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故事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策略探究
作者: 杨梦蝶【摘 要】沉浸式教学有故事式、引导式、自主式等不同的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故事式教学更适合小学低中年级。故事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故事为课堂的切入点,将晦涩难懂的知识转换成有趣的故事,学生从故事中找到学习的突破口,感悟音乐魅力,跟着故事逐步过渡到发掘故事中的文化知识内涵,提升艺术素养。
【关键词】沉浸式教学 故事式教学 教学策略
文章以“剪彩波尔卡”一课教学为例阐述沉浸式故事教学策略的展开,旨在引导学生沉浸在故事式的音乐教学中提高音乐赏析能力、审美水平。
一、聆听法
(一)直接聆听,建立初步印象
教师使用聆听法,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引导学生面向音乐作品本身,谈一谈聆听音乐的感受,体会音乐的情绪,并根据已知的音乐元素,通过更深一步的学习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了解这段音乐。
例如,在“剪彩波尔卡”这堂课的开始,学生与教师一同聆听并歌唱二年级学过的歌曲《火车开啦》,复习歌曲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获得了“今天我们将乘坐‘火车’这个交通工具来开始音乐旅行”的信息。接着,师生就一起“坐上这列‘波尔卡’号小火车出发”,展开对乐曲的初次完整聆听。通过聆听,学生对这首乐曲有了基本的感知,教师再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对于乐曲的感受和看法,初步了解乐曲的情绪、速度、音乐形象等,学生获得乐曲表层的音乐信息,教师再通过简单介绍让学生建立起对音乐作品的初步印象。
(二)结构式聆听,深入了解乐曲
在引导学生聆听欣赏乐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乐曲进行整体性的聆听,把握作品的情绪和风格,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分段聆听。局部性聆听和分段式聆听能够帮助学生更细致地了解乐曲的结构,学习乐理知识,分析乐曲的创作意图,是更深入的聆听方式。
例如,在欣赏《剪彩波尔卡》这首音乐时,教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坐在‘波尔卡’号小火车上”进行整体聆听,感知乐曲的整体情绪、速度。听完整曲,学生了解到这是一首欢快热烈的乐曲,小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快速的,而且一刻不停地奔向目的地。然后教师带领学生按乐曲的结构“引子+A+B+A’+尾声”开始分段聆听。按这样的顺序逐步欣赏接下来的音乐片段,学生对乐曲框架会有一定的认识:引子的旋律用简短的几个小节带来了火车由弱到强、由远及近的汽笛声,仿佛小火车启动之后慢慢向我们驶来;A乐段的第一个主题明朗欢快,仿佛小火车刚刚进入轨道开始快乐地奔跑起来,我们也乘坐在火车上,一边欣赏风景,一边愉快地哼唱着波尔卡欢快的旋律。A乐段的第二个主题更加欢快热烈,表现力更强,伴随着诙谐富有情趣的鼓点,仿佛这列“波尔卡”号火车越开越快,我们的心情也随之越来越激动,情不自禁地想要跳起舞来;B乐段的旋律有张有弛,第一个主题是小火车带领我们穿越隧道,第二个主题是小火车在忽高忽低激昂的旋律中经过了4个极限大转弯;A’乐段的旋律重新变得明朗欢快起来,似乎在告诉我们终点站即将到啦!尾声旋律是火车最后的鸣笛声,预示着火车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终点,乘坐火车这段有趣的旅程也结束了。
(三)联想式聆听,提升审美素养
在引导学生聆听、欣赏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音乐与情境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展开联想,由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出作曲家所描绘的“音画”,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意象理解能力,加深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
例如,在欣赏音乐第二乐段B的两个主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这个乐段有几个主题?给你带来了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如引导学生从两个方向进行思考,一个是火车行驶在平坦的道路上直行,另一个是火车经过极限大转弯。学生通过联想,对比两段旋律,发现这段激昂的旋律带着我们先穿越隧道,又马上转了4个刺激的大转弯。旋律本身是没有告诉我们这些场景的,但是经过教师的引导,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他们展开创造性的思考,想象小火车经过转弯和隧道的场景,为这段奇妙的旅程增添色彩,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二、比较法
(一)音乐元素比较,体会旋律构成
在音乐欣赏中,了解音乐要素并知道如何构成一首乐曲是音乐欣赏的基础;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力度的强弱等对于理解音乐和把握音乐形象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欣赏乐曲引子部分时,第一次聆听可以让学生感受这段旋律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听完这段旋律后,学生可以非常清晰地知道速度由慢到快,力度由弱到强,联系乐曲的“小火车”音乐形象,体现了小火车刚刚启动的情景;接着,再次聆听,教师范唱引子部分的旋律,对比音符“5(sol)”在旋律中出现的不同时值,学生发现这段旋律的音乐规律,是由不同时值的音符“5(sol)”同音反复组合而成的,中间还加入了不同时值的休止符,生动地让我们感受到小火车欢快地从启动、慢跑、加速到有规律地快速行驶的情景。最后加上小火车行驶的声音,有汽笛声和“呜呜、轰隆轰隆、咔嚓咔嚓咔嚓咔嚓”的大小车轮声,声音力度的强弱变化显示着小火车由远及近向我们慢慢靠近。
(二)乐器比较,体会作品情绪
每件乐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音色,不同的乐器能够产生不一样的音质,为乐曲的演奏带来不一样的色彩。通过对比乐器的音乐表现,我们能够体会到不一样的音乐情绪。
例如,在欣赏乐曲第一乐段A的第一主题时,让学生聆听、比较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找出加入了哪件不一样的乐器,使乐曲更富有跳跃性。学生通过听辨比较,发现打击乐的加入让乐曲整体的情绪更加欢快、热烈,音乐的表现力更强,好像小火车的快乐感染了我们。接着由打击乐延伸了解管弦乐的组成,管弦乐一般是由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这几类乐器组成,打击乐所演奏出的鼓点使音乐更富有动感,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跟随音乐跳起舞来。
(三)旋律比较,体会情节变化
对比旋律主题也可以说是对比写作动机,作曲家在进行乐曲写作时,为实现整首乐曲的统一,通过重复相同音乐旋律,来加强听众对旋律的认同和记忆。为避免重复过多所带来的枯燥与乏味,在第二次重复音乐旋律时,往往会进行一些细微的变化,从而形成相似的音乐旋律。通过比对分析音乐旋律,学生了解音乐旋律的不同,在日常赏析时也能对音乐作品做出正确的分析,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
例如,在欣赏第三乐段A’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聆听这个乐段与前面听过的哪个乐段旋律相似,同时思考小火车现在行驶在怎样的道路上。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就会有意识地与第一乐段A进行对比聆听,从而可以轻松得出第一乐段A与第三乐段A’是两个相似乐段,小火车又带着我们欢快地翻山越岭,不同之处是结尾的鸣笛声表示小火车即将到站,这列“波尔卡”号小火车的旅程也已经结束。
三、编演法
(一)“绘”出音乐,可视化表达
在课堂上,教师以简单的线条勾画出乐曲的旋律线,带领学生随着音符的高低起伏去感知音乐、理解音乐。
例如,在聆听《剪彩波尔卡》乐曲的A乐段第一主题时,引导学生边听边用手画一画所感受到的画面,跟着旋律的方向从低音到高音,再从高音到低音。画旋律线条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音乐、感知音乐的旋律走向。学生分成小组,积极配合,根据画出的旋律线展开激烈的讨论,通过观察旋律线,学生迅速领悟到这一部分音乐的旋律起伏,可以联想到小火车仿佛一会儿在爬陡峭的山坡,一会儿又驶向翠绿的草地,在雄伟的山峦之中穿梭,越过溪流,驶向桥梁……这个过程中,火车的高低起伏与音乐的旋律高低起伏相呼应,学生的眼前不再是单一的旋律线,而是铁路沿途秀丽壮观的风景。
(二)“舞”出音乐,沉浸式体验
在欣赏音乐时,要给学生创作的机会,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来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音乐,培养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具象理解能力,加强学生对于音乐情感的把握,加深学生对于音乐旋律的听辨与记忆。
在欣赏第一乐段A的第二主题时,联系“波尔卡”舞曲音乐活泼的特性,给予学生“动”的机会。音乐与舞蹈是密不可分的,音乐在舞蹈艺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欢快的音乐让人忍不住想要在火车上跳起舞来。教师先引导学生观看一段“拍手舞”视频,发现音乐中拍手动作的位置,并组织学生在每个乐句的最后两小节加上拍手动作,跟着音乐动起来,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作曲家所运用的这一种舞蹈形式为“波尔卡”。接着,给同学们观看“波尔卡”的舞蹈视频,进一步了解这种捷克的民间舞蹈,一般为二拍子,其舞步特点是“跳踏”和“旋转”,轻快活泼、节奏跳跃,常在第二拍的后半拍上做稍许停顿的处理,给人带来欢快愉悦。同时,引导学生赏析其他波尔卡音乐,加深学生对同类作品的文化理解。
(三)“演”出音乐,内化式理解
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已经分段学习过每一乐段的表现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将音乐的表现方式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真实地模拟学生坐在火车上从启动进入轨道奔驰,途中遇到各种情况,最后顺利到达终点的奇妙旅程。这里将动作和静态的音乐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音乐中的形象,更好地理解乐曲的内涵。通过演绎乐曲,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实践中得到升华,认知能力在音乐活动中得到内化。
通过欣赏《剪彩波尔卡》这首乐曲,师生共同聆听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让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始终贯穿在富有童趣的音乐课堂之中。
【参考文献】
[1]邵娟.“沉浸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23(12).
[2]蒋茜.《剪彩波尔卡》教学设计[J].儿童音乐,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