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红色经典作品的群文阅读教学

作者: 吴丽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意识,并通过多元化的阅读策略提升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红色经典课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与历史责任感。然而,传统单篇教学难以充分挖掘红色经典课文的教育价值。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通过多篇文本组合,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红色经典课文的感悟。教师应依据新课标,利用群文阅读的优势,打破单篇教学的局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碰撞思维,升华情感,让红色经典课文在教学中焕发生机。

一、整合红色经典课文,让英雄的人物形象熠熠生辉

在统编教材中,红色经典课文通常被分散于不同的单元,即便教师有时会组织学生集中学习红色经典课文,这些课文的内容也多是相互独立的。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在开展红色经典课文教学时,应运用整合与联结的策略,通过大单元或任务群的形式组织教学,设计多样化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内涵,帮助他们构建红色经典课文学习的方法、路径与经验,进而树立革命理想和信念。

例如,五年级下册的《青山处处埋忠骨》和《军神》两篇课文均展现了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通过群文阅读,学生可以对比分析两篇文章中主人公面对困难时的不同表现和内心活动。在《青山处处埋忠骨》中,毛主席面对儿子牺牲的打击,仍然坚守原则,表现出超人的胸怀;而《军神》中的刘伯承在手术过程中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体现了钢铁般的意志。通过这种对比阅读,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每篇课文的内涵,还能够从中提炼出革命先烈的共同品质,如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和坚强的意志等。

二、感受红色经典文化,让积极的情感态度自然而生

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核心在于情感价值的引导与熏陶,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容易过度侧重思想教育,忽略了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政课。鉴于此,教师在教学红色经典课文时,不能依赖简单的说教和标签化的教学方式,而应引导学生深入品味红色经典课文中的字词和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

教师可以将红色经典课文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狼牙山五壮士》组合成群文,设置议题“红色经典课文中的精神传承”,提出问题“这些课文通过哪些细节和语言展现了革命精神”,引导学生对以上课文的情感价值进行深入理解。通过对以上三篇课文的分析,学生不难发现课文都是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红色精神的。在《吃水不忘挖井人》中,作者通过毛主席亲自带头挖井、乡亲们在井旁立碑的细节,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人民对党的深厚情感。在《朱德的扁担》中,作者通过“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这一细节表现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在《狼牙山五壮士》中,作者通过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绝路,英勇跳崖的细节描写,展现了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以文本分析为基础,通过问题设计和任务驱动带领学生梳理课文内容,从具体可感的故事和真实动人的语言入手领会课文中的革命精神。通过每篇文章里的关键句子、词语,品味人物身上的精神,在对比联结中学习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从“文以载道”的视角来看,红色经典文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价值观的载体。通过群文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多文本的对比与联系中,挖掘红色经典背后的精神力量,理解革命先辈的理想与追求。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更在学生心中种下了爱国、奉献、奋斗、坚韧的种子,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塑造红色经典文明,让革命的精神理想照耀千古

红色精神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红色经典课文教学的核心要素。它是党在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孕育出的优良传统。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船精神所体现的勇往直前、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精神,至今仍具有永恒的魅力。语文教育专家钱梦龙老师指出,语文教学的探索永无止境,越深入研究,就越能发现其中的奥妙,正所谓“碧波深处有珍奇”。红色经典课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经典性。每一次阅读这些课文,师生都会获得珍贵的体验。师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入探究,一定能在感悟红色精神的过程中收获真知。因此,在开展红色经典课文群文阅读时,教师必须紧紧抓住红色精神这一主线。

在构建群文阅读体系时,教师首先需要对红色经典课文进行系统的筛选与整合。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一年级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二年级的《朱德的扁担》、四年级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文本,均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将这些文本进行合理组合,形成主题鲜明的群文阅读单元。例如,围绕“革命英雄”这一主题,教师可以将《吃水不忘挖井人》与《朱德的扁担》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不同历史时期革命英雄的光辉形象和伟大精神。

红色经典课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确定群文阅读策略时,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文本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策略。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这篇课文如同一部励志电影,通过周恩来总理的成长经历,生动地展现了少年立志报国的坚定信念。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如周恩来在课堂上那铿锵有力的话语、面对列强侵略时眼中闪烁的坚定光芒,以及他刻苦学习、积极求知的身影。这些细节如同电影镜头中的特写,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爱国热情和远大志向。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探讨人物的心理活动。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周恩来为何能如此笃定地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他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有人认为是家庭的熏陶让他早早树立了报国理想,有人觉得是目睹国家受辱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

总之,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红色经典课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阅读资源和思考空间,也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教师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群文阅读素养,学生对红色经典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教师的阅读教学理念也得到了更新。未来,教师应进一步探索群文阅读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不断优化教学实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2021年度第十四期)“统编小学语文‘红色经典’主题单元‘群文阅读’实施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21JY14-317]

作者简介: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深圳路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