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高中语文情境任务设计

作者: 张娴

当下,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的情境教学已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真实有效的情境任务,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呢?笔者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祝福》为例,谈谈具体的设计策略。

一、设计核心情境任务,构建完整的思辨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构建一以贯之的学习情境,将课堂中各个维度的任务串联起来,才能构建完整的思辨课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写于1924年,收入小说集《彷徨》。作为中国最早的觉醒者,鲁迅是痛苦的,他的痛苦首先源于他的清醒。当他在用笔做武器时,他没有一味地把武器对准别人,而是选择了不断地剖析自己。诚如李本东老师所言,作者以“我”为主人公,表露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上的怯懦、自欺欺人等国民性特点,这是鲁迅自剖精神深化的体现。鲁迅先生在《祝福》中融入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反思,具有很强烈的思辨价值。因此,《祝福》一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分量极重,其中的“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更是极具代表性,让读者或哀或叹或怒或思,讨论价值极高。这篇文章虽长,但是教材的编者并未对它进行任何删减。

基于此,笔者将编写“人物传记”这一既有学科价值,又有思辨空间与趣味性的任务作为核心情境任务:鲁迅笔下的人物各个都是血肉丰满的,历久弥新。《祝福》是鲁迅最为人称道的小说之一,读者都对“祥林嫂”这个人物印象深刻。在《祝福》发表一百周年之际,鲁迅研究学会拟为“祥林嫂”出版人物小传(如《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小传》《辫子的时代——阿Q小传》),特邀同学们来完成《祥林嫂小传》的部分内容。

这个人物传记,从标题到副标题,再到具体内容等,都给学生留下了可以自由发挥的空白。这样的真实核心情境任务给学生留有无限的发挥空间。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可以以主人公“祥林嫂”为切入点,有目的地深入阅读文本,找到与人物有关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环境等描写,将其作为完善人物传记的抓手。

二、设计梯度情境任务,体现多元化思辨价值

学会质疑、敢于质疑是高中生在学习中必须培养的精神品质。在设计情境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思辨活动穿上“有趣”的外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当然,为锻炼高中生的思辨能力,教师设计情境任务应当具备一定的梯度,为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让思辨性的任务引导学生自觉走向文本的深处,体现多元化的思辨价值。

在《祝福》一文中,祥林嫂的经历很坎坷,文中的情节设计、细节安排蕴藏着作者的匠心,尤其是文中多次提及各类物品的价钱,看似闲笔,学生通过思辨性阅读便会发现“闲笔不闲”。对此,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有梯度的情境任务。

情境任务一:为《祥林嫂小传》设计“人生经历表”和附录“鲁镇的基础物价参考表”。请你结合小说的情节,对照“时间”“事件”“原因”填写祥林嫂的“人生经历表”,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传记的引言或前言通常是对人物生平的简要介绍,传记的附录常常起到补充正文内容的作用,包含对当时社会背景的多方位描述,请你结合小说的内容,完善“鲁镇的基础物价参考表”,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在上述情境任务中,学生填写祥林嫂“人生经历表”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梳理小说的内容,而完善“鲁镇基础物价参考表”的过程,则是学生逐步走向文本核心的路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物价的比较进入宽阔的多元思辨空间:和祥林嫂一个月的工钱相比,“我”认为很便宜实惠的鱼翅,分明是极为昂贵的,作者却要这样表达,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呢?为什么祥林嫂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也可以被填在了商品这一栏中?祥林嫂一开始就是以商品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中的吗?

学生自主选择解读的方向,教师允许学生出现不同的思辨表达,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学生首先需要对“祥林嫂”这个人物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变化最大的一个部位——眼睛进行解读。如此一来,既能保证学生思辨的自由,也能让学生思辨的路径有较为有力的支架。

情境任务二:补充《祥林嫂小传》中的一个章节——《她的眼,他们的眼》。

鲁迅塑造祥林嫂时,她的眼睛的确让读者印象深刻,请找一找最让你印象深刻的一处描写进行朗读、欣赏,说一说你读出了什么意味。鲁迅先生不惜笔墨,多次、多角度地刻画祥林嫂的一双眼睛,却选择对鲁镇其他人物的眼睛进行了留白处理,请你从文本中选一处情节,结合文本的内容,发挥想象,写一写他们的眼睛。

上述情境任务的思辨意味明显提升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也变得更加全面。从朗读到赏析再到仿写,进阶式的思辨任务逐个展开,片段式写作任务将思辨性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完成这个情境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将文本中不同的眼睛描摹出来,有祥林嫂的眼睛,有看客们的眼睛,还有“我”的眼睛,每一双眼睛背后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深刻寓意。祥林嫂和“看客”们用旧眼睛看旧世界,“我”则是用新眼睛看旧世界,拥有进步知识分子身份的“我”,与那些“看客”看似不同,却殊途同归。归根结底,“我”始终都没有正视社会、选择革命的勇气,最终与看客们一起,将祥林嫂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在此任务中,学生通过审视文本,进而审视自我——这些“眼睛”中,有没有一双是属于我们的“眼睛”?学生思维能力在真实情境中也得到了多元发展。

三、设计真实情境任务,体现时代性思辨精神

教师设计情境任务,需要与时代价值相呼应。思辨是学生思维的方式,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具有时代特点的真实情境任务,引导学生开展思辨学习活动。

有人评价《祝福》是“永远新的旧故事”,永远饱含当代价值的生命力。正如蒋肖斌老师所说:“我们还喜欢读鲁迅,可能因为在他身上有一种永不过时的求索的精神与反思精神……无论是在需要救国救民的年代,还是当下,这样的热情永远不缺乏追随者。”鲁迅先生在《祝福》一文中体现了一种求索精神、反思精神,他借一双双不同的眼睛,不断地追问,这个社会的救药在哪里,希望在哪里。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也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关注社会,传承与发展时代精神。

故此,笔者设计了情境任务三:结合近年来社会热点新闻“前交通局局长孙女炫富贪腐事件”“粉色头发女孩因网暴去世”等,进一步完善《她的眼,他们的眼》,思考:“他们的眼”还可以是谁的“眼睛”,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写这些“眼睛”。

通过社会热点新闻的启发,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融入时代责任,透过书本,将视线投向复杂而广阔的社会。“眼睛”还可以指向我们自己。一方面,新时代的新青年用新眼睛看新世界,不仅敢于正视,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并且去除了麻木冷漠,以天下为己任,始终关心社会,敢想,敢说,面对不公正的事情,敢于发声,敢于挑战。另一方面,社会时事新闻也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了考验:新青年的眼睛一定都是“新”的吗?是不是也有一些国人在倒行逆施,仍在用“旧眼睛”看“新世界”?这些“眼睛”又会给个人、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这一任务设计,突出了高中语文课堂的价值导向,将时代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同一类型小说文本的思辨能力,也为学生解读经典小说文本提供了一个思路,实现了新时代新青年对时代价值的理解与传承。

四、设计评价情境任务,整合个性化思辨实践

撰写评价能够体现学生多元化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拥有解读文本的自由。

在上述核心情境任务设计中,学生的中心任务是完善《祥林嫂小传》。在教学中,教师已经引导学生完成了“人生经历表”“鲁镇基础物价参考表”,补充了《祥林嫂小传》中的一个章节——《她的眼,他们的眼》。随着一系列任务的完成,学生也在思辨中沉浸式地解读鲁迅先生的作品。而一部完整的传记不能缺少“后记”。“后记”正是作为学生的读者最能发挥自我评价与文本评价的空间,是整个《祥林嫂小传》中最能发挥想象空间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最能体现学生整合性理解的一部分内容。

基于此,笔者设计了拓展情境任务:传记的结论或后记这部分内容一般会总结人物的生平和主要成就,还包括对人物的总体评价或对他们人生的反思。请同学们写一段对祥林嫂的评价作为《祥林嫂小传》的后记,并在小组中交流。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都知道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的“真心话”是千金难求的,如果有,那么它必然是具有一定思辨性与个性化的语言,这样的语言表达与写作需要支架与展示平台。撰写《祥林嫂小传》后记可以给学生的思辨实践提供平台。在完成这个情境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己对祥林嫂这一人物的理解、哀叹抑或是反思,融入评价之中。这一情境任务为学生的个性化评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总之,语文是一门具有思辨性、实践性与综合性的学科,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语文的学科特点,创设具体的情境任务,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