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作者: 田秀新课标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的认知表现。学生形成文化自信,主要体现在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主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关注与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具备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文化底蕴等方面。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既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征,也能让学生对汉字、中华文化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三观、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一、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的古诗文,其中,古诗词多为唐诗宋词,小古文与文言文的体裁则包含神话、寓言、杂谈、传、序、文、论、书、赋、说、表、铭、散文、骈文,等等,同时还节选了以《儒林外史》和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小说。通过对六册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体裁、内容、主题及作者的统筹分析,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从家国情怀、社会关怀、人格修养、人生哲理与和谐思想等五个层面解析教材中古诗文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一,家国情怀方面,主要包含爱国情与思乡情的两类文章。一方面,承载爱国情的古诗文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一是通过描绘祖国壮丽河山,表达爱国情感,如曹操的《观沧海》等;二是通过描绘边塞风光、将士军旅生活,表达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情感,如岑参的《逢入京使》、王维的《使至塞上》等;三是通过描绘忧国忧民之情,表达爱国情感,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杜牧的《泊秦淮》、杜甫的《春望》等;四是通过描绘对已亡故国的思念,表达爱国情感,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李煜的《虞美人》等。另一方面,承载思乡情的古诗文多为游子在外触景生情,思念家乡和故土的篇章。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宋之问的《渡汉江》等。
其二,社会关怀方面,主要包含仁爱孝悌之德与对身处水深火热环境中人们的同情关怀的两类文章。有关仁爱孝悌之德的古诗文有《木兰诗》、孟郊的《游子吟》等;体现对人民所处环境同情关怀的文章有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观刈麦》《卖炭翁》等。
其三,人格修养方面,主要包含以下四类文章。一为呈现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勤劳、智慧的文章,如《愚公移山》等;二为彰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的文章,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孟子的《富贵不能淫》等;三为表现中华民族谦和好礼美德的文章,如《世说新语》《论语》《礼记》等;四为展现勤俭廉洁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文章,如诸葛亮的《诫子书》、李商隐的《咏史》、王安石的《金陵怀古》等。
其四,人生哲理方面,主要包含借景喻理、借事喻理、借物喻理的文章。借景喻理的文章有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陆游的《游山西村》等;借事喻理的文章有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等;借物喻理的文章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王冕的《墨梅》等。
其五,和谐思想方面,主要包含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思想的文章。如融情于景,呈现天地万物协调统一状态的,有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郦道元的《三峡》、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等;又如借物言志,表现物我融合高尚精神境界的,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刘桢《赠从弟》等。
通过上述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初中语文古诗文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围之广、内容之深。在“素养本位”导向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加强对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开发,不仅能使学生深刻感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同时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及自豪感。
二、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
其一,注重兴趣培养。让学生自主学习古诗文,是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对此,教师可以针对青少年学生情感细腻、易受环境影响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更为立体与直观形象的古诗文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沉浸于古诗文的独特意境之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美感,逐步增强文化自信。
例如,在指导七年级学生学习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古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教师可以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明月”,利用多媒体将诗仙李白在诗中勾勒的画面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视听结合的教学情境,提出具体的问题“含有‘明月’意象的古诗文还有哪些?作者常借‘月’这个意象传达怎样的思想感情”,驱使学生主动关联已知经验,分析含“月”这个意象的古诗文,认识到古人常借“月”这个意象表达思乡念亲之情、相思离别之情、悠闲淡泊之情、怀古伤今之情,进而更为准确地把握李白在本诗中借“明月”传达的思想感情,感知“明月”承载与寄托的中华民族审美心理与精神追求,产生积极探究含“月”这个意象的古诗文的学习兴趣。
其二,组织实践活动。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突出的综合型课程。在“素养本位”导向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古诗文实践活动,营造浓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强化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例如,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后,教师以“江南名楼——岳阳楼”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诵读与岳阳楼有关的名篇佳作的实践活动。学生吟咏杜甫的《登岳阳楼》,可以感受诗人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诵读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可以体会到诗人登高望远所见的辽阔景象;吟诵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可以感受到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的无尽悲痛与忧愁……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陶冶情操,浸润心灵,提升素养。
综上所述,古诗文是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神的重要载体。在“素养本位”导向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参加古诗文实践活动,不断完善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方法,稳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山东省枣庄市第五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