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习提示”成为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帮手
作者: 罗元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它不仅关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还影响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学习提示”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为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学习提示”内容丰富,涵盖了写作背景、阅读方法、主旨揭示等多方面的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学习提示”开展阅读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自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
一、挖掘“学习提示”内涵,夯实阅读基础
深入挖掘“学习提示”内涵,能使教师精准把握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为阅读教学指明方向。“学习提示”从文本的深层含义到阅读方法的引导,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全面的阅读框架。学生通过对其内涵的理解,能够更好地进入文本,剖析文本结构,理解作者意图,从而为提升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荷塘月色》一课的“学习提示”,提到“重点学习作者如何写景,如何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融入感情,以及如何通过比喻和通感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教师可以据此确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景物描写与情感融合的方法,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教学重难点设定为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进行写景抒情。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预习“学习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学习提示”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写景段落,探讨作者如何将情感融入景色描写,以及比喻和通感手法的运用。通过对“学习提示”内涵的挖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认识到挖掘“学习提示”内涵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教师精准把握“学习提示”中的关键信息,明确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习提示”为引导,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逐步理解文本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
二、依托“学习提示”资源,拓宽阅读视野
语文学习具有综合性。“学习提示”为教师提供了跨学科整合的契机。教师借助其他学科知识辅助学生学习语文,能打破学科界限,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能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文本,丰富对文本的认知。“学习提示”中的相关提示可以给教师提供跨学科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包身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依据“学习提示”中“结合文中交代的一些背景材料,把‘包身工’现象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思考”这一要求。考虑到学生对“包身工”制度所处时代背景了解不足,难以深刻体会其带来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补充跨学科资源,从历史学科的角度介绍“包身工”是20世纪的管理方式与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劳动制度相结合的产物。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黑暗势力压迫下,苏北地区的农村姑娘被人诱骗成为“包身工”。通过学习这些跨学科知识,学生对“包身工”制度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阅读文本时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本的主旨。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借助“学习提示”的引导,充分利用跨学科资源辅助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引入历史学科知识,为学生搭建起理解文本的桥梁,帮助学生突破时代局限,深入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这种教学方式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明白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连,提升了学生从多维度解读文本的能力,为阅读能力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推进“学习提示”导向,强化阅读应用
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习提示”中的学习启示内容为学生将阅读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方向。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文本中蕴含的道理,能强化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将阅读能力内化为自身素养。
例如,在《劝学》《师说》的教学中,教师依据“学习提示”中“结合今天的社会生活,说说荀子和韩愈的学习观中,哪些仍然值得借鉴,哪些需要更新并赋予其新的内涵”这一要求,布置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进行书面解答。在课堂上,教师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篇文章中的学习观,如荀子的“学不可以已”,韩愈的“学无常师”等。课后,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这些学习观的价值。有的学生认为,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迅速,“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尤为重要,我们不仅要持续学习新知识,还要善于学习不同人身上的优点。有的学生提出了要敢于质疑权威的观点。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将阅读所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强化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借助“学习提示”的引导,促使学生将阅读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语文阅读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了从知识理解到实践应用的跨越。
四、拓展“学习提示”外延,深化阅读感悟
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学习提示”为学生的课后阅读指明了方向。通过课后拓展阅读,学生能进一步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学习提示”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例如,在《人应当坚持正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依据“学习提示”中的建议“通过课后阅读全篇,把握作者的论辩逻辑”,布置课后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梳理作者的论辩思路。在教学《迷娘(之一)》时,教师按照“学习提示”中的提示“听音乐以感受抒情氛围”,让学生课后欣赏相关音乐。学生通读《人应当坚持正义》全文,深入分析作者如何层层递进阐述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辩逻辑,锻炼了思辨能力。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深入阅读《迷娘(之一)》,深刻地感受到诗歌的抒情氛围,体会到诗歌与音乐的共通之处,锻炼了审美能力。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拓展阅读,布置不同形式的课后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综上所述,“学习提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应不断探索“学习提示”的教学价值,巧妙运用其开展教学活动,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简介: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