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古诗词意象教学“三策略”

作者: 商伟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初中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然而,当前初中古诗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许多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同时,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足,难以体会其中的意境与情感,使得古诗教学陷入困境。古诗意象是古诗词的灵魂,承载着诗人的情感、思想和文化内涵。教师通过意象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深层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一、意象联想开视野,拓展意象入诗深

意象联想拓展法是一种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意象作为诗歌的基本构成元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每个意象都像一把钥匙,能够开启学生对古诗词深层理解的大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某一核心意象展开联想,能够打破学生对古诗词文本的认知局限。当学生将意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时,他们就能够发现古诗词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联系,实现对古诗词的个性化解读。

以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关雎》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引领学生细细品味诗歌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一经典意象,那清脆悦耳的鸟鸣,那碧波荡漾的河流,那绿草如茵的河洲,共同编织成一幅清新自然、和谐美好的画面。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份宁静与美好,心灵得到了净化。随后,教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绪随着雎鸠的欢歌飘向远方。学生开始尝试将这一意象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情感体验相联系,他们有的回忆起童年时在河边嬉戏的欢乐时光,有的则想象自己漫步在绿草地上,享受大自然的温柔与拥抱。通过这样的联想,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还赋予了这些意象新的意义。他们开始意识到,意象不仅仅是诗人笔下的文字符号,更是连接自己与诗歌、与世界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他们可以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古人进行对话;可以跨越现实的束缚,追寻内心的梦想。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意象联想拓展法,成功地将学生引入《关雎》的意象世界。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还通过联想,赋予这些意象新的意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还促进了他们对古诗词的个性化理解。

二、情感共鸣感诗韵,体验情感悟诗心

情感共鸣体验法强调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与之产生共鸣。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加贴近诗人,更加深刻地理解诗词的意蕴和情感。

以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春望》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诗歌,注意那些描绘春日景象的诗句,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诗人笔下的春天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生机勃勃,而是带着一种沉重的哀愁与荒凉。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句蕴含的情感。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了解到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以及杜甫身陷长安、目睹国家衰败的亲身经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想象自己身处那样的环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他们开始尝试去理解诗人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与无奈之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些意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相连的,成了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与品味,逐渐感受到这些意象蕴含的情感。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故事,或者让他们以诗人的身份,尝试创作一首表达类似情感的诗。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让他们在创作与分享中,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了情感共鸣的力量。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采用情感共鸣体验法,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古诗意象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

三、创意写作抒诗意,实践创意成诗作

创意写作实践法,积极倡导学生将所学意象知识融入实际创作中。这一方法不仅考验学生的文学功底,更激发他们释放想象与创造力,将古典韵味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创作出蕴含时代特征的新颖文学作品。通过写作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和深化对意象的理解,还能自由挥洒笔墨,展现独特的艺术才华。

以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教学为例,在学生充分理解并赏析了这首诗之后,教师鼓励学生以这首诗为范例,不拘泥于原诗的框架与内容,而是大胆创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新诗。在构思阶段,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思考如何选取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何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在新诗中融入深刻的哲理思考。有的学生被“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坚韧精神所触动,决定以“逆境中的成长”为主题;有的学生则被“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生命力所感染,决定创作一首关于希望与重生的诗。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纷纷拿起笔,将心中的所思所感写下来。他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他们精心雕琢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力求让每一行诗句都如音乐般悦耳动听。经过一番努力,学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诗歌作品。在展示与评价环节,学生轮流朗读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的心路历程。教师则从意象的生动性、情感的真挚性、哲理的深刻性等多个层面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成功地将学生引入诗歌创作的殿堂。学生不仅巩固了对意象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将传统意象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和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文学创作中能够不断突破自我,展现个性魅力。

综上所述,意象联想拓展法、情感共鸣体验法和创意写作实践法,在初中古诗词意象教学中具有显著优势。它们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对古诗词意象的深度理解和个性化表达,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教师应积极运用这些策略,改善初中古诗词意象教学的现状,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作者简介: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