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中年级美术课堂的应用

作者: 朱文俊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可视性、互动性特点为信息化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艺术教学改革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成长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对各种信息技术有着很强的适应性,他们乐于在信息技术所营造的时空中进行交互、学习。美术教师要顺应时代,在课堂中融合信息技术,让教学呈现更加直观、可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课堂的体验和趣味,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 美术课堂 可视化教学 教学互动

成长在信息化时代的学生的知识面更广,其知识获取的方式也更加便捷,包括平板、手机、电脑、学习机、触控笔等等。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智能化的设备、应用软件以及小程序等已经成为他们日常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学生自身也非常喜欢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人与人、人与事物的交互连接。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艺术软件等开发信息化艺术课程资源,从内容和方法上拓展艺术课程的空间,使艺术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互动性和时代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随着5G技术的发展,短视频、AR、VR、AI、元宇宙等新技术越来越成熟,信息间的转化也变得更加可视化、形象化、具体化。信息技术的突破打破了教学时空上的界限,让学生足不出户也能够观看世界,学习知识。

本文结合苏少版美术四年级上册“图画与文字(二)”一课的教学,论述信息技术在小学中年段美术课堂的应用。

一、巧妙转化信息化教学环节

生动、便捷是信息技术赋能美术课堂的重要体现。相比于传统的教案设计,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单一的美术教学环节散发出更多的魅力。为呈现出更为具体、形象、生动的视觉效果,营造出趋于真实情境的课堂,在转化传统教案为信息化教案的过程中,要先分析教学设计,思考是否有可以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环节。

(一)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

在欣赏图片、比较图片、播放视频、作业展示等环节,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学生带入更加具体的情境中。

【片段一】导入课题

传统课堂:欣赏图片,猜测象形文字的含义,引导学生发现字来源于图画。

信息化课堂:利用AR扫描,激励学生在画中寻宝(象形文字),发现文字源于图画。

欣赏图片、比较图片的环节,是美术课堂常见的教学环节。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通过PPT的播放,引导学生感受文字源于图画,主要依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帮助学生建立想象的连接,随着学生头脑中的连接程度不同,学生对于图画与文字之间的关系理解的程度各不相同。但是,如果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在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AR扫描识别图,让山、田、羊、水等文字直接从图片中自然浮现,图画与文字之间关系就可以更加明朗,更好地引出本课主题,从而帮助学生还原文字的产生过程。

(二)化被动为主动

实时交互,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操控信息软件,发现事物的特点、规律。

【片段二】了解文字演变过程

传统课堂:比较图片,观察文字演变的过程,发现文字演变的规律。

信息化课堂:学生自主利用AR扫描卡片,感受文字演变,如观看“鱼”汉字演变过程,直观感受象形文字简洁的图画美。

在了解字的演变过程中,可以将被动地图片欣赏转化为主动地扫描“鱼的识别图”,引导学生发现字与字之间的演变关系以及逐渐演变的趋势,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人机互动性,也让“鱼”字与规范字之间的关系呈现得更加生动。

无论是虚拟环境还是化被动为主动,都是借助信息技术的可视性、互动性的特点,改变教学形式增加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让课堂呈现出具体而生动的教学效果。

二、精心选择信息化教学软件

在分析教案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软件也至关重要,软件不仅要兼容所用的电子设备,呈现出预期的教学效果,也要易于学生操作。在“图画与文字(二)”的教学中,教师尝试对可置换的教学环节进行梳理,发现主要有图片欣赏、刮涂猜字、平板绘画、图形组合、局部放大、图片旋转、作业上传、作业展示等环节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置换。其中,刮涂猜字、图形组合、局部放大、图片旋转、作业上传,属于教学工具的基本功能,常用的希沃软件就可以解决上述功能问题。图片欣赏、平板绘画、作业展示则需要第三方软件的介入。通过多种软件的尝试,本着易操作、有效果等原则,笔者选定了画世界App画图画、视网么AR App“赏”图片、画时App“展”作业。

(一)软件界面易操作

【片段三】学生作业练习

传统课堂:运用或者创造象形文字,在纸上记录自己的故事。

信息化课堂:联系生活故事,运用图形美、寓意多的象形文字,在平板电脑上运用绘画软件创作一幅有趣味的故事画。(画世界App)

平板绘画是信息时代美术的媒材变革。将多样的美术媒材通过信息化的处理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地调取,突破了美术媒材繁多的限制,便于开展绘画。而清爽的界面、形象的快捷标志,有助于学生迅速上手。

(二)虚拟情境有效果

【片段四】作业展示

传统课堂:将学生的作业贴在黑板的主题展示区。

信息化课堂:运用画时App,以博物馆特展的形式,线上展览学生作品。

将作品展示在专业的美术馆里是每个小画家的愿望,而在课堂上难以完成这一想法。但画时App可以通过批量上传照片呈现出虚拟的美术展览馆效果,轻松地帮助学生实现愿望,而学生也可以在“展览馆”中驻足观赏。

由于同一类别的第三方软件数不胜数,这就要求教师要多比较、多尝试,选择出便于学生操作、符合效果呈现的软件。

三、精准利用软件工具和功能

每一款软件都有不同的功能和工具。要呈现教学设计中所想要的效果,常常可以通过同一软件中的多种小工具来轻松实现。对于同一个App,小工具的选择,需要教师根据环节设定的知识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方式来选择。

(一)根据教师设定的知识难点选择合适的工具

【片段五】个性练习组合象形文字

信息化课堂:推送课件至全班学生平板,每人根据含义进行个性练习,组合象形文字。

这个环节的重难点是要求学生能够发散个性思维,根据同一个文字的意思,组合出不同的象形文字。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师可以利用希沃白板里的课件推送功能轻松解决这一个性化问题。实时投屏,让全班学生的个性思维都一一呈现在黑板上,精准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二)根据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方式选择合适的工具

【片段六】欣赏组合文字

信息化课堂:用放大镜在石头上寻觅组合文字,大胆联想文字的含义。

四年级的学生慢慢褪去稚气,喜欢学着科学家、考古学家的方式探索世界。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教师考虑学生的活动兴趣点,通过信息技术,运用白板的放大镜功能,将普通的图片欣赏,转化为在真实的岩石上寻找古人留下的符号的情境,整个课堂弥漫着考古探秘的氛围,时刻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

精准利用App中的小工具,不仅可以轻松地解决课程的重难点,也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互动体验中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适当预留人机交互环节时间

信息化课堂相对于传统课堂有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各教学环节预留的时间需要更长。受到网络或网速不稳定、软件运行卡顿的影响,信息化课堂的人机交互教学环节相比于传统美术课堂往往需要增加30秒到60秒的时间。

在片段二的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沉浸体验完整的文字演变过程,在使用视网么AR App时,需要预留“切换(5秒)—打开运行(15秒)—扫描(20秒)—动画播放(30秒)”的时间,相比于直接播放动画的30秒时间,需要多预留40秒的准备时间,以给予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

如果课堂上有超过3个环节的人机交互,为保证网速的顺畅,教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需要组建班级的局域网,避免出现掉线、卡机、运行停滞的问题,最大程度地避免浪费课堂时间的情况。

成长在信息化时代的学生,熟练掌握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是时代的必然。这一必然的历程,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紧跟时代,融合多学科的教学,成为复合型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学生插上信息的翅膀,遨游在信息时代的美术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刘文静.“互联网+美育”:小学美术信息化教学策略探究[J].中小学电教,2024(3).

[3]王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24).

[4]张然.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探析[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43).

[5]王冰玉.“互联网+”微课模式在小学美术创意拓展课的探究[J].天津教育,2024(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