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革命文化类课文“育人价值”的教学落实

作者: 金学成

在小学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从核心素养的高度,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独有的育人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感受革命人物的精神

在革命文化类课文中,作者描写的革命人物,无论是个体形象还是群体形象,也无论是革命先贤还是仁人志士,他们身上无一例外地具备革命精神,足以震撼读者的心灵。

1.在普通形象中发掘革命精神

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很多描写革命人物的课文内容多数是他们的普通事件。这些看似普通的事件,凸显了革命家的精神风貌。

比如,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主要描写1961年周恩来总理参加傣族人民的泼水节的情形。泼水节是傣族群众一年一度的欢庆活动,周总理亲自参加泼水节,与傣族群众的装扮一样“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在这个活动中,周总理不仅敲起了象脚鼓,和傣族群众一起跳舞,而且还按照习俗用柏树枝蘸银碗里的水为大家祝福。学生从这一很普通的事件中,感受到了周总理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革命精神。

2.在感人形象中寻求独特美感

革命人物形象的感人之处,既体现在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中,又蕴含在一些平凡、特殊的事件中。在表现革命人物事迹的课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中感悟革命人物的革命精神。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一些很平凡、普通的事件中了解革命人物的形象。

比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军神》,这篇课文写刘伯承不用麻醉,忍受剧痛,治疗眼伤的故事。这件事的主角是一个普通的眼科病人,在治疗的过程中,这个普通的病人却体现出超人的忍受剧痛的意志,他这样做是为了在今后的革命事业中“有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学生一步步分析刘伯承的言行,才能感受这一看似平常的事件中蕴含的美:刘伯承完成了从血肉之躯到会说话的钢板的神奇转换。这种美就体现在作者对手术中的人物行为的描写上:抓破了身下崭新的白床单,清楚地数出医生割了七十二刀!在这样的动静对比中,学生感受到了独特的和谐之美。

二、感悟人物的崇高品格

革命文化类课文表现的生活内容,学生阅读起来容易产生隔膜感。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还原当时当地的情形,真切地感悟文本呈现的时代精神与人物品格。

1.在还原背景中体会人物的追求

从时代背景层面看,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革命文化类课文有革命先贤的少年故事,如《我不能失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有革命家和革命先烈投身革命的故事,如《八角楼上》《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还有建国后表现革命家活动和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的课文,如《青山处处埋忠骨》《邓小平爷爷植树》《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无论是哪一类课文,教师在教学中,都需要通过搜集资料,还原课文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革命人物的革命理想信念。

比如,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小英雄雨来(节选)》,这篇课文写的是发生在抗日战争中的故事,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到日本侵略者大举进犯中国并妄图让中国人做亡国奴,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投身抗日战争为的是赶走日本侵略者。雨来尽管年龄小,也投身到抗日战争中,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敌人抓住后,敌人威逼利诱和毒打都没能让雨来说出李大叔的下落。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思考:雨来为什么能够这样做?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就是答案。学生从雨来身上体会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在创设情境中审视崇高的品格

在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转换角色,体悟革命人物在当时当地作出的选择,消除与课文背景之间产生的隔阂,进而理解革命先贤的宽阔胸怀与崇高品格。

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晋察冀根据地的事情,一个班的五位战士在完成阻击敌人的任务后集体跳下悬崖的英雄壮举;这样的行为,当下的小学生不容易理解。对此,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假如你是七连六班中的小战士胡德林,在那场阻击敌人掩护部队和群众转移的战斗中,最后来到了狼牙山顶峰,你会怎么做?”这样的情境能够驱动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一方面,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到日寇侵略中国的暴行,许多人包括未成年人都带着家仇国恨加入抗战队伍;另一方面,学生梳理课文中描写胡德林参加战斗的内容,了解到每一位战士都有与敌人战斗到底的英勇无畏的精神,所以他们才会在可以转移到安全地方的情况下,作出把敌人引上绝路的选择,最后胡德林作为集体中的一员也跳下了悬崖。这样审视小战士的表现,学生更能领悟革命先烈勇于牺牲自己的崇高品格。

三、体会革命人物的情感

在革命文化类课文中,革命人物勇于牺牲的精神并不表示他们是无情的,而是他们身上既有革命者的豪情,又有普通人的柔情。

1.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美

在革命文化类课文中,作者描写了许多革命英雄,他们为了革命理想、革命胜利,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如李大钊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不离开北京而被捕牺牲,刘胡兰宁死不屈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董存瑞为了战斗胜利舍身炸掉敌人暗堡,邱少云为了潜伏部队的安全在烈火中壮烈牺牲……阅读这些革命人物的英雄事迹,学生能感受到人物的崇高美。

2.感知革命人物的人性美

在革命文化类课文中,作者也描写了革命人物的革命柔情。学生阅读这样的课文,能够感知革命人物身上的人性美。

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灯光》,这篇课文写了郝副营长在战斗的关键时刻,用火光指引部队前进的方向,自己牺牲在敌人的枪下。可是,在战斗前发生的一幕却充满了柔情:郝副营长借着划着的火柴看一本破旧的书上的插图,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灯光下看书,郝副营长想的是革命胜利以后让孩子们“都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在战斗的间隙,郝副营长想的是让孩子们能够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体现了他的革命柔情。

综上所述,在小学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革命人物的精神品质,从审美教育层面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使革命文化类课文独有的育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实验小学校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