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角下的高中古诗意象教学探析

作者: 杨新明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承文化的使命,更肩负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责任。美育视角下的古诗意象教学,正是通过挖掘诗词中的声音意象、解读意象背后的情感内涵、描绘画面之美以及挖掘文化内涵等途径,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怀。

一、聆听声音,感受语言之美

古诗中的声音意象,主要是通过文字传递听觉美感,是古诗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意象不仅丰富了古诗的表现力,还深化了读者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声音描写,通过朗读、吟诵等方式,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律和声音意象,从而体会古诗的音乐之美。

例如,在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朗读全诗,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随后,教师重点讲解诗中的声音意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播放琵琶曲,让学生闭眼聆听,想象诗中描述的琵琶声。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吟诵的方式,将诗中的声音意象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分组进行吟诵比赛,评选出最能表现琵琶声之美的吟诵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声音意象背后的文化意蕴和情感表达。学生讨论琵琶女技艺高超背后的辛酸与无奈,以及诗人听琴时的惊讶与慨叹。通过讨论,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诗中的声音意象,感受到了诗的音乐之美。此外,教师还巧妙地融入了跨学科的资源,引导学生从音乐、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琵琶行》的丰富内涵。比如,教师引入古代音乐史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琵琶在古代音乐中的地位和影响;结合唐代社会背景,分析诗人白居易的经历与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情感。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朗读、吟诵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声音意象,从而体会古诗的音乐之美。同时,教师还结合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声音意象背后的意蕴。

二、解读意象,领悟情感之美

古诗中的意象往往具有含蓄性,作者通过外物的触动将情感寄托在物象上,使得诗歌中的意象具有了一种含蓄美。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层层剖析诗歌内在的意蕴,通过意象这一载体与诗人产生共鸣,领悟古诗的情感之美。

例如,在教学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中的月光意象。教师提问:“月光在诗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想象和联想,分析月光意象背后的情感表达。接着,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身临其境地体验诗中思妇的愁绪,以对话与表演的形式再现诗中的动人场景,深切体会思妇内心的思念与哀愁。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以“月光”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文体可以是诗歌、散文、短篇小说,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让他们在文字中自由表达对月光意象的独特感悟。这一教学流程不仅锤炼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更深化了他们对古诗情感表达的认知。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月光意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月光意象背后的情感表达,更在创意写作中自由发挥,展现了个性化的感悟。

三、描绘画面,欣赏绘画之美

古诗中的意象不仅是情感的寄托,更是展现“绘画美”的绝佳媒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将古诗中的意象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从而领略古诗的绘画之美。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绘画艺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他们通过绘画来诠释古诗中的意象与意境。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登高》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风急”“天”“猿啸”“沙白”“鸟飞回”等意象,提出问题:这些意象是怎样共同营造独特的秋日景象的,蕴含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学生分组讨论,凭借自身的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构建出诗里描绘的萧瑟秋景。随后,教师提议学生将古诗中的意象与意境以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依据个人对古诗的理解选择意象进行创作,像“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悲凉氛围,或是“渚清沙白鸟飞回”的孤寂画面,都在他们的笔下展现出别样的韵味。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悉心指导学生注意整体的布局,让绘画作品更具表现力。最终,通过作品展示与交流分享,学生不仅对古诗意象与意境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还真切地感受到了古诗的画面之美。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古诗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思考时光流逝、人生坎坷、自然与人类等主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思考能力。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聚焦“风急”“天高”等意象,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在讨论与绘画创作中,深切体会到古诗的萧瑟意境与深沉情感。学生笔下的绘画作品,不仅是对古诗意境的艺术再现,更是他们内心感悟的直观表达。

四、挖掘内涵,感悟文化之美

古诗中的意象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意象背后的文化意蕴,感受古诗的文化之美。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古诗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古诗中的意象与意境。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登岳阳楼》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聚焦诗中的意象——岳阳楼,提出问题:岳阳楼在诗中如何映射诗人的情感世界与文化情怀。学生分组探讨,借助想象与联想,深入挖掘岳阳楼背后蕴含的壮阔景象与深沉情感。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杜甫的经历与唐代的社会背景,深入理解岳阳楼这个意象在诗中如何体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与壮志未酬之感。通过举例与对比,学生分组分析岳阳楼这个意象在杜甫其他诗词以及历代文人墨客作品中的不同表现,进一步加深对岳阳楼这个意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比赛,以岳阳楼为题材,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诗词。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尝试运用岳阳楼这个意象来表达个人对家国情怀、人生哲理的感悟,更注重体现岳阳楼这个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这一教学流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更促进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聚焦《登岳阳楼》中的岳阳楼这个意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探究欲,让他们在分组探讨中深入挖掘岳阳楼背后的情感与文化意蕴。结合杜甫的生平,教师进一步阐释岳阳楼这个意象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与象征意义,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综上所述,美育视角下的高中古诗意象教学,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与突破,更是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全面提升的关键。教师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刻感受到古诗的艺术魅力,在心灵深处与古人产生共鸣,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