于课堂结语的驾驭能力亟待提升。

第三,语文课堂结语复杂化。课堂结语既然是课堂尾声时教师对于整个课堂学习活动的总结,直接面向学生,旨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就需要考虑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积累、理解能力、思维水平。简洁明了且处于学生认知水平最近发展区的语文课堂结语,可以激发学生及时回顾课堂学习内容,把握学习重点,深刻理解主题,得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当堂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有些结语繁杂琐碎,既不简练也不干脆,有的累赘重复,拖泥带水。教师在设计课堂结语时,表述采取了长篇大论的形式,或者忽视了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水平而选用了过于难懂的语句,导致学生聆听理解课堂结语时存在很大的困难。表述复杂、理解困难的语文课堂结语,不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不利于学生的参与与领悟,使课堂结语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

第四,语文课堂结语空洞化。课堂结语要落实到对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总结,指向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语文课堂结语也是如此。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结语要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语文课堂结语,只是空喊口号,不能藩到实处,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终身发展都是不利的。但从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结语运用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些教师喜欢运用一些标语、口号作为课堂结语的内容,以期能够通过这种结语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实际上,从学生听到空洞的课堂结语之后的反应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类空喊口号、鼓舞士气的课堂结语无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导致课堂结语的效用极大受限。由此看来,语文课堂结语忌讳空谈,而应根据具体内容和学生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设计。

二、语文课堂结语设计应用的价值诉求

作为在课堂教学尾声时的总结性语言,课堂结语具有凝练概括,简洁深刻的特点。结语对于提升学生的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的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参照课堂结语的根本特征,联系语文课堂教学突出的人文性,从理论层面探寻语文课堂结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多元价值,以便对其形成全面且深刻的认识,明确语文课堂结语设计的价值追求,为开展语文课堂结语科学、有效、精彩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具体来说,语文课堂结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启智、育德、怡情、审美四个方面。

启智是语文课堂结语的根本价值诉求。课堂教学中设计的任何活动环节都需要围绕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这个目标展开。课堂结语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设计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信息,引领学生回想课堂所学,达到及时复习巩固汉语知识的目的,而结语中包含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刺激学生独立思考主题的深刻意义,使学生在纵横延展、深度追思、体验参与和总结生成中,可以实现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例如,在进行作文专题“有创意的表达”训练时,采用“选材要避俗,表达要出新,立意要掘深,行文要变化”的课堂结语,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具体指导,体现语文课堂结语的启智价值。

育德是语文课堂结语的核心价值诉求。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政治素养,一直贯穿于学校教育实践的始终,成为各门学科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语文教学本身具有十分鲜明的人文性,其课堂结语更是人文思想传承、品德素质培养的有利载体。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结语设计时,从学习内容、主题中选择适合的切入点、结合点,运用富含人文性的语言,向学生传播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引起学生的思考分析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选择,实现优秀文化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产生强烈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求真向善的内驱力,达到改进不足、重塑精神品格的目的。例如,在结束《过零丁洋》的学习时,以一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国为民而死,就重于泰山”,强化对学生思想的影响,突显语文课堂结语的育德价值。

怡情是语文课堂结语的基本价值诉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对美好情感的感受力,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和学习内驱力,不仅是学生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内在发展需要,而且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语文课堂结语通过深厚的文化底蕴、深邃的思想内涵、优美的语言表达,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益素材,可以引领学生感受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促使学生体会积极美好的思想情感,触动学生的内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唤醒积极健康的情感,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进行“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课堂结语时,“阅读之美,在于赏心悦目,在于陶冶性情。”一句结语强化学生在阅读中的美好体验,彰显语文课堂结语的怡情价值。

审美是语文课堂结语的重要价值诉求。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对于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必备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前提条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影响深远。语文课堂结语运用精简优美的句式,表达深刻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引领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促成学生对于学习生活的独特感悟,使学生不但可以感受到语文表达的结构美、韵律美、绘画美,而且能够发现语言所承载的思想之美、精神之美,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精神受到熏陶。例如,在结束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时,“一首咏雪歌,壮哉!一曲离别情,悲哉!”结语一出,引发学生对诗歌中壮丽雪景的联想,感受诗歌魅力,体现语文课堂结语的审美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语文课堂结语的价值追求并非单一的,而是相互融合、彼此促进的,其设计和应用需要追求多元价值的圆满实现。

三、语文课堂结语设计应用的路径优化

课堂结语作为课堂教学的尾音,其设计的好坏,落实的到位与否,都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立足语文课堂结语的应用现状,根据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思想价值观形成的条件,进行语文课堂结语的精心设计与灵活应用,防止课堂结语设计的离题、肤浅、复杂、空洞。从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联系教材主题、课堂学习内容,围绕核心素养目标,设计不同类型的课堂结语,探寻优化语文课堂结语设计应用的途径。

(一)联系教材主题,彰显课堂结语的思想性

教材作为最根本、最重要的教学材料,是老师和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所必需的教学工具。语文教材中各个单元的主题为老师设计课堂结语提供了重要依据。老师联系语文教材中各个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主题,依据对主题的理解,结合学习的语文知识和学生的具体表现,设计具有思想性的结语,复习学习内容,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和正确的观念。

深度解析教材,明确课堂结语的中心,是设计具有思想性的语文课堂结语的开端。高水平的课堂结语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准把握之上的。这就需要教师潜心研读教材,对教材各个板块的学习内容进行全面透彻的理解,并且结合学生实际做出合理的设计。语文课堂结语的设计,老师也需要认真对待教材内容,不可简单处理,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全面阅读、解析,从学生已有知识和未来发展的基础上,明确课堂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而确定结语的中心,进行有的放矢的设计课堂结语。比如,在学习统编版九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时,根据文中有关“盛赞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和“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两部分主要内容,从雨果的特殊身份和在文中表现出来的立场,教师在进行课堂结语设计时,确定了“世界文明”和“人间正义”两个中心,通过“珍视世界文明,勇担人类正义”结语结束了课堂学习活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深受教益。

接下来,为了充分彰显课堂结语的思想性,还需要联系现实,明确课堂结语的主题。这类主题明确的课堂结语,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刻思考,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思想情感的形成,使学生终身受益。课堂结语主题可以来自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刺激学生思考,指引他们的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老师在进行语文课堂结语的设计时,需要具备强烈的学生意识,真正关注到学生的发展现状,借助主题明确的结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思想启迪,运用简洁经典、通俗易懂的表达形式,加深学生对语文学习主题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在学习统编版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这首诗词时,根据毛泽东创作这首诗词的立意,联系诗词中作为一代领袖的豪迈情怀,结合诗词对于当代英雄的高度赞誉,在设计课堂结语时,兼顾两个方面,着眼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以“感悟领袖情怀,争做时代骄子”的结语为课堂学习活动划上了句号,带给学生对诗词主题的深刻思考,也使学生受到心灵的触动,明确学习的方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