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初中诗歌赏析教学
作者: 范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创造性地提出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个性化发展,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具有很强的审美性、艺术性。在初中语文诗歌赏析教学中,教师引入学习任务群这一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本文基于学习任务群这一视角,围绕意象、意境与情感,探索初中语文诗歌赏析教学的策略。
一、紧扣诗歌意象赏析,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
意象是诗歌最常用的表达技巧。它的客观基础是“象”。学生赏析诗歌,前提是要走进诗歌,了解意象。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资源拓展,借助学习任务群,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帮助他们丰富感性认知,更加直观形象地认识意象,为其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人内心打下基础。
比如,《天净沙·秋思》这篇课文,其中的意象有“枯藤”“老树”等。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群: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具体意象;2.试着给意象分类,说说这些意象分别描述了什么画面;3.发挥想象,假如自己就是在外的游子,看到这样的景色,会想到什么?
意象不仅是诗歌的载体,更是传统文化的符号。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走进诗歌,了解意象,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增强感性认知,还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二、紧扣诗歌意境赏析,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意境是意象的升华,是审美的产物。意境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在不同的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审美内涵。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分析意象,还需要借助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朗读文本,通过想象联想等方式,将一个个孤立的意象,转化为一幅幅意境深远的画面,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加深他们对意境内涵的理解。
比如,教学《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群: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用“/”画出诗句的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理解诗句的意思;3.联系诗歌中的意象,发挥想象,勾勒诗句呈现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生品析诗歌的意境,最为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学习任务群,积极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在丰富他们感性认知的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加深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紧扣诗歌情感赏析,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诗歌是作者情感迸发的结晶。诗歌的情感内容非常丰富,既有深沉的爱国情感,浓郁的思乡之情;也有离别的伤感,壮志未酬的悲愤,等等。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借助学习任务群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赏析,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水平,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
比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重点描述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之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群:1.边读边圈画诗歌中的意象,发挥想象,说说李白与友人离别的情景;2.想一想,李白与友人离别时的心里话;3.试想一下,当时与李白告别的是你,在没有微信、电话的情况下,与友人一别就是好多年,不知道下一次见面是何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触景生情,也是诗歌最主要的特征。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还要创造条件,借助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跨越时空,走进诗人的内心,与其进行对话。
总而言之,古代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借助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联想等方式,理解诗歌的内容,赏析诗歌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州市扬子江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