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学习提示”的拓展运用
作者: 李振国 王绪真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学习提示”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其功能和价值日益凸显。“学习提示”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倾向,还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与跨学科学习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学习提示”中的背景知识、评价视角、学科融合以及课后实践等拓展性内容,引导学生深化理解文本内容,提升综合素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一、拓展背景知识,深化文本理解
拓展背景知识是“学习提示”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补充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倾向。
例如,在教学《窦娥冤》时,教师可以利用“学习提示”中的背景知识,为学生构建一个全面的元代社会框架。通过细致讲解元代社会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以及文化背景,特别是强调当时司法制度的黑暗与腐败,如官员的贪污受贿、司法程序的不公等,教师可以为学生深入理解窦娥的悲剧命运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视频资料等,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元代社会的真实面貌。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比现代司法制度,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的不公与黑暗。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导致窦娥悲惨命运的根源,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学生对元代社会背景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剧作家关汉卿在窦娥这一人物身上寄托的思想感情。通过细致分析窦娥的言行举止,特别是她指斥天地的行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行为蕴含的意义,即对不公命运的抗争与对美好人性的坚守。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历史文献、戏曲评论等资料,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文献,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元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窦娥的悲剧命运。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拓展《窦娥冤》的背景知识,不仅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文本内容,还激发了他们对社会正义与人性光辉的思考。
二、拓展评价视角,促进深度解读
“学习提示”中的拓展性内容往往包含对文本的多角度评价,这为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深度解读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审视文本,教师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使他们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例如,在教学《登高》时,教师可以利用“学习提示”中宋人罗大经的评价,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解读视角。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细致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想象诗句中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杜甫在登高望远时的复杂心情。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诗歌蕴含的多重意蕴,为后续的深度解读打下基础。随后,教师结合罗大经的评价,提出诗歌中的八层意思,如自然景象的描绘、人生境遇的感慨、家国情怀的描绘等,引导学生逐一进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学生对《登高》有了初步理解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进行评价,促进他们的深度解读与个性化理解。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与创作背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与意蕴。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分享各自的评价视角与见解。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形成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诠释诗歌,如改写、扩写等,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拓展《登高》的评价视角,不仅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还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三、拓展跨学科知识,提升综合素养
“学习提示”中的学科拓展性内容是实现跨学科融合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导学生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与跨学科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可以利用“学习提示”中的历史背景与地理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首先,教师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概述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各国间的政治关系,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必要的素材。这一环节不仅帮助学生构建了宏观的历史框架,还激发了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学习兴趣。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烛之武如何运用智慧与口才说服秦伯退兵的过程。通过细致剖析烛之武的言辞与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语言的力量与外交智慧的重要性。同时,教师结合地图,直观地展示各国间的地理位置与战略关系,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了烛之武游说成功背后的地理因素。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提升了他们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将烛之武的游说技巧与外交智慧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探讨这些技巧在现代外交、商务谈判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不仅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锻炼了他们的语用能力。
四、拓展课后实践,培养自学能力
“学习提示”中的课后延伸拓展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拓展学习,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鸿门宴》时,教师可以利用“学习提示”中的课后延伸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聚焦刘邦、项羽、樊哙等主要人物的形象与性格特点。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挖掘这些人物在故事中的行为动机、情感变化、性格特征,构建对人物形象的全面认知。随后,教师结合“学习提示”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如人物间的称呼与宴会座次等细节,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教师会详细解释这些称呼与座次在古代社会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当时的等级制度与礼仪规范。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拓宽了他们的历史文化视野。在课后延伸拓展阶段,教师布置一系列相关任务,如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礼仪制度,撰写小论文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这些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与课外拓展相结合,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拓展《鸿门宴》的课后延伸内容,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材中“学习提示”的拓展运用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拓展背景知识、评价视角、学科融合与课后延伸等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养与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简介:山东省五莲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