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 陈妍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小学语文教学迎来了新的变革与挑战。其中,思辨性阅读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广泛关注。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入任务群视域下的思辨性教学模式,不仅是对新课标的积极响应,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然选择。任务群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强调整合性、情境性和实践性,为思辨性阅读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框架和思路。教师构建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从而提升其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

一、基于任务群视域,构建思辨性教学模式

(一)分析任务群特点,确定教学模式框架

任务群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具有整合性、情境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任务群的类型与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多样化的文本资源,如童话、寓言、科普文章等,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二是借助具体的阅读任务,如角色扮演、故事续写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思辨性教学模式,以任务为导向,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和总结反思等环节,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二)结合教学目标,细化任务群内容

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需兼顾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自信等多个层面。

比如,教学《青蛙卖泥塘》一课,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依据单元教学要点及学习任务群的具体要求,为学生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群。

1.语言能力方面的学习任务。学生需完成课文的朗读任务,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2.思维能力方面的学习任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提问、预测和推论等阅读策略,深入理解文本。例如,教师可以提问:“青蛙为什么想卖掉泥塘?泥塘最后为什么没有卖掉?”

3.审美鉴赏方面的学习任务。教师设计“最美插画评选”活动,让学生从课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绘制插画,说明选择的理由。

4.文化自信方面的学习任务。结合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本,如传统故事《愚公移山》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三)依据学生特点,调整教学模式细节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教师需要调整思辨性教学模式:一是任务设计要简洁有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教学方法多样化,如采用游戏化教学、情境教学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三是注重引导而非灌输,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依托任务群实施,开展思辨性教学活动

(一)设计任务驱动的教学环节

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任务驱动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关键。首先,教师可以在任务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精心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其次,在任务实施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围绕任务展开讨论、分析、探究,逐步推进思辨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引导,帮助学生构建思维框架。最后,在任务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完成任务的过程,总结思辨活动成果,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比如,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教师可以结合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及单元要素,设计以下学习任务。

1.寻找身边的雷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访谈,寻找身边具有雷锋精神的人。学生可以记录人物的感人事迹,与同学分享。

2.绘制雷锋精神思维导图。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绘制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应包括雷锋的主要事迹、精神品质以及这些品质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3.创作雷锋绘本。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本关于雷锋的绘本。绘本应包含文字和插画,文字部分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改编或拓展,插画部分则应生动形象地展现雷锋的事迹。

4.举办雷锋精神主题班会。教师组织学生举办以雷锋精神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学生可以在班会上分享自己创作的绘本,讲述身边的好人好事,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雷锋精神。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思辨性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将讲授法与启发式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讲授给学生提供知识框架,运用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将讨论法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还可以将情境教学法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创设真实的情境,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应用所学知识,提升思辨能力。

以《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为例,教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学情,为学生设置以下学习任务,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掌握阅读技巧。

1.总结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形象。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通过讨论,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寓言中的人物行为和心理,培养批判性思维。

2.依据人物的言行推测后续的故事情节。这一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的发展方向。

3.各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情节进行改写。学生为课文创编一个新的结局,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

(三)创设思辨性的教学环境

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是开展思辨性教学的基础。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思辨意识。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与思辨素材,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逐步提升思辨能力。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依托任务群实施思辨性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作者简介:江苏省淮安市人民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