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比较阅读

作者: 张亚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面对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元素,通过比较阅读提升综合能力,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善于从阅读文本的语言表达、文体形式、作品的创作背景等三个层面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以此促进他们阅读素养的提升。

一、基于语言表达,领略表达艺术的多元魅力

语言是文学作品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不同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共同呈现作品的独特韵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作品在语言运用上的异同,能够让他们领略语言表达艺术的多元魅力。

例如,曹操的《短歌行》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是两首风格迥异的作品,它们各自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展现了作者不同的情感世界与人生追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语言表达层面对这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就能够发现《短歌行》以其质朴刚健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曹操的雄心壮志。比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与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则以比兴手法,借古代恋人相思之典,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这些语言体现了《短歌行》独特的艺术魅力,表达了曹操的豪迈之情。而《归园田居(其一)》则以平淡的语言,描绘了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比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社会的厌倦。而“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以白描和情景交融的手法,将田园生活的闲适与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归园田居(其一)》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上案例中,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的显著差异,还能深刻体会到曹操与陶渊明在文本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二、基于文体形式,感受结构形式的独特韵味

文体作为文本形式的载体,其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体或同一文体的作品,可以理解文体特征对内容表现的影响。

例如,苏轼的《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分别采用了赋体与词体两种不同的文体形式,共同展现了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与作者的深刻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文体形式对这两篇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学生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发现《赤壁赋》以文言文写成,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比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交代了游玩的背景与人物;而“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与宇宙的独到见解。这些语言体现了《赤壁赋》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代文豪的睿智。相比之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则以词的形式,通过描绘壮丽的景象和缅怀英雄人物,表达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叹。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豪迈的语言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景象;而“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通过深沉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无奈与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这些语言体现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独特的文体风格,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代词人的才情与情怀。在比较阅读中,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两篇作品在结构形式上的差异。赋体更适合于铺陈直叙、议论抒情,能够深入剖析历史与人生的哲理;而词体则更擅长于借景抒情、言志咏怀,能够以简洁优美的语言勾勒出历史与人生的画卷。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苏轼的《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两首作品在文体形式上的独特韵味,清晰地感受到两种文体的差异。

三、基于作品的创作背景,洞悉创作风格的演变轨迹

作者的生平经历、个性气质及时代背景等因素对其创作风格具有深远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同一作者不同时期或不同作品的创作风格,可以揭示作者思想情感的发展轨迹和创作理念的转变过程。

例如,闻一多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与学者,其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他的《红烛》与《死水》是两篇风格迥异的代表作,它们分别代表了闻一多早期与后期的创作风格。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作品的创作背景对这两篇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学生通过比较阅读,能够明白《红烛》作为闻一多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浪漫乐观的抒情基调,反映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比如,“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以炽热的情感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这些语言体现了《红烛》独特的创作风格,展现了闻一多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的热情与激情。相比之下,《死水》则是闻一多后期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更加激烈的笔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诗人的愤怒与不满。比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描绘了社会的腐朽与黑暗;而“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强烈不满与对未来的忧虑。这些语言体现了《死水》独特的创作风格,展现了闻一多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的深沉的爱国热情。在比较阅读中,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闻一多从浪漫乐观向现实批判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抒情基调与风格特征上,更体现在诗人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态度上。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出发,对比阅读闻一多的《红烛》与《死水》,深刻理解了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是一种富有成效的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从语言表达、文体形式、作品的创作背景等三个层面出发设计比较阅读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品质,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与人文情怀。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