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与劳动融合教育策略探究

作者: 张慧

【摘 要】小学美术与劳动学科融合成为目前阶段教育的热点以及难点,也是小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加强小学美术与劳动学科的有效融合教学,能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教学中,学生通过劳动实践的形式感受世界,能更好地培养审美观念,且能在美术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真情实感。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小学劳动教育 学科融合 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标准视域下,素质教育成为小学教育的主流模式。在小学教育中要重视美术与劳动学科的有效融合,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综合能力,进一步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美术教育中,创造力是学习美术的前提、基础和关键,而创造力表现过程中又离不开劳动教育。所以,小学美术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意义重大。

一、小学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中存在的困境

小学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优秀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生活品位、艺术情趣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帮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学习更多有效的知识,提升艺术素养。然而,在现阶段小学美术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部分美术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不够理想,也导致小学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学未能呈现课程原有的意义和价值。

(一)小学阶段对美术教学没有足够重视

对于小学生来说,美术是非常受欢迎的课程,但由于课程性质的原因,小学教育对美术课程的重视度却并不是很高。一方面,美术教育虽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却不计入考试成绩,美术教师更多是以娱乐和给学生减压的心态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没有将美术课程原有的价值和意义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会压缩美术课程时间,将美术课换成其他文化课,美术课时安排少的同时又遭到占课,导致学生很难从美术课程中培养自己的美术学习兴趣,也就无法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因为不受重视,所以美术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

(二)在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占比依然较低

热爱劳动是每一个人的基本美德,修、洗、扫、缝、染、补等劳作本身就是美育。在新课程标准下,虽然素质教育和“五育”并举的理念已然深入落实到小学教育中,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劳动在小学教育中的占比仍然不高。一方面,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比较简单,主要是以值日、大扫除以及部分活动课程为主,既没有教材也没有固定的课程教学体系,加之现在的家长比较溺爱孩子,很少让孩子去干家务活,所以很难通过这种类型的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在此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融入美术教育的困难和阻碍较大。

二、小学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小学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具有高度的可行性

一方面,劳动教育与美术课程具有相对一致的育人价值追求。在美术教育中,教学重点主要是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造力以及艺术修养等,劳动教育更多的也是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和综合能力,两者共同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更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能力考核的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动手做”。因此,小学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进行融合教学具有高度的可行性。

(二)小学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具有十分的必要性

马卡连柯认为劳动教育是创造人类生活与文化的基石。苏霍姆林斯基也充分肯定了劳动教育的审美因素。因此,在小学阶段将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美术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既能够体会到实践的作用,又能在实践中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在美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双重影响下,形成对美术的兴趣和对劳动的热爱。

三、小学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策略分析

(一)融劳动情感于美术题材选取中

新课程标准视域下,小学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学首先要融劳动情感于美术题材的选取中。在进行美术题材的选取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本土的资源,提升教学的可操作性。将劳动情感融于其中,可使美术教学题材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通过让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记录美,拥有一双捕捉美丽的“慧眼”,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升美术课程的吸引力。

在进行美术题材的选取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日常生活,让学生亲自去感受,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走进家庭,每学期安排几次固定的美术题材选取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如在大自然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亲自动手拍摄美景,带着劳动的情感走进自然,去收集所需的美术题材,在美术课堂中无形地渗透劳动教育,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教学。

(二)融劳动技能于美术实践活动中

新课程标准视域下,小学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学还要融劳动技能于美术实践活动中。美术课,并不代表只有画画,而是有着多种多样的美术实践活动,如剪纸、泥塑等有特色的手工实践活动。将美术实践活动加入美术课程中,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手工劳动中还能锻炼自己的劳动技能,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制作出艺术品,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心身也能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要想在美术课堂中加入手工小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就要利用创新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和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共同完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剪纸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们通过20分钟的剪纸设计和实践,创造出小组最满意的作品,最后由学生投票选出最喜欢的作品,并进行展示。这样,教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有效促进小学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

(三)融劳动精神于美术作品欣赏中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不可或缺的,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对学生的艺术修养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教师引领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也是传承劳动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小学美术教材中的艺术作品,带领学生共同进入艺术作品的创作情境中,体会优秀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将劳动精神融于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向学生传达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美术教学与劳动教育实现有效融合。

例如,在美术教材中,有许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优秀艺术作品,教师可以将该系列作品整理好,开展一场欣赏展会,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对每件美术作品进行讲解和剖析。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节日都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如在元宵节赏花灯、吃汤圆等。通过作品的讲解和欣赏,学生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在赏析表达劳动人民的劳动精神、劳动成果等作品时,教师可以先从作品的构图、色彩、结构等细节部分入手,带着学生仔细观察作品的表现力,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精神所在,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教师在教学时要引起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与劳动核心素养,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沛祺.小学美术课程融入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的体系构建及教学案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2(1).

[2]黄珊.劳动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的渗透[J].教育观察,2020(11).

[3]张江.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与劳技教育的整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