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言素养提升的古诗教学探索
作者: 李萌萌古诗这一文学体裁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语言魅力。古诗内容广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意象解析、情境创作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诵读感悟
诵读是古诗教学的基石,学生借助富有节奏与韵律的诵读,能够直观地领略古诗的音乐之美。在反复诵读的进程中,古诗的平仄、押韵等韵律特性会逐渐烙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对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感大有裨益。不同的古诗具有各异的情感基调,学生在诵读时需依据情感的变化灵活地调整节奏与语调,进而更为深刻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实现语言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中,教师首先给学生进行了范读,读到“日照香炉生紫烟”时,语速适中,语调轻柔上扬,仿佛引领学生踏入了云雾缭绕的庐山仙境;读到“遥看瀑布挂前川”时,声音稍作停顿,着重突出“遥看”“挂”等词语的读音,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观。随后,教师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节奏和语调,跟着教师诵读,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紧接着,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鼓励他们依据自己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尝试读出属于自己的节奏。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进行巡视并给予个别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为了促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歌的情感,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诵读活动。每个小组的成员相互倾听,相互评价,共同探讨如何通过诵读更好地展现瀑布的磅礴气势以及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小组诵读活动结束后,各小组进行诵读展示。有的小组在诵读“飞流直下三千尺”时,语速加快,声音激昂,将瀑布飞流而下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有的小组在诵读“疑是银河落九天”时,语调拖长,满是惊叹之感。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配乐诵读活动。教师挑选气势恢宏的古典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再次诵读诗歌。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诗歌的韵律,深刻地理解了诗歌的内涵。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借助多样化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望庐山瀑布》,学生在持续的诵读实践中,精准地把握了古诗的韵律特点。
二、意象解析
意象作为古诗中寄托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是理解古诗内涵的关键。每一个意象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解析意象,能够助力他们跨越时空的界限,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对意象的深度剖析,学生可以明白诗人如何运用意象来营造意境、表达情感,进而提升对诗歌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深化对诗歌主题的认知,推动语言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咏柳》一诗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领学生辨识诗中的意象。学生迅速捕捉到“柳树”“碧玉”“丝绦”等关键意象。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诗人缘何将柳树比作碧玉?”学生陷入沉思并积极回应,有的学生说:“碧玉的颜色与柳树相近,均为绿色。”教师进一步启发:“仅是颜色上的相似吗?碧玉还有哪些特点呢?”经过一番思索,有的学生答道:“碧玉表面光滑,质地精美,恰似柳树的叶子。”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解释道:“在古代文化中,碧玉还常作为美好事物与青春活力的象征。诗人以碧玉喻柳树,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柳树的颜色与质感,还赋予其一种青春灵动的美学特点。”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丝绦”这一意象进行深入分析。教师提出问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丝绦究竟是什么样的?它与柳树的枝条有何关联?”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纷纷表述:“丝绦细长且柔软,柳树的枝条亦是如此,随风摇曳。”教师补充道:“丝绦在古代常被用于装饰,十分精美。诗人用丝绦来比喻柳树的枝条,让我们感受到柳树枝条的柔美与精致,仿佛目睹了一幅美丽的春日柳树图。”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受这些意象营造出的意境。教师描述道:“在春天的阳光下,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宛如用碧玉装扮而成。无数细长柔软的枝条垂下来,犹如绿色的丝绦随风飘舞。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啊!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柳树、对春天怎样的情感呢?”学生经过思考,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对春天和柳树的赞美之情。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对《咏柳》中“碧玉”“丝绦”等意象进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了诗人如何运用意象来描绘柳树的形态美。
三、情境创作
教学的关键在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任务。情境任务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推动学生的思维向深度与广度延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情境创作是将古诗学习与学生的语言表达实践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借助多元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一个优质高效的情境,不断丰富学生的古诗体验感,激活学生的创作思维。
例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情境:假定学生即为王维本人,身处异乡,恰逢重阳佳节,目睹周围人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心中涌起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以王维的身份,撰写一篇短文,抒发内心的情感。学生纷纷投入创作活动中。有的学生这样写道:“重阳佳节,人们纷纷登高望远,热闹非凡。我独自站在异乡的街头,目光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投向那遥远的高山,心中浮现出家乡亲人登高远眺的身影。他们是否也在思念我呢?那满山的茱萸,香气袭人,而我却无法亲手为亲人插上。手中的菊花酒,苦涩难咽,每一口都承载着我对家乡和亲人的无尽思念。”创作完成后,每个学生都在小组内阅读自己的作品,其他成员则给予中肯的评价和建议。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王维的视角进行创作,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学习与自身的语言表达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锻炼了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古诗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和运用具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古诗的海洋中自由遨游,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文景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